登陆注册
304796

卖惨赚流量?我们不需要这样的“慈善直播”

半月谈2020-10-14 14:43:086

半月谈评论员 卢宥伊

时下,直播网站、短视频平台上出现的涉贫主题视频激发了网民的公益爱心,使之助力慈善扶贫。但有些直播、视频有意诱使网民将个别贫困现象等同于普遍现象,将视觉贫困等同于现实生活中的绝对贫困,利用“人们心灵深处的柔软”吸粉赚钱。

半月谈记者发现,相关视频多采用自媒体个人与孤寡老人、留守儿童聊天的画面,多用“爷爷下跪那一刻,我把自己看哭了”“自己的衣服都穿不成了,他的愿望却是给妈妈买一套新衣服”等煽情、猎奇的话语吸引眼球。在某部视频中,一位老人对着镜头说,自家房子被洪水冲垮,自己带着“脑子有问题”的儿子在破旧棚屋住。当老人展示自己的食物时,视频博主惊呼饭菜已经“长毛”。还有视频将贫困老人对着镜头下跪、大哭等镜头配上悲情音乐,以渲染情绪。

据西部地区某扶贫干部反映,此前有所谓爱心博主以扶贫之名,将村民带到已经不住或者只在从事农业生产时居住的老村落、老房子中拍摄此类视频。

这些视频在展示完“房不能住”“衣不蔽体”“吃发霉食物”等内容后,大都以赠送生活物资,呼吁社会帮扶等做结尾,获得大量网友点赞。一些网友还表示,看了视频“哭得稀里哗啦”,对视频中贫苦的孩子们表示同情。

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此类视频通过预先“人设”、诱导性提问、特意摆拍等非正常视频制作方式突出、放大个别案例以吸引流量,加火升温,炮制热点。

西南某县一名驻村干部认为,此类炒作忽视扶贫干部多年来的成绩,不顾深度贫困地区已大有改观的实际情况,仍以自己陈旧的生活经验和臆测来判断当地群众的整体生活。

熟悉此类视频玩法和套路的网友直言,这些自媒体利用慈善名义在直播网站、短视频平台上作秀、吸引眼球。所谓慈善的背后,捞钱才是目的。

业内人士认为,本应担负起监管责任的平台运营商,在利益诱惑下纵容弄虚作假和炒作热点等行为,助长直播贫困类短视频日渐成势。应加强对扶贫慈善类直播、短视频的规范,真正使广大网民清醒、理性地看待当前我国扶贫工作的巨大成果和现实挑战。

0006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