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6874

刘廷焕忆工行1994年体制机制改革:向市场化方向迈出了决定性一步

中国金融杂志2020-10-15 11:51:471

原标题:《中国金融》|刘廷焕:工银往事

作者:刘廷焕 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中国工商银行原行长

对于我来说,《中国金融》是一位伴随职业生涯几十年的老友,我在此发表过二三十篇文章。2000年2月,我离开工商银行担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的四年间分管过《中国金融》,经历了《中国金融》内容上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刊期由月刊改半月刊、印制由黑白改彩刊的变化。我在2003年第1期《以十六大精神为指针 做好金融宣传工作》以及2006年第18期《办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财经大刊》两次专门谈《中国金融》杂志的办刊,在后一篇文章中我谈到“《中国金融》杂志发刊600期,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如今这本杂志已经936期了,影响力越来越大,更加可喜可贺。

身为一名曾在工商银行工作过的老员工,在《中国金融》创刊70周年之际,现回忆几个我在工商银行的片段,以资纪念。我从1985年8月起任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1997年1月任行长。在副行长、行长岗位的15年里,我见证了工商银行由专业银行向真正商业银行转变的过程,见证了工商银行连续六年被评为中国500家最大服务企业金融保险业第一的过程,也见证了工商银行1997年入选《银行家》“全球银行1000强”榜单、排名第五的过程。一本杂志和一份事业如此息息相关,这一切都被《中国金融》一一记载。

帮助企业清欠

工商银行,顾名思义,就是为工商业服务的。徽标中镂空的“工”字,旗帜鲜明地标识了这份初心。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情况下,工商银行半年报让人们吃到“定心丸”。工商银行让利于实体经济,经营基本盘保持平稳。截至2019年末,工商银行总资产突破30万亿元,实现净利润3134亿元,同比增长4.9%;拨备前利润5707亿元,同比增长6.9%。工商银行2020年上半年净利润1498亿元,同比下降11.2%,盈利下降是因为加大向实体经济让利,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政策要求。回首工商银行往事,服务实体经济的基因一脉相承。

1989年,各工商企业之间的“三角债”严重,波及面之广前所未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务院领导多次作出指示,人民银行多次作出部署,工商银行总行也多次强调要发挥银行的资金中介作用,帮助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清理拖欠。我们当时采取了四项措施。一是动员摸底。1989年3月末,全系统开户企业相互拖欠的金额达到743亿元。1989年4月份发出《关于清理企业相互拖欠货款问题的通知》,各级行成立了由主管行长挂帅的清欠领导小组。二是采取多种方式清理辖内企业拖欠。某些分行利用债权、债务双方同在一个城市内的便利条件,召开企业清欠洽谈会,组织双方直接见面洽商,银行从中协调,并投入部分资金,做到当场见面,当场贷款,当场收回。这种做法,投入少,收效快。还有一些分行对异地拖欠采取从付方或收方开始,由所在地、市银行分支机构代理企业交换票据,清偿债务,省分行负责组织并注入部分启动资金,效果也很好。三是组织跨省市拖欠的清理。经过集思广益,工商银行形成了一个“系统内、跨省市、抓重点、付方启动、全额清算、差额拆借”的辐射式清理办法。这个办法在郑州和株洲两次会议上获得了成功运用,清理跨省市拖欠货款192.8亿元。四是按重点行业进行清理。1989年9月,工商银行总行发出电报通知,要求全行把大中型企业作为清欠重点,特别确定了以冶金、化工、轻工、纺织、商业一级站和粮食六个行业中的大中型企业作为重中之重。在郑州和株洲的两次会议上,共为这六个重点行业清理跨省市拖欠111亿元,为大中型企业卸掉了不少“包袱”。据不完全统计,到1989年11月,工商银行已清理企业拖欠共550多亿元。

科技兴行兴企

科技兴行

2019年,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的科技研发投入资金均超过100亿元。有人说,如果按照科技人员数量以及科研投入资金来看,中国的六大国有银行都属于顶尖科技企业,尤其是工商银行。科技创新为工商银行迎接国内外竞争、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持续的科技创新,工商银行的服务品质和创新能力都实现了质的飞跃,科技成为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工商银行在1999年9月1日就正式启动了数据集中工程,那一代IT人夜以继日地拼搏在机房。被人称为跨世纪的工程在2002年完成了全部建设,无论是工程建设的规模和系统的复杂程度,还是系统建设的投入和建设的周期,在工商银行的电子化建设史上都是罕见的,是工商银行科技发展过程中的高起点,建成了全行统一的计算机系统平台,成为国内首家实现了数据集中的银行。这个项目获得了中国人民银行自设立“银行科技发展”奖项以来唯一的一个特等奖,并被命名为“9991工程”。它为全行推动业务发展,强化内部管理,实现集约化经营和规模效益创造了条件,开创了国内金融界建设超大规模数据处理中心的先河。

自成立以来,工商银行注重自身操作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始终把业务处理电子化、经营管理现代化作为自身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之一。20世纪80年代末期,工商银行就制定了“科技兴行”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六五做准备,七五打基础,八五上规模,九五电子化”的长远规划。在“科技兴行”战略指导下,工商银行的电子化建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单一应用到综合处理,取得了飞速发展,在中国银行业电子化建设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电子汇兑应用系统、联行对账应用系统和大机延伸方面获得三个全国同行业第一。之后工商银行继续推进和完善电子化网点基础建设,1996年全行电子化网点覆盖率达到80%,实现了全国35~50个重点大中城市分行营业网点全面电子化。

从1984年1月成立到1997年的14年时间里,工商银行各项存款增长了18倍,到1997年末,存款余额已达22511亿元,在国内率先突破2万亿元存款大关,其中储蓄存款增长了25倍,到1997年末余额已达12433亿元。迅速增长的存款资金实力,使工商银行为国民经济发展而提供的贷款量有了巨大增长,各项贷款余额达19951亿元,比1984年增长了10倍多。工商银行总资产也超过4万亿元。之所以发展这么快,与工商银行天生的科技基因是分不开的。1997年末,工商银行拥有大中型计算机140台(套),小型计算机2000台,微型计算机3万台;安装ATM6000多台、电子资金转账销售点终端(EFT/POS)4.4万台;建成50多个大中城市的计算机业务处理中心和300多个城市储蓄通存通兑系统,全国一级网络及二级网络均已建成开通并投入运行。在传统柜面业务实现电子化处理的基础上,工商银行还开发了自动存取款、自动转账、信用卡、企业银行、无人银行、电话银行等多种高科技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代理收付业务也基本实现了电子化。特别在近年来,成功地开发了柜面业务处理系统、电子汇兑系统、全国联行对账系统、信用卡止付名单及授权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等重点项目。尤其是电子汇兑系统投入运转后,客户汇划资金的平均在途时间由原来的5天左右(最长达2个星期)缩短为24小时,大大提高了资金汇划的速度和客户资金的利用率。

科技兴企

1999年9月22日,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与金融工作密切相关,是国有商业银行支持国民经济和推进自身改革发展的行动指南。工商银行与国有企业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多年来已经形成一种唇齿相依、相濡以沫的关系。国有企业搞好了,工商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就会好转,部分不良资产就能得到盘活。

工商银行加大支持国有企业技术改造的力度。一方面,增加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和重大先进装备制造的技术改造贷款投入,积极支持符合产业政策、能够提高加工制造业技术水平、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国有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技术改造项目。支持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帮助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增加品种、提高质量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装备,实现了产业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改善了经营效益。另一方面,通过加大支持国有企业科技开发的力度,把产品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市场前景广阔而且经营管理好、重合同守信誉的高新技术企业,尤其是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企业,作为信贷投放的重点。

与此同时,当时我们还提出要按照因地制宜、规范管理、落实担保、防范风险的原则,拓宽对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领域,积极提供信贷、结算、承兑、开证、咨询等多种形式的金融服务,其中重点扶持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和市场潜力大的企业。目前,工商银行的“智慧普惠”通过整合行内外50余类数据,覆盖200多个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场景。截至2020年第一季度末,工商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到5700亿元,贷款累放利率低于银行业平均水平190BP,为小微企业提供了“有情怀、有温度”的智慧融资服务。工商银行于2018年起全面布局构建全新智慧银行生态,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前沿技术领域打造一系列同业领先的金融科技平台,完成了新一代人工智能深度应用布局,深度赋能产品服务、市场营销、风险防控、运营管理等各个业务领域,积极推进“金融AI+”生态模式变革。作为当年分管过、主抓过科技的行长,我看到工商银行取得这样的飞跃,真是由衷地感怀和欣慰。

体制机制改革

工商银行发展最初不可避免地带有“大一统”银行的某些痕迹,为此从建行开始就非常重视对自身经营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工商银行成立不久就确立了变“三级管理、一级经营”的旧体制模式为“总行统一规划、分级经营、逐级核算”和“以城市行为基本经营核算单位”的新体制模式目标,将改革的重点放在放权搞活城市行上,以城市行为中心环节,推动全系统经营体制向企业化、市场化转变。1994年明确指出国家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变的改革目标后,工商银行按照金融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在划转了政策性业务的基础上,重点进行了六项体制和机制改革。这些改革使工商银行的经营管理机制向市场化方向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开始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

一是进一步完善了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在实行总行一级法人制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总行垂直领导,以二级分行(城市行)为基本经营核算单位,总行和一级、二级分行分级经营管理,统一调度资金,统保支付,统一核算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制。二是建立了全行统一调度和管理资金、统保支付的系统调控机制,强化了总行的资金调度能力和集中资金保支付、保重点的能力。三是改革了信贷管理制度,对1993年以后的新增贷款全部实行风险管理。在划分总行和一级、二级分行贷款审批管理权限的基础上,逐级成立了贷款审查委员会或审贷小组。四是积极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在1989年开始进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试点的基础上,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规定,从1994年起正式在全辖试行了贷款限额指导下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从1998年起向完全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五是初步建立了内部监控机制。从1996年起,在工商银行系统内对省分行以下机构实行了稽核人员上管一级派驻制。六是对一级分行实行了分行行长目标责任制。对各分行按效益、存款、资产质量和案件四大类指标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分行行长业绩考核和奖惩挂钩,调动了各分行经营管理的积极性。

坚持从严治行

从严治行是管理大型银行的一条基本经验,我们每一年都将从严治行随时随地抓紧抓实。正因如此,工商银行利润年年大幅增长。

为了把从严治行落到实处,我们当时提出了几项要求。工商银行制定了《风险控制责任考核办法》,通过科学确定、合理考核各分行行长的风险责任来确保责任制的严肃性,并通过签订责任状,把责任落实到人。将风险控制目标作为对分行行长综合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衡量行长经营管理能力的首要标准,作为干部任用的基本考核条件。层层建立责任制,加大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工作力度。为化解风险,我们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风险资产管理办法,成立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进行剥离不良贷款的各项工作,实现了处理不良信贷资产的新途径。同时我们提出了五个加强:加强高风险信用工具的管理,加强重点部位和关键岗位的管理,切实落实好会计、出纳、储蓄、国际业务等专业的一些关键环节的监督制约措施。加强对计算机风险的管理,从管理和技术上提高防范高科技作案的能力。加强合资银行和境外机构的管理,加强对境外分行内控制度评价和业务经营活动的稽核监督,有效实施风险制度。加强“三防一保”工作,防范外抢、外盗和诈骗案件的发生。通过这些工作,工商银行的风险管控工作得到了加强。

责任编辑:张缘成

0001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