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27280

中国人民大学雷达:双循环格局需应对世界经济趋势性变化

新浪财经2020-10-25 21:26:373

10月24日至25日,中国世界经济学会2020年年会成功举行。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雷达,在大会上做了主题为《“双循环”政策与国民收入均等式的平衡》的演讲。

在雷达看来,在全球格局的大变革时期,对双循环的理解,可以从世界经济的某一个领域,比如说价值链、国际经济秩序等来思考一下双循环。

首先,国际循环对国民经济的冲击。雷达介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球贸易,对外投资自由化恢复以后,发达国家的国内经济仍然停留在凯恩斯的国家干预基础上,雷达认为国际循环对国民经济的冲击,从学理上最早反映在开放宏观经济学当中,在国民收入均等式当中,加入了国际收支这样一个项目,国民收入均等式的变化,均等式的左边称之为国内吸收,均等式的右边称之为国外吸收,把平衡式的两部分,放在经济循环图当中看,最终还是循环到国民经济的总循环当中去,这个是宏观经济最基本的一个表达。

雷达认为,这个表达有两点需要我们去关注,一个是变化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一个是问题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在开放宏观经济学当中,外部吸收对小国是没法调整的,对大国而言是内生变量,是可以调整的。而在这样的模型当中,就可以解释内循环能不能影响国际循环这样一个问题。

那么,大国怎么通过内循环去影响外部均衡。雷达表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发达国家对国际循环的影响,可能是通过国内政策的,而反危机的时候,大国对国际循环的影响,可能是通过国际经济秩序的。

至于国际循环对国民经济产生冲击的原因是什么。有学者认为内循环以后可能经济增长会更快,雷达却觉得双循环的相互促动首先在制度上和结构上的,也就是制度上结构上发生了变化,可能比量上发生的变化更大。

雷达指出,双循环对我们的另一个启示就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实际上是强调中国经济结构,经济结构外部依赖性的局面应该改变,通过国内的循环来促进国际国内的循环良性互动,如何以内促外,这涉及到我们的战略调整和国际经济秩序调整的关系。

在他看来,双循环也好,以内为主的循环也好,并不是今天才有,在2008年的时候就已经做出过某种尝试。

那时,制造业向一国的集中,导致人口、自然、环境的压力,由外促内,除了对中心国家需求的依赖以外,从价值链的角度来说,也可能被锁定在低端。需要强调的是,2008年以后,除了中国,还有一些制造业中心,一些新兴经济体也做了以内为主的尝试。

第一个尝试就是由外循环促进内循环,调整到由内循环促进外循环;第二就是加快科技投入,转型升级;第三个就是世界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去延长自己的价值链。

然而,这些调整的效果并不明显,原因在于当时可能把内循环的政策当成周期性的来调整。雷达表示,而就目前而言,双循环的格局应该是应对世界经济趋势性的变化,去尽可能的规避这个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

责任编辑:王蒙

0003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