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01518

视障者不应错过互联网世界 那他们的手机应该是什么样?

界面2020-12-04 16:17:541

原标题:视障者不应错过互联网世界,那他们的手机应该是什么样?

当可访问性足够高时,科技产品甚至可以帮助视障人士谋求一份看上去对他们来说有难度的工作。

图片来源:unsplash

记者 | 伍洋宇

刚刚过去的12月3日是国际残疾人日,在众多有关这一群体的话题讨论中,如何帮助他们更好融入科技生活,成为了他们自身与外界都更加关注的问题。

顾伶磊是一名盲人,也是一位数码爱好者。在新浪微博上,他被认证为一位数码博主。

他手中有许多数码产品,在使用时,他在产品面前和所有普通人一样,但老实说,他又应该得到一些额外的照顾。

在顾伶磊日常生活中占比最大的是苹果公司的全系列设备,又称“苹果全家桶”。“我依靠它们学习、工作和生活。”他说,之所以会选择苹果,是因为认为后者的设备拥有较好的可访问性——这是指视障人士也可以无障碍使用其所有内置功能。

如果难以想象,你可以在微博上搜索前段时间人气颇高的“六分超超”制作的关于“可访问性”的视频,视频讲述了一个人在看不见的情况下,如何与智能手机进行交互,那是一个相较正常人更繁琐、漫长的过程,需要产品具有足够的科技智慧。

事实上,当这种可访问性足够高时,科技产品甚至可以帮助视障人士谋求一份看上去对他们来说有难度的工作。

同样是苹果用户的周彤先天性失明,但长大后的她不想让自己局限在“盲人才能做的工作”当中。在经历过非政府组织、创业公司以及盲文图书馆的工作后,现在,她是一名新媒体运营,负责公司的公众号和微博。

周彤通过听音在pages编辑文档,并得到内容反馈,也可以通过同样的方法在Safari的微信公众号运营页面确认内容是否出现在合适的位置。顾伶磊和周彤一样,他们在使用iPhone等产品时,不是看操作、而是听操作。

这一切都归功于iPhone在iOS 14推出的旁白功能。这是一款屏幕朗读器,无论使用者是通过触控屏、触控板还是蓝牙键盘,它能将设备上发生的状况如实描述出来。例如检测到屏幕上的控制选项,帮助使用者操作App。

除了旁白,iOS 14.2带来了“放大器”功能,两者搭配之后,iPhone将为用户描述出现在“放大器”取景器中的一切,包括人物、物体和其他环境元素。并且,该功能是动态化的,随着图框的迁移,描述也会随着图像和元素的改变发生变化。总之,它可以助失明或弱视人士更好地“看”清眼前的事物。

不过,顾伶磊对该功能提出了一点不满足——放大器的图像描述功能还不够本地化,因为朗读的内容目前仍是英文版本。“在中国还有大量没有学过英文的视障者,这无疑降低了图像描述的实用性。”他表示。其他方面,他还认为打字的时候解释词库提示还不够完善,或者一些中文环境下特有的交互不够稳定等。

目前,上述功能都可以在iPhone的“设置-辅助功能”中找到。而拥有这些辅助功能的当然不仅仅是iPhone,安卓系统的手机也有相应设置。

只不过,根据顾伶磊的个人感受,他认为无论是原生Android还是国内厂商定制的安卓系统,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不足。“无法完全无障碍使用设备的内置应用”、“对于第三方应用的支持也没有那么完善”,他说。

其实,根据现在的互联网环境,视障者等少数群体想要通过智能手机完全融入这里,只靠硬件产品的努力还远远不够,应用开发者也应该加入其中。

顾伶磊感觉到,近几年随着媒体和厂商对于无障碍的宣传,有越来越多的中小开发者开始意识到可访问性的重要所在,因此,也出现了许多功能和体验都不错的App,例如白描、墨客、Taio、JSBox等。

但他同样认为许多互联网产品对于“无障碍”仍有漠视。他说,“无障碍”常常被当做一种消费情怀和宣传的手段,但具体到产品层面,视障者能感知到的进步很少。“很多主流APP的可访问性并没有如他们宣传的那样得到提升。”

例如,他讲到新浪微博的iOS客户端,视障者仍然几乎无法使用;手机淘宝iOS客户端,视障者使用的整个购物操作流程也是磕磕绊绊;美团、大众点评、饿了么等产品的无障碍兼容性则时好时坏。相较而言,支付宝、微信和QQ三款产品由于长期对于无障碍的关注,大多数时候拥有不错的无障碍兼容性,“即使某个版本出现严重问题,也会在较短时间内加以解决。”

《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社长兼主编于志宏对企业社会责任领域颇有研究,他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其实包括关注少数群体、环境保护等在内,这都是科技企业践行其社会责任感的一种体现。这不是单纯的公益事业,而是企业做任何有关其产品、服务的决策,都要考虑其带给社会的积极影响。

当然,企业主必然会面对社会责任与短期利益之间的权衡。但于志宏认为,额外成本也分为两种,一种是必须投入的,不然可能会带来服务或质量的缺陷;另一种是可与长期价值相衡量的,但其实多出的成本又可以通过一些模式、技术、机制创新来消化掉。

但其实,如果企业能够在相关决策上坚决投入,它一定能够带来竞争力的增长,无非是软性或硬性上的区别。

“长期来讲,软硬性都会有回报。”于志宏说,“硬性可以是更高的研发标准带来更先进的技术和更广阔的用户人群覆盖面,软性可以是企业表现出来技术的温度和人文性,以品牌形象赢得更多的消费者。”

责任编辑:薛永玮

0001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