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95951

“不会这么早离开中国” 大众中国冯思翰:ID.系列2021年有望完成最高10万辆销售目标

10000100002021-11-24 13:21:282

原标题:“不会这么早离开中国” 大众中国冯思翰:ID.系列2021年有望完成最高10万辆销售目标

“我会离开中国吗?这个答案是肯定的。”日前,大众汽车集团(中国)CEO冯思翰在媒体沟通会上确认了离任的消息,但同时表示,大众管理层肯定会调整,这很正常。但同时表示,不会在明年2月1日这么早离开。

受疫情、芯片供应链紧张等因素影响,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的销量不及预期。2021年1~10月,大众集团在中国的交车量同比下降8%左右。集团旗下各个品牌表现不一,包括捷达子品牌的大众汽车品牌和集团平均水平一致,同比下降约8%,而豪华品牌奥迪同比增长4%,保时捷同比增长6%,超豪华品牌宾利同比增长幅度达90%。

广州国际车展前夕有报道称,因在中国市场销量欠佳,电动汽车推动未如预期,大众集团计划更换中国区业务负责人,现大众汽车集团中国CEO冯思翰将于2022年2月1日卸任现有职务,并离开中国。围绕离任、销量、电动化推动计划等外界关注的问题,冯思翰在此次媒体沟通会上一并做了解答。

降本增效大幅度抵消销量下降的影响

《中国经营报》:对于被传离任的消息,怎么看?

冯思翰:首先可以确定的是,管理层会发生调整,包括我在中国的职位,这个原因也是非常清晰和显而易见的。在过去十余年的时间中,我连续在中国担任各种职位,除了在上汽大众任职三年半外,从2012年到现在,我领导大众汽车品牌在中国的工作已有6年,担任大众汽车集团中国CEO也已3年有余。长时间在中国任职带来了很多优势,比方说我对于合资企业伙伴,对于政府主管部门领导都相当熟识,也有很多合作。另外一方面,集团有一个良好的原则和传统:当一个管理者在一个工作岗位或一个地方多年任职之后是需要做出调整和变动的,虽然管理者能够获得当地市场越来越多的经验,但可能会缺乏新鲜的视角。世界上很多地区和很多企业当中也都看到了这样的例子,也就是说当一个领导在一个职位或在一个地方做的时间太久,变革的驱动力就会减弱,所以集团才有这样的管理原则和传统。而且在集团内部,我们也有足够多高水平、具备国际经验的管理人员。

我会离开中国吗?这个答案是肯定的。会不会在明年2月1日就离开中国?我可以说:不会是这样的。我们计划明年1月份再做媒体沟通会,届时还是由我来给大家介绍2021年的业绩以及2022年的计划。

《中国经营报》:如何看待今年以来大众在中国市场的表现?

冯思翰:今年我们受到了另外一种“病毒”的影响,这个“病毒”的影响比新冠病毒的影响还要大,那就是全球半导体芯片的短缺。从大众汽车集团的角度来说,我们在全球最重要的市场销量出现了下降,这是我们非常不满意的,并不是说客户不再热爱我们的产品,而是我们在生产上不能够跟上客户的需求,甚至我们不能够按照既定的计划来实现生产。

大众集团在中国市场给出的2021年业绩目标高于2020年。今年看来,我们全年业绩很有可能要低于2020年。具体低多少还不好说,因为零部件供应情况、生产汽车所需要的零部件到位情况几乎每天都在变,是个动态的过程。

尽管如此,集团的财务状况依旧良好。我们和合作伙伴都采取了严格的成本管控措施,在财务方面受到的影响要小于销量方面受到的影响。在中国,包括全球范围之内,大众汽车集团通过一系列的降本增效的措施,很大幅度上抵消了销量下降带来的影响。

预计芯片短缺的情况在2022年还会继续,明年为了扭转这样的局势,集团在芯片供应分配上,会优先倾向中国市场。所以,我们有望在2022年实现反弹,回到甚至超越2020年的水平。

不会放弃代理销售模式

《中国经营报》:作为一个年轻品牌,大众ID.系列在中国市场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可否介绍一下具体情况?

冯思翰:虽然在经营上碰到了诸多困难,但是有一点让我们感到自豪,就是我们的ID.车型在中国的销售呈上升势头。大众汽车集团已在中国推出5款ID.系列车型,分别为一汽-大众ID.4 CROZZ、ID.6 CROZZ和上汽大众ID.4 X、ID.6 X和ID.3。从近6个月的销量数据来看,大众ID.系列电动车型在中国市场中的销量呈现逐步增长态势。

ID.4在中国亮相、上市短短几个月之后已经位列中国最热销的纯电SUV之列,ID.6也达到了最热销的前十强纯电SUV之列。ID.还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品牌,但就是在这短短时间当中,到9月份,在中国的ID.车型销售已经突破了5位数大关,达到了1万辆以上,在10月份更是做到了12726辆的销售量,11月的数字也会在这个水平左右。我们有清晰的计划,继续去推动ID.销售逐月地上升,月度销售最终达到2万辆以上。

在渠道上,我们两个合资企业ID.销售团队都做了非常出色的工作,到今年年底,ID.城市展厅的总数有望达到110个。从目前来看,ID.系列有望完成全年8万~10万辆的销售目标。没有任何芯片短缺影响的话,我们今年定的是8万~10万台,2022年就有可能定16万~20万台。

《中国经营报》:在中国市场的ID.销售当中引入代理模式,有哪些考量?

冯思翰:关于如何在ID.销售当中引入代理模式,我们和一汽-大众、上汽大众进行了大量探讨。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我们看到采用代理模式之后,汽车企业和消费者之间能够建立直接沟通的渠道。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当中,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非常希望有这样的渠道和可能性。在中国非常好的榜样就是蔚来,蔚来在品牌层面和其消费者层面有大量直接的沟通,只有通过这样的代理模式,我们作为品牌才能够和消费者建立直接的联系和沟通,而不是把这样的联系和沟通仅仅完全去交给经销商。

第二,就是保持价格稳定。我们知道,喜欢讨价还价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但无论是谈到了怎样的价格,可能消费者第二天就会开始怀疑他谈的价格是不是最好的价格,“如果我再去搜一搜,谈一谈,是不是还能便宜几百元。”所以,价格上的稳定性也是重要考虑,通过实现价格的稳定性,我们能让消费者更加安心,也就是说他们看到的价格都是明码实价,他们买到车以后都能非常放心,拿到的就是统一的价格,而不需要担心他们是不是失去能够获得更大折扣的机会,如果他们再去一个经销商那儿是不是能够拿到更好的价格,这种担心就没有必要了。

第三,代理模式也能够为经销商带来更高利润率,因为经销商需要有足够的盈利,在人力和设施方面进行不断投资。我们看到,这种代理模式和传统的专营模式相比,经销商的利润率也更高。多家经销商也已经看到了这样的结果,就是ID.车型销售利润率要高于燃油车型的利润率。所以,我们不光不会放弃代理销售模式,而且会继续保持这一销售模式。将来甚至有可能在燃油车的销售当中也会考虑代理模式。

大众安徽量产车将在2023年四季度实现交付

《中国经营报》:斯柯达品牌在中国市场是否有电动化的考虑?

冯思翰:这是一个很复杂,也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集团个别品牌在中国市场上陷入了一种困难境地。斯柯达保持1%或略低于1%的市场份额,而1%的市场份额是能不能在这个市场上具有可见度,并且能够保持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门槛。

斯柯达在欧洲已经推出了电动产品。现在问题在于:有没有必要,或者会不会在中国市场对斯柯达品牌进行大规模的电动化转型。对于斯柯达品牌在中国的情况,我们采取的第一个步骤是:聚焦于现在在售的产品,对型号过多过于复杂的产品阵容予以优化。

斯柯达品牌和经销商合作伙伴也在努力为斯柯达在中国的市场表现带来新的发展势头。问题是:斯柯达在欧洲已经推出的纯电动车是不是也要在中国推出?这个前景并不是非常明确,我们特别要考虑:有没有必要让斯柯达电动车产品加入到中国本来已经竞争极其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当中,目前看,还没有清晰理由,因为如果对于斯柯达产品在中国的电动化转型要做出投资的话,至少是数十亿欧元的投资。现在这一切都还不明确。同时,我们和斯柯达在捷克的总部也始终保持密切的沟通。首先会看斯柯达品牌是不是能改善和巩固在中国市场的地位,以及我们推出的优化产品阵容的战略,在市场上会取得怎样的效果。

另外,捷达子品牌的表现非常亮眼,和去年同比有9%的增长,而且和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市场平均表现相比要好得多。合资伙伴在捷达子品牌方面不断地创新,推出了捷达V7黑锋版。现在,三线到五线城市当中,对捷达产品的需求有着良好的势头,特别是在今年有这么多困难的情况下,捷达子品牌能取得同比增长9%的成绩是非常不容易的。

《中国经营报》:大众在安徽投入了大量资金和精力,请问大众未来在安徽的规划要达到怎样的目标?

冯思翰:大众安徽是大众在中国第一家完全控制的合资企业,投入了很多精力和资金,到明年8月份,大众安徽在合肥的工厂应该可以达到投产。我们在大众安徽投放的产品不是现有的车型,而是全新开发的车型,所以要再增加一年多的时间做准备。第一台车交付,将在2023年四季度实现。大众安徽量产的车型既供应本土市场,也有机会向欧洲出口。就生产计划而言,我们会在大众安徽投产6款车型。2023~2025年第一批量产产品包括三个车型,2026年年底到2028年再推出三款产品。

同时我们也会围绕大众安徽,在合肥乃至安徽打造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面向中国市场新一代新能源车的研发能力。以大众安徽为中心,我们也会进一步建设和扩大一些零部件业务,特别是电驱动单元和电池系统。

(编辑:张硕校对:张国刚)

责任编辑:张亚楠

0002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