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48031

姚洋:提高农民收入要因地制宜 要提供农民可做的工作

新华网2021-03-10 17:15:110

姚洋:怎么提高农民的收入?个人认为,要因地制宜,发挥各个地方的比较优势。前一段有些地方有一个观念,不搞高科技就对不起这里,二三四线的城市都说要做高科技产业。其实做这些产业,对于提高农民收入影响并不大,农民就业机会小,也很难提高收入。要提高农民收入,就要提供农民可做的工作,因地制宜为农民谋就业很重要。

原标题:专注两会|姚洋:“十四五”在战略机遇期中开新局

新华网北京3月10日电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如何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如何构建“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如何推进全面乡村振兴?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做客新华网全国两会“云连线”,就相关问题进行解读。

两方面机遇中迎接三点挑战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新华网:“十四五”时期我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什么,如何看待?

姚洋:“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谋划好“十四五”时期发展十分重要。从发展机遇角度看有两个方面:

首先,“十四五”规划具有承上启下的任务。今年要完成第一个百年目标,开始第二个百年目标,这其中蕴藏重大发展机遇。未来三十年,我国要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开局的这五年非常重要。

{image=1}

第二,我国人均收入刚超过1万美元,有不少国家在1万美元这个坎儿上跌倒、甚至有所倒退,这给我国提了一个醒。但对中国而言,更多的是发展机遇,因为中国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改革开放以来积累了大量的生产能力、研发能力及庞大的消费市场,未来的二三十年将迎来“爆发期”。

说到挑战,第一个挑战是国际环境的变化。疫情变化存在不确定性,国际环境、经济形势错综复杂,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第二个挑战是国内的城乡差距。中国发展到今天仍然有着较大的城乡差距,城市的可支配收入是农村的2.5倍。怎么能够让居住在农村的居民收入提高,融入到国家的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也是不小的挑战。

第三个挑战是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生产方面的挑战没有想象那么大。一方面,不少声音认为,我国步入人口老化后,经济增长将会下降。我们测算,未来30年由于AI、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能够替代的劳动力数量,远远超过人口老龄化导致的劳动力下降数量;另一方面,也有人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需求下降产生担忧,这在我们国家影响也不会很大。过去常说“未富先老”是我国一个很大的问题,但是我们恰恰发现“未富先老”是中国的一个优势。为什么?“未富先老”意味着还有大量的人口要从农村迁移到城市。这样的话,从一定程度上会自动地提高消费。研究中发现,这样的消费情况可以弥补老龄化造成的消费下降问题。

老龄化的主要挑战在社保领域。当然,这个困难也是可以克服的。比如说,近年来有关部门划转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这样可以比较顺利地迎接老龄化的挑战,度过银发潮的冲击。

做大“朋友圈”中实现双循环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新华网:“十四五”时期,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与时俱进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战略抉择,在这方面有哪些着力点来保障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姚洋:“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写入“十四五”规划非常有深意。回顾中国经济过去几十年的增长轨迹可以发现,改革开放带来的发展动力不言而喻,经济发展在开放的环境里突飞猛进。可以说,开放给我国带来了多方面的好处:首先是国内的产品大量出口国外,加入世贸组织,对于我国外贸的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其次是通过开放,国内引进诸多新技术、新知识等,也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image=2}

如今,中国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这是过去几十年建立起来的发展优势。

回顾这段历史,对于我们理解“双循环”是有意义的。意义在哪里?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推进制造业补链强链,强化资源、技术、装备支撑,加强国际产业安全合作,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

这要求我国要在一些重要产业链上下大力气,实现外部供应链产业链发生极端情况下可以自我运行,同时也要求一些关键性技术要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这样的判断是完全正确,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从三个方面着手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新华网:规划纲要草案提出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推进”该如何理解?要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的发展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加大力度改善提升?

姚洋:这个提法和以前也不一样。我们以前理解农村就等于农业,农民就应该种地,这种理解是非常片面的。

此次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的意思可以理解为乡村要振兴不仅仅搞农业,还要关注农村的政治建设、农村的社会发展、农村的公共产品提供等方面,将这些指标都要纳入考量。要做好乡村振兴需从三个方面着手:

{image=3}

第一,提高农民的收入。这个问题很关键,如果没有农民收入的提高其他都是次要的。怎么提高农民的收入?个人认为,要因地制宜,发挥各个地方的比较优势。前一段有些地方有一个观念,不搞高科技就对不起这里,二三四线的城市都说要做高科技产业。其实做这些产业,对于提高农民收入影响并不大,农民就业机会小,也很难提高收入。要提高农民收入,就要提供农民可做的工作,因地制宜为农民谋就业很重要。

第二,公共产品的提供。目前,国内很多农村地区道路设施还不健全,特别是村庄内部,很多地方没有水泥路还是泥巴路,有的村庄里可能还没有电灯,这些都需要政府来提供服务。政府做一些事情,老百姓再做一些事情,共同把农村的公共产品提供起来。

第三,关注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政治建设。发挥基层民主,同时发挥基层党组的作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的农村文化建设也要做起来。这样才是全面的乡村振兴。

监制:周红军

策划:邱小敏

导演:李 由

文字:杨晓波

剪辑:刘 厦、程天石

包装:陈 正

责任编辑:蒋晓桐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