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32370

中国移动总经理董昕:以科技创新迈过产业“十字路口”

21世纪经济报道2021-08-14 00:30:412

原标题:中国移动总经理董昕:以科技创新迈过产业“十字路口”

中国移动在很多重要的“十字路口”,都以科技创新保持企业以变应变的前瞻性和主动性。

编者按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正值建党100周年,也是实施强国战略、自主创新战略的关键一年。

世界纷繁变化,难挡中国复兴强大。在这样的历史重大变革期、机遇期,21世纪经济报道独家策划推出贯穿全年专题《通往伟大之路:大国创新100强》系列报道,通过报道全国战略行业重点企业和优秀企业家,为中国不断攀登新高峰的壮丽征程助力。

本期推出的是中国移动总经理董昕专访,谈5G、6G与创新。

对于国内乃至全球通信行业而言,中国移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目前中国移动已开通5G基站超过50万个,到年底将超过70万个,预计占全球5G基站规模的1/3以上。”近日,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专访时,中国移动集团总经理董昕介绍道,公司深入实施“5G+”计划,建设精品5G、好用5G、开放5G、安全5G,目前已发展5G套餐客户超2.5亿户、网络客户超1.2亿户,预计2021年5G网络用户渗透率将达21%,2025年达60%。

脱胎于上世纪90年代的邮电部移动通信局,于1997年分别在纽约及香港上市,彼时的中国电信(香港)有限公司,亦即新世纪首年更名的中国移动。

在这段激荡岁月中,中国移动不断成长,持续助力我国信息通信业实现“2G跟随、3G突破、4G同步、5G领跑”的跨越式发展。“回顾中国移动二十余年的发展,公司在很多重要的‘十字路口’,都以科技创新保持企业以变应变的前瞻性和主动性。”董昕向记者指出。

从模仿到领跑

2G时代的中国移动,只能算是外来技术的“模仿者”与“吸收者”。通过这种模仿式创新,中国移动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移动通信网络。将IP软交换技术引入移动通信领域,提出CM-IMS全业务解决方案并打通首个定制终端电话,中国移动创造出“梦网模式”,实现专利申请零的突破。

3G时代,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技术首次成为国际标准,然而其短板在于端到端产业实力薄弱,整体产业处于边缘地位。董昕回忆,在这样“一穷二白”的局面下,中国移动联合各方构建国内产业链,实现国内从“无芯”到“有芯”,并攻关TDD技术组网难题,最终实现TD-SCDMA规模化应用,达成“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市场发展目标。

这也为后续4G时代与全球技术同步打下了基础。董昕介绍,在承担TD-LTE发展重任时,中国移动摸索出了一套“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和产业国际化”的创新链模式,打造了涵盖“系统设备、芯片、终端、关键元器件、测试仪表和业务应用”等主要环节的完整产业链,形成了“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

一方面,中国移动推动我国主导的TD-LTE成为4G主流标准之一,实现在专利金奖及全球4G专利池方面零的突破。另一方面,在产业推进方面极为重视端到端产业链,尤其芯片薄弱环节的推动。“今天4G已经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信息消费的重要引擎,真正实现了4G改变生活。”董昕表示。

也正是有了前期的积累,中国移动乃至中国通信业在5G时代真正实现了跨越。

“为实现5G赋能各行各业、推动转型升级,仅靠5G网络本身和通信产业远远不够。”董昕分析,“需加强5G与AICDE(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边缘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打造以5G为中心的泛在智能基础设施;加强5G与垂直行业深度融合,孵化创新应用,共建产业融通新生态。”

同时,董昕强调,中国移动坚持5G与4G协同发展,在建设5G网络的同时,保障4G网络质量和用户体验,以满足不同客户的差异化需求。

为转型升级赋能

中国移动对5G有自己的理解。

董昕认为,“未来,伴随人们娱乐、沟通、交易乃至生产、生活各项活动加快向数字空间迁移,信息技术、数据要素对传统人力、资本要素价值的放大、叠加、倍增效应将日益显现,进而推动人类突破发展瓶颈,实现生产力跃升。”

作为新基建的重要牵引,5G在国内发展得如火如荼。“经过近10年的努力,我国在5G标准、技术、产业、商用规模等方面都已处于领跑态势,构建起全球领先的5G新型基础设施。”董昕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从一系列数据也可见一斑。近日,工信部副部长刘烈宏透露,我国5G基站数已超过91.6万个,占全球比例约为70%;5G连接数已经超过3.65亿,占全球比例超过80%。

其中,中国移动无疑发挥着引领作用。董昕透露,中国移动已实现全国所有地级市和部分重点县城、重点区域的5G商用。

在董昕看来,中国移动之所以能在5G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首先得益于4G时代积累的宝贵经验和人才,也得益于在5G时代的全面谋划与系统布局。

“5G发展之初,中国移动便积极参与5G需求研发,带动国内产业研发5G,主导形成对我国有利的产业格局。”董昕指出。

例如,中国移动自4G时代便带动大规模天线的研发,此为5G核心技术之一,我国产业领先全球一年以上。同时,中国移动积极推动5G中频段技术和产业成熟,扭转了5G发展初期美日韩主推的毫米波,为重塑产业格局奠定了重要基础。此外,中国移动还在全球最早成立5G联合创新中心,推动5G行业应用创新。

在5G落地行业应用方面,中国移动也颇有心得。董昕表示,利用5G高速率、低时延、大连接的特性,中国移动在教育、医疗、矿山等领域落地了一批较为成熟的应用场景。

“当前,5G已进入由个别行业、个别场景的‘点状应用’向各行各业全流程、全环节‘整体渗透’的关键期。”董昕表示,目前中国移动已在工业互联网、智慧能源、智慧交通、远程医疗等多领域拓展5G商业化项目超4000个。到“十四五”末,力争覆盖超百万家企事业单位,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不过,董昕也坦言,5G商用已近两年,但仍处于建设投入的发展初期,面临建设运维成本高、关键技术仍待突破等问题,企业投入产出压力较大。

此外,“哑终端”、数据“孤岛”制约了5G融入产业的进程,跨界合作链条长、行业需求定制化程度高、行业标准未融通等也成为5G从“消费网”向“生产网”转型的待解难题。

“5G网络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董昕表示,“当前,中国移动将依据业务发展情况,聚焦乡镇及以上区域、工业园、主要交通道路、3A级以上景区等建设5G网络。下阶段,将把5G网络覆盖范围有序扩大至农村,力争‘十四五’末实现全国城乡有效覆盖。”

创新体系4.0

尽管在5G领域已跨入头部阵营,但中国移动的目光远不止于当下。

“当前6G已成为全球关注热点,6G技术研发尚处于初步研究阶段。中国移动已成立未来研究院,积极投入6G关键技术研发。”董昕介绍道。无论是人工智能平台技术、关键核心能力、创新应用,或是在量子保密通信、量子真随机数应用等方向及通信领域“卡脖子”技术方面,中国移动正持续重点攻关。

数据显示,中国移动研发投入近五年年均增幅达到48%,2020年首次超过100亿元。

在发展过程中,中国移动的创新体系更先后经历四次升级,形成了独有的创新思路。

董昕指出,2006年至今,中国移动创新体系从曾经以研究院为主、网络运营条线和业务支撑条线为辅的“一体两翼”,拓展到如今以研究院和3家区域研发机构为内环、以18家科技型专业公司为中环、以31家省级公司为外环、以广大合作伙伴为合作环的“一体四环”。

纵观中国移动的创新体系升级,一个明显的特征是从内部研发逐步走向对外开放。通过投建包括国家级平台、头部企业、头部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内的合作环,中国移动推动更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并促进全产业链协同发展。

在董昕看来,中国移动的创新路径在于“内强外联”。对内,加强顶层设计,深化科研机制改革,强化专利价值管理、人才梯队建设和科技创新奖励,厚植企业创新文化。对外,争当“链长”单位,牵头成立5G创新联合体,深入实施“联创+”计划,构建研发合作图谱,强化多元研发载体,探索新型合作模式,与产业链共同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推进5G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开发、应用一体化创新,打造研发合作新生态。

面向未来,董昕认为,面对经济社会对科技创新的迫切需求,更加需要社会各方的携手努力。

在宏观层面,集聚社会乃至全球力量,加快搭建面向全社会的一体化创新网络,促进数据要素的跨地区、跨行业、跨领域充分流通,推动信息技术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深程度的应用,加快新科技、新产品、新业态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快速渗透和扩散。

在微观层面,发挥各类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强化龙头企业示范引领带头作用,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最大程度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不断激发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创新生态。

(作者:杨清清 编辑:曹金良)

0002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