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融资担保体系 小微企业强身
来源:金融时报
原标题:金融科技赋能 小微企业强身
本报记者 马梅若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罕见地没有提到具体的GDP增长目标,而保障就业和民生成为重头戏。报告特别指出,要必须稳住上亿市场主体,尽力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
在两会期间,关注中小微企业发展的代表、委员更是不在少数。“在市场主体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贡献了80%的就业人口,我国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数量约1亿,还有不少个体生产经营者是没有进行工商登记注册的,如果加上这一部分就更多。这些庞大的市场主体解决了主要的就业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证监会原主席肖钢表示,“只要把市场主体的生产经营稳定住,就业就有保障,职工收入、民生也会有保障。”
而在保企业的诸多任务中,强化金融支持是重中之重。作为现代经济的血液,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一直是近年来的政策重点,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客观来看,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风险双高现象并未完全扭转。
金融科技赋能
寻求金融科技的助攻,是不少代表、委员的共识。
“要用金融科技赋能,打破一些信息不对称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表示。与大企业相比,中小微企业往往缺乏不动产作为抵押品。对此,他建议,可以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供应链内的核心企业数字信用,以此解决一部分供应链内上下游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
周延礼表示,“应该把数字信用定位为中小微企业最重要的资产要素。金融机构实际上是风险管理机构,可以通过数字技术、金融科技赋能,将一些企业信用资产数字化,以打通数字信用融资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而如何整合、管理中小微企业的有效数据,目前仍面临诸多挑战。全国人大代表、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总结,站在金融机构的角度,小微企业融资难,难在风控;风控之难,难在有价值信息的获取;信息数据获取之难,则难在数据入口分散,孤岛效应难以消除。
因此,盘活、整合有效的信息资源迫在眉睫。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讲席教授金李提出,可以由政府引导并发动社会力量,打造以大数据为支撑的小微企业信息共享平台。“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先行先试,建立小微企业大数据信息共享的基础设施,条件成熟后可向全国推广。”
他告诉《金融时报》记者,2019年他在提案中就关注了小微企业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按照金李设想,该平台汇集所有和企业有关的公共部门信息,包括水、电、煤、气、社保、用工情况以及政府部门掌握的大量其他数据,再以市场化的方式获得各个商业机构所掌握的交易、支付、物流、房屋租赁等环节中产生的其他数据,形成一个像公共图书馆一样的数据共享机制。最终能以大数据信用信息为基础,形成小微企业的“虚拟担保品”。
完善融资担保体系
金融科技可以为一部分优质小微企业增信,但信用平台建设尚需不断完善;而且,对于在初创起步阶段的小微企业,相关数据也不健全。因此,完善融资担保体系至关重要。
在各类融资担保平台中,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沈阳分行党委书记、行长朱苏荣认为,政府性融资担保可以发挥更大作用,“相比于商业性融资担保,政府性融资担保具有保本微利和准公共产品性质,在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过程中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他说。
过去几年里,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正逐渐完善。随着2016年国家农业信贷担保联盟有限责任公司成立,2018年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成立以及地方政府也纷纷设立地方政府性融资担保基金,政府性融资担保对小微企业融资的支持作用在逐步加强。
不过,这一机制仍有不足之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副主任金鹏辉指出,一些国有融资担保机构主业不突出,也为大企业、大项目服务,开展非融资担保业务等,使得为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的政策性担保业务占比下降,同时不少机构放大倍数不到两倍,“这远低于《融资担保公司监督管理条例》中最高15倍的规定,也远低于日本和美国30倍至50倍的水平,未能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他表示,“甚至还有的机构实际到位资金有限,存在‘担而不保’的风险。”
要解决上述问题,就要提升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资金实力,让这些机构有实力提供更大支持。朱苏荣建议,多渠道补充担保机构资金来源,提高担保机构风险分担能力,“可通过财政增资扩股、引进战略投资者、兼并重组和上市挂牌等方式增强资本实力。”
责任编辑:潘翘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