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56330

易经十二消息卦的含义(易经十三卦详解)

兴仁信息网2023-04-01 04:48:210

《易经》每卦中都有爻辞,它能代表时间吗?怎么确定具体事情的时间!高 ...

易经六十四卦中有十二消息卦是对应十二个月份的,以复、临、泰、大壮、夬、乾、姤、遁、否、观、剥、坤等十二卦配十二月。其组成由乾坤二卦相互推移而形成的十二卦,为众卦之基础,依阴阳消息的次序排列卦。

复卦初六 冬至 姤卦初九 夏至

临卦六三 大寒 遁卦九三 大暑

泰卦九五 雨水 否卦六五 处暑

大壮初九 春分 观卦初九 秋分

夬卦六三 谷雨 剥卦六三 霜降

乾卦六五 小满 坤卦六五 小雪

消息卦以“乾”卦含子、丑、寅、卯、辰、巳,“坤”卦含午、未、申、酉、戌、亥,以两卦十二爻表示一年的十二个月。(或称为一年循环周期)。

亦有人以十二辟卦代表一日十二时辰内阴气与阳气消长情形,一日之中亥时为最阴之时故以全阴爻之坤卦代表,过了子时后阳气渐生,故以一阳生之复卦代表,在寅时,正处与白天与夜晚交替之时,故阴阳互半。直到到了午时,阴气渐生,故以一阴生之姤卦为代表,此后阴气渐生,直到亥时,如此循环。

但一般比较普遍的使用是用天干地支代表年月日乃至时辰,这种方法很普遍,在网上查很容易。天干地支不算是从易经中出来的,但是又极强的对应性。

请问有谁知道十二消息卦中的那里的十二个字都念什么?急急急!

之所以称作「消息」卦,是因为这十二法则卦代表著一年十二个月的阴阳消长。息为生长,消为消退之意。前六卦从复至乾为阳之「息」,所以称为「息卦」,也可称为阳卦。而後六卦从姤至坤为阳之消,也是阴之息,所以称作「消卦」,也可称为阴卦。

春:寅月(一月):二阳临

卯月(二月):三阳泰

辰月(三月):四阳大壮

夏:巳月(四月):五阳夬

午月(五月):六阳乾

未月(六月):一阴姤

秋:申月(七月):二阴遁

酉月(八月):三阳否

戌月(九月):四阴观

冬:亥月(十月):五阴剥

子月(十一月):六阴坤

丑月(十二月):一阳复

以下月份皆为农历月

十二消息卦里的初六,初九,六三,九三……代表什么意思?

初 代表底下第一爻,六 代表阴爻,九 代表阳爻。

初六,第一爻是阴爻。

初九,第一爻阳爻,

六三,第三爻是阴爻

九三,第三爻是阳爻。

上六,上 是最后一个爻 是阴爻

易经12个月份的叫做

叫做“十二辟卦”,也叫十二消息卦,是周易研究当中的重要学说。易学中“十二辟卦”之说渊源很远,据悉在干宝注所引文字中,即有十二辟卦之说。也就是说,它与周易应属“同龄人”。而真正形成一套理论,是通过华夏上古先人整理留传下来的,亦称为“十二消息卦”。

在一个卦体中,凡阳爻去而阴爻来称为“消”;阴爻去而阳爻来称“息”。“十二消息卦”即被视为由“乾”、“坤”二卦各爻的“消”“息”变化而来的。“辟” 是君主的意思,这里取其主宰之义。用十二个卦配十二个月,每一卦为一月之主,是谓“十二辟卦”即十二月卦。这十二卦是:复、临、泰、大壮、夬、乾、姤、 遯、否、观、剥、坤。配以地支排序之月份,就是:复主十一(子)月,临主十二(丑)月,泰主正(寅)月,大壮主二(卯)月,夬主三(辰)月,乾主四(巳)月,姤主五(午)月,遯主六(未)月,否主七(申)月,观主八(酉)月,剥主九(戌)月,坤主十(亥)月。

此十二卦中,阳爻递生的六个卦,即从子月复卦到巳月乾卦,阳爻从初爻的位置逐次上升:复卦初爻为阳爻,临卦是初、二爻为阳爻,泰卦是初、二、三爻为阳爻,大壮卦是初、二、三、四爻皆阳爻,夬卦是初、二、三、四、五爻皆阳爻,而乾卦则全为阳爻,在此六个卦象中阳爻逐次增长,故称为“息卦” ,“息”即为生长之意。反之从午月姤卦到亥月坤卦,阴爻逐序上升,阳爻依序递减,从乾卦到到姤卦,初爻为阴爻所取代,从姤卦、遯卦、否卦、观卦、剥卦、以至坤卦,此六个卦象中阳爻逐步消失,以至全无,故称为“消卦”。在十二辟卦中,子月(中气冬至)为复卦,为一阳来复之像(初爻为阳爻),表示冬至过后阳气初生,而午月(中气夏至)为夏至过后,阳气盛极而转衰、阴气初生(初爻为阴爻),寅月阴阳调和(三阳爻、三阴爻)故初春为“三阳开泰”,其义即源于十二辟卦。

易经十二消息卦和一天的时辰在对应,请大家帮忙解决,我刚刚开始学习易经...

十二消息卦是与十二个月份对应。“十二消息卦”即被视为由“干”、“坤”二卦各爻的“消”“息”变化而来的。“辟” 是君主的意思,这里取其主宰之义。用十二个卦配十二个月,每一卦为一月之主,是谓“十二辟卦”即十二月卦。这十二卦是:复、临、泰、大壮、夬、干、姤、 遯、否、观、剥、坤。配以地支排序之月份,就是:复主十一(子)月,临主十二(丑)月,泰主正(寅)月,大壮主二(卯)月,夬主三(辰)月,干主四(巳) 月,姤主五(午)月,遯主六(未)月,否主七(申)月,观主八(酉)月,剥主九(戌)月,坤主十(亥)月。

易经12个月份的叫做

叫做“十二辟卦”,也叫十二消息卦,是周易研究当中的重要学说。易学中“十二辟卦”之说渊源很远,据悉在干宝注所引文字中,即有十二辟卦之说。也就是说,它与周易应属“同龄人”。而真正形成一套理论,是通过华夏上古先人整理留传下来的,亦称为“十二消息卦”。

在一个卦体中,凡阳爻去而阴爻来称为“消”;阴爻去而阳爻来称“息”。“十二消息卦”即被视为由“乾”、“坤”二卦各爻的“消”“息”变化而来的。“辟” 是君主的意思,这里取其主宰之义。用十二个卦配十二个月,每一卦为一月之主,是谓“十二辟卦”即十二月卦。这十二卦是:复、临、泰、大壮、夬、乾、姤、 遯、否、观、剥、坤。配以地支排序之月份,就是:复主十一(子)月,临主十二(丑)月,泰主正(寅)月,大壮主二(卯)月,夬主三(辰)月,乾主四(巳)月,姤主五(午)月,遯主六(未)月,否主七(申)月,观主八(酉)月,剥主九(戌)月,坤主十(亥)月。

此十二卦中,阳爻递生的六个卦,即从子月复卦到巳月乾卦,阳爻从初爻的位置逐次上升:复卦初爻为阳爻,临卦是初、二爻为阳爻,泰卦是初、二、三爻为阳爻,大壮卦是初、二、三、四爻皆阳爻,夬卦是初、二、三、四、五爻皆阳爻,而乾卦则全为阳爻,在此六个卦象中阳爻逐次增长,故称为“息卦” ,“息”即为生长之意。反之从午月姤卦到亥月坤卦,阴爻逐序上升,阳爻依序递减,从乾卦到到姤卦,初爻为阴爻所取代,从姤卦、遯卦、否卦、观卦、剥卦、以至坤卦,此六个卦象中阳爻逐步消失,以至全无,故称为“消卦”。在十二辟卦中,子月(中气冬至)为复卦,为一阳来复之像(初爻为阳爻),表示冬至过后阳气初生,而午月(中气夏至)为夏至过后,阳气盛极而转衰、阴气初生(初爻为阴爻),寅月阴阳调和(三阳爻、三阴爻)故初春为“三阳开泰”,其义即源于十二辟卦。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