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72904

易经中教育小孩的是哪些卦(周易六十四卦爻辞详解)

兴仁信息网2023-04-06 11:20:350

易经教父母怎样教育孩子

蒙卦 启蒙 蒙以养正......

《易经》第五十一卦 震 震为雷 震上震下为孩子求学

孩子会有功名的,可以考上的。这个孩子家里的老大吧,比较积极向上,好动,但腿受过伤。

中国古代的儿童教育观有哪些

《易经》中关于教育的论述十分丰富。我们可以把它概称为《易经》的教育观。后世许多重要教育观点都可以从《易经》中找到其发端或萌芽状态。弄清其间的源流关系,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教育思想传统的形成,对于进一步发扬这种优良传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过,由于《易经》之成书,距今年代久远,文字生涩难懂,各家诠释不一;《易传》的作者及年代,莫衷一是;再加之本人才疏学浅,因而在理解上难免发生偏颇或错讹之处,诚望多多批评指正。 2.《易经》教育观与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2.1 “物生必蒙”——“教学为先”思想的发端。 我国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为之开先河的应当是《易经》。一般认为,我国最早论述教育重要地位的是《学记》:“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但初涉《易经》就会发现,其“教学为先”的思想早已赫然在目,比《学记》早了数百年之久。《易经》重点论述教育问题的是“蒙卦”,排在六十四卦的第四位,即在 “乾”(天)、“坤”(地)和“屯”(万物始生)三卦之后,而在“需”(营养)、“讼”(法制)和“师”(军队)等卦之前。这就给了教育一个特殊的地位。《易经·序卦传》曰:“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万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孙振声先生把“蒙”卦的卦名训为“蒙,蒙昧、启蒙、教育”(注:孙振声《白话易经》,(台)星光出版社,1984年,第67页。)是非常合乎实际的。否则,《彖传》之“蒙以养正”就十分费解了。据此,孙先生说:“当万物生成之后,接着来的是幼维蒙昧的时期,教育就成为当务之急。”(注:孙振声《白话易经》,(台)星光出版社,1984年,第67页。)天生万物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启蒙、教育,这不就是“教学为先”的意思吗?所以,可以认为我国重视教育的传统发端于《易经》,而非《学记》。不过,《易经》强调的是教育的人文价值,而《学记》强调的是教育的社会价值。因而说重视教育的传统发端于《易经》,并不否认《学记》“教学为先”思想的学术价值。 2.2 “童蒙求我”——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易经》“蒙”卦的卦辞说:“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周振甫先生译为:“不是我求蒙昧的童子(学习),(而是)蒙昧的童子求我(施教)。”(注:周振甫《周易译注》,中华书局,1994,第25页。)《易经》把教育看作学生自身的需要,可以说是抓住了教与学的关系的本质,不管儿童是否意识到这种需要,都不影响这种本质关系。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注:《论语·述而》。)荀子说:“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①。傲非也,@①非也,君子如响矣。”(注:《荀子·劝学》。)《礼记·曲礼》曰:“礼,闻来学,不闻往教。”这些论述都与“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意思一致而成书于《易经》卦、爻辞之后,可见《易经》在这一观点上对后世的影响。以前,有人认为上述观点有消极等待的意思。这是一种表面的认识。如果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就可发现其中包涵的“不干扰学生主体作用”的积极意义。 2.3 “蒙以养正”——中国特色的教育概念的精髓 “蒙以养正”出自《易经·彖传》,其意译为:“启蒙(教育)是为了培养正道。”(注:孙振声《白话易经》,(台)星光出版社,1984年,第67页。)这一界定开创了从教育作用定义教育概念的先河,可说是抓住了教育的精髓。《中庸》之“修道之谓教”,《学记》之“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说文解字》之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等等,与“蒙以养正”的思想一脉相承。它比外国历史上对教育的界定,如“教育即生长”,要贴切得多。 “蒙以养正”作为培养学生善端的教育思想的共同渊源,不论是孟子的“我养我浩然之气”(注:《孟子 ·公孙丑》。),还是荀子的“凡礼义者;是生于圣人之伪”(注:《荀子·性恶》。),都是“蒙以养正” 的具体体现。所不同的是前者从“仁、义、礼、智,非由外铄也,我固有之也”(注:《孟子·告子上》。)的性善论出发,而后者则是从“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注:《荀子·性恶》。)的性恶论出发。截然对立的性善论和性恶论能殊途同归地得出共同结论,与“蒙以养正”的渊源是分不开的。 2.4 “包蒙,吉”——有教无类,面向全体学生 “包蒙,吉。”是“蒙”卦“九二”的爻辞。直译为:“能够容纳所有蒙昧的童子,是吉祥的。”陈梦雷先生的《周易浅述》从卦象及爻象的角度解释说:“九二阳刚统治群阴,当发蒙之任。然性不齐,不可一概取必,唯刚而得中,故能有所包容而吉也。”(注:转引自周振甫《周易译注》,中华书局,1994,第27页。)这就是说,学生的材质不一,不能一概而论,教师采取包容全体学生的态度,就会是吉祥的。这种包容的思想不仅见于“蒙”卦,在其他卦的卦、爻辞及易传中也多处可见。如“师”卦大象传有“君子以容民畜众。”“泰”卦九二爻辞“包荒,用冯河,不遐遗。”“临”卦大象传“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等等。“包荒”即包容污垢。包蒙作为教育原则似乎令人费解。但其中含有深刻的辩证法思想。能否做到“包荒”则是能否做到“有教无类”的关键。老子说:“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注:老子《道德经·七十八》。)可说是对“包荒”的精辟阐释。能够做到包容学生的缺点,能够喜欢有缺点的学生,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对比孔子说的“自行束xiū@②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注:《论语·述而》。)和子贡赞扬孔子的“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③栝之侧多枉木。”(注:《荀子·法行》。)就会发现,孔子的“有教无类”绝不会与其“读《易》,韦编三绝”毫无关系。 2.5 “振民育德”——开创重视德育的优良传统 “德”是《易经》中使用最广泛的范畴,天有天德,地有地德,人有人德,“德”与“规律具有同样的地位。正是从这种“泛德主义”出发,得出了重视德育的结论。《易经》中涉及德的卦,数以十计。在《易经》中,“德”的含义比较广泛,但在《易传》中则给其以确切的道德含义。《系辞下传》有“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还有“履以和行,谦以制礼,复以自知,恒以一德,损以远害,益以兴利,困以寡怨,井以辨义,巽以行权。”这样就把这些卦的卦名赋予道德的意义。易传还把道德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任务。如“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大象传),“蒙以养正”,“君子以果行育德”(“蒙”卦大象传),“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大有”卦大象传),“君子以振民育德”(“蛊”卦大象传)等命题,在易传中随处可见。如果像《史记·孔子世家》所说,“孔子晚喜《易》,序彖、象、说卦、文言……”的话,则孔子大大发扬了《易经》重视德育的思想,这也是功不可没的。 2.6 “小惩大戒”——适度惩罚的教育原则 在中国教育史上,《易经》首先肯定了惩罚的教育作用。但同时要求运用适度。 “蒙”卦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象曰:“利用刑人,以正法也。”由于对“刑”、“桎梏”、“法”等概念的不同理解,在译文上分歧很大。孙振声先生把“刑”训为“惩罚”,“桎梏”训为“约束”,“法”训为“法则”或“规范”,比较合乎实际。因为在《易经》经文成书的年代,即奴隶社会初期,“刑”只是一种普遍的惩罚手段,而非依法专门对罪犯惩罚的手段。“法”也不能理解为现代的 “法律”。此外的“刑”只是一种“教刑”即惩罚学生的手段。《尚书·尧典》有“鞭作官刑,扑作教刑”的记载,可资佐证。据此,上文可译为:“儿童在发蒙时期,利用惩罚是有利的;如果脱去约束,是不利的。” “惩罚是为了树立一定的行为规范。”“噬嗑”卦初九曰:“履校灭趾,无咎。”象曰:“履校灭趾,不行也。”意即带上脚镣磨破了脚趾,没有害处;因为可以使他不再犯错误。《系辞上传》对此解释说:“小惩而大戒,此小人之福也。《易》曰:‘履校灭趾,无咎’,此之谓也。” 《易经》这种“小惩大戒”的观点,无疑有其积极的教育意义。但是,“过犹不及”,过分运用惩罚,则会适得其反。自《学记》之“夏楚二物,收其威也。”的论述起,把惩罚和教师的权威结合起来,崇尚惩罚的教育思想流传后世,是值得我们警戒的。 3.结语 本文的论述,主要揭示了《易经》的教育观与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逻辑联系,或者说是从逻辑的角度分析了二者的承继关系。但限于作者水平和手头资料的不足,还无法揭示这种承继关系的历史线索和具体演变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文的价值。但是,有了这种揭示总比没有这种揭示要进了一步。它起码可以作为一种假说指引我们去寻求史料来验证,仍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另外,对于博大精深的《易经》教育观而言,本文仅只能挂一漏万和仅及皮毛。作者当以此激励自己,继续进行研究和探索。 文章引用自: http://blog.sina.com.cn/u/4a76071a010007k8

周易卦象64卦中的父母,兄弟,子孙,妻财,官鬼,这些分别代表什么?

父母代表管你的,克制你的一方,你需要赡养的一方。一般都代表被动还有废累。

兄弟代表劫财,兄弟会与你共分遗产,所以兄弟一般都代表破财。

子孙代表你克制的,你能管住对方。一般都代表主动权,权利,顺利的意思。

妻财你的贤内助,是帮你理财管财的人,所以妻财一般都代表有财运。

官鬼代表的是官司、口舌之争、吵架冲突、纷争。

——————————————————————

当然,这些只是古人通过总结了以后,给不同的事件性质所赋予的标签,请不要真的用这些理论去理解自己的亲人朋友父母兄妹。

易经 蒙卦 , 问爱情?

童蒙,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平地若一,水就湿也;干薪若一,火就燥也。

发蒙,以蒙养正。何谓正不正?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以自然属性相同聚在一起为自然属性的正,非正义的正解。

这也就是人们为什么吃时令食品对身体有好处哦!

看了易经以后您有什么感想呢

易经全文翻译

第一讲 乾卦

乾卦象征天,天的四种本质特征是:元、亨、利、贞。

1、天之阳气是始生万物的本原,称为"元"。

2、天能使万物流布成形,无不亨通,称为"亨"。

3、天能使万物和谐,各得其利,称为"利"

4、天能使万物,正固持久地存在,称为"贞"。

总之,天之阳气是万物资生之本,又制约,主宰着整个世界。天有开创万物并使之亨通,正固的"功德",元、亨、利、贞被称为乾之"四德"。

《彖》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意译:天的运行刚劲强健,君子因此不停息地发愤图强。

乾卦六爻的爻辞:

初九,潜龙勿用。

意译:龙潜在水中,暂时不能发挥作用。

《彖》曰: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意译:初期阶段,应暂行潜藏。

乾卦的卦辞以天为象征,六爻的爻辞以龙为象征。龙是善变之物,能够潜水,行地,飞天,海陆空三栖,取龙为象,可以达到假象喻意,以明变化的目的。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意译:龙出现在田间,有利于大德大才之人出现。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乾乾:健行不息。若:语助词。厉:危险。

意译:君子整天勤奋不息,甚至夜间时时警惕,虽然面临危险也无祸害。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意译:相机而动,跃起上进,无咎害。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意译:飞龙上天,有利大德大才之人出现。

九五在所有卦里都是最吉之爻,此爻为"君位"。皇帝通称"九五之尊",就是这么来的。乾卦九五,刚健中正,纯粹而精,最为可贵。

上九,亢龙有悔。

意译:龙高飞到了极点,必有过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意译:出现一群龙,都不以首领自居,吉祥。

常用占断用语:

1、亨:通达,顺利。

2、利:有利,适宜。

3、吝:遗憾,麻烦,艰难。

4、厉:危险。

5、悔:忧虑,困厄。

6、咎:过错。

第二讲 坤卦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意译:元始,亨通,利于雌马以柔顺坚持正道,君子有所往,如果争先前行会迷入歧途;如果随从人后,就会有人出来作主,有利。向西南走会得到朋友,向东北走会失去朋友,这时安于坚持正道是吉祥的。(攸:所。贞,坚持正道。)

坤卦以柔顺的雌马为象征,坚持柔顺便是正道。坤是纯阴之气,本质是阴柔顺从,乾为君道,坤为臣道。

初六,履霜,坚冰至。

译:踩着微霜,知道坚冰快要出现了。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译:正直,端方,胸襟阔大,方能担负起辅佐之重任。不用"修习",也能成功。"无为而无不为"。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译:蕴含美德,不显露,吉。辅佐君王的事业,不以成功自居,最后才会有结果。(章:文采、美德。)

六四,括囊,无咎无誉。

译:扎紧囊口,免遭危害,也不求赞誉。

六五,黄裳,元吉。

译:穿黄色裙裳,大吉。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译:龙在原野上争斗,流出青黄混杂的血。龙是本气阳的象征物,坤阴气极盛,转化为与乾阳抗争,血流遍野。

用六,利永贞。

译:永远坚持正道,以阴返阳为终结。

第三讲 屯卦

屯: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

译:亨通,利于坚守正道,不宜有所前进,利于建立诸侯。(攸:所。)

屯卦意为"初生",象征万物始生状态。

《彖》曰:屯,刚柔始交而难生,动乎险中,大亨贞。

译:初生,阳刚阴柔开始结合,艰难也随之产生。在艰险中变动,如能坚持正道是极为亨通的。乌云与雷声混杂,大雨将至,象征"初生"状态。

初九,磐桓,利居贞,利建候。

译:徘徊不前,利守正而居,利于建立诸侯。初爻是阳刚之爻,在卑贱的两个阴爻之下。在危险、风险面前,徘徊思考是正确的。

六二,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邅如,难行不进貌。班如:纷纷而来状。

译:创始艰难,彷徨不前。乘马的人纷纷而来,他们不是强盗,而是求婚者。女子守正不嫁,过了十年才出嫁。(字:许嫁。)六二凌乘初九,六二得六五之应的力量,一阴一阳,关系密切。

六三,即鹿无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

译:追逐野鹿没有虞的引导,只能盲目跟着猎物跑,君子放弃不逐,继续追赶会带来遗憾。

六四,乘马班如,求婚媾。往吉,无不利。

译:乘马纷纷而来,是求婚者。前往应婚,吉。

九五:屯,其膏。小贞吉,大贞凶。(膏:恩译。)

译:艰难创业时,需要广施恩译。柔小者,守持正道可获吉祥。刚大者,即使守正道也有凶险。

上六,乘马班如,滋血涟如。

译:骑在马上盘旋不前,哭泣得血泪涟涟。

屯卦强调万事创始时期的艰难危险,不要轻举妄动,要善于积聚力量。

第四讲 蒙卦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利贞。

译:亨通。 不是我去求蒙昧的童子,而是蒙昧的童子来求我。初次请问应该回答,对同一问题再三地滥问,那是对先生的亵渎,就不再回答。利于守持正道。

《象》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译:山下流出泉水,象征蒙昧的开启,君子以果敢的行为来培育品德,人的智慧应该表现在品德修养上。

初六,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

译:启发蒙昧,施加惩罚手段是有利的,使人免犯罪过。听任其发展下去必然造成遗憾。刑人:罚人。桎梏音:木制刑具。说:脱。

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

译:包容蒙昧,吉;容纳昏暗,吉。儿辈能治家。

六三,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

译:不要娶这样的女子,见到有钱的男子,就失身子,娶她为妻子是不利的。(取:娶。不有躬:失身。)

六四,困蒙,吝。

译:困在蒙昧之中,这是憾事。

六五,童蒙,吉。

译:童子蒙昧,吉。

九二,阳刚居中,启迪群蒙,是有道"师表"的象征,六五以"童蒙"身处,是好学,"君子"的象征。

上九,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

译:以猛击来启发蒙昧,过于暴烈是不利的。严防其为非作歹是有利的。

《易经》的思维模式是辩证的,处处给人以启发。在施教方式上,一般说来是主张宽容的,但在必要时也不排斥严厉。

第五讲 需卦

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

译:需卦象征等待,信守正道,前途光明而亨通。

《象》曰: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3140

译:云气上升到天空,象征等待,君子因此饮食娱乐。

初九,需于郊,利用恒,无咎。

译:在郊外等待,利于保持恒心,这样不会有过错。

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终吉。

译:在沙滩上等待,有些小小的言语中伤,最终是吉祥的。

九三,需于泥,致寇至。

译:在泥淖中等待,可能招致贼寇到来。"寇"是危害的象征,九三靠近于水,濒临于险了。但是毕竟没有直接陷入水中,灾祸危险仍然在外面。如果自我去招致,那是咎由自取。

六四,需于血,出自穴。

译:在血泊中等待,能从陷穴中脱出。血者,杀伤之地,穴者,险陷之所。

九五,需于酒食,贞吉。

译:在酒食宴中等待,持正道吉祥。

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

译:落进陷穴。有不请而至的三个客人来,恭敬相待,吉。

需卦的提示:在险外,不轻进;在险中,静守待援。处险的基本态度是沉着,等待。

第六讲 讼卦

讼:有孚,窒惕。中吉,终凶。利见大人。;不利涉大川。

译:诚实,克制,警惕。中途停止是吉祥的,争讼到底有凶险。利于出现大人。不利于涉越大河。(窒:堵塞。见:出现。)

《彖》曰:讼,上刚下险,险而健,讼。

译:阳刚居上,坎险在下,阴险又刚健,就会与人争讼。

《象》曰:天与水违行,讼。君子以作事谋始。

译:天向西转,水向东流,违背运行。产生争讼。君子在谋事时要仔细策划好的开始。

初六,不永所事,小有言,终吉。

译:不长久纠缠争执之事,略有言语磨擦,最终是吉祥的。(永:长)

九二,不能胜讼,赶快回家,像犯人逃亡一样。他的三百户领地中的农户可以免灾。克:胜。逋:逃亡。眚:灾祸。

六三,食旧德,贞厉,终吉。或从王事,无成。

译:安亨旧有的俸禄,守持正道,以防危险,终将吉祥。辅助君王的事业,不以成功自居。德:俸禄。厉:危险。

九四,不克讼,复即命,渝安贞,吉。

译:不能胜讼,回心转意而归向正理,改变态度而安守正道,可获吉祥。复:回头。即:靠拢。命:正理。渝:改变。

九五,讼,元吉。

译:能够决断争讼,大吉。

上九,或锡之以鞶带,终朝三褫之。

译:或许会得到赏赐佩带,也必然在一天之内三次被剥夺。锡:赐。鞶带:大臣的佩带。褫:剥夺。

整个讼卦提示:忍让息讼是有益的。

第七讲 师卦

师:贞,丈人言,无咎。

译:师卦象征军队,守持正道,以贤明长者为统帅,无灾祸。

《象》曰: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客民畜众。

译:地中聚藏水,象征民众。兵藏于民中。君子因此注意蓄民众。

初六,师出以律,否臧凶。

译:军队出动要用纪律来约束,军纪不良必有凶险。否臧:不善。

九二,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

译:统率军队,守持中道,可获吉祥,无灾祸。君王多次赐命嘉奖。

六三,师或舆尸,凶。

译:军队可能会载尸而归,凶险。

六四,师左次,无咎。

译:军队撤退驻守,没有灾祸。左次:撤退。

六五,田有禽,利执言,无咎,长子帅师,弟子舆尸,贞凶。

译:田地有禽兽,捕捉是有利的。没有灾祸。刚正者可以率兵出征,平庸小子必将载尸败归。守持正道可以防凶。

上六,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

译:国君颁发命令,封赏功臣,分封诸侯,大夫。小人不可以用。开国:册封新的诸侯。承家:封为大夫使之承家继业。

《象》曰:大君有命,以正功也。小人勿用,必乱邦也。

译:国君颁发命令,是为了评定功勋。小人不可重用,因为重用小人必然使国家发生动乱。

师卦,可称为古代兵法的总纲。兵者,凶多吉少,用兵当慎之又慎。

第八讲 比卦

比:吉,原筮,元永咎,不宁方来,后夫凶。

译:比卦象征亲附,吉。要经过考虑观察再俾决定,有尊长之德,可以长久不变,能坚守正道,无灾。不安顺的邦国也来亲附了,后来者危险。

《象》曰:地上有水,比。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

译:地上有水,象征亲附。先代君王因此卦建万国,亲近诸侯。

初六,有孚比之,无咎。有孚盈缶,终来有它吉。

译:心怀诚信地亲附,没有过错。充满诚信如同美酒盈缸,终究会有意处的吉祥。缶:盛酒的瓦器。

《象》曰:比之初六,有它吉也。

译:有开始阶段的亲附,会有意外的吉祥。

六二,比之自内,贞吉。

译:从内部亲附,坚持正道必获吉祥。

六三,比之匪人。

译:想亲附而不得其人。(匪:非)

六四,外比之,贞吉。

译:在外部亲附,坚持正道可获吉祥。

九五,显心。王用三驱,失前禽,邑人不诫,吉。

译:光明正大的亲比是吉祥的,由于九五处正中,舍弃违逆者,容纳顺从者。听任前面的禽兽逃掉。对属下的邑人也不特别告诫。吉祥。

上六,比之无首,凶。

译:比附于人而没有良好的开端,凶险。

比卦指出:不论是亲附于人,还是为人所亲附,都要正而不邪,心怀诚信,充分有利条件,得到吉祥的结果,做任何事业都需要合作,必须协调好人际关系。

第九讲 小畜卦

小畜:亨。密云不雨,自我西郊。

译:小畜卦象征微小的蓄聚。亨通。从西方吹来的浓云密布,却不降雨。

《象》曰:风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

译:风流行于天上,象征微小的蓄聚。君子因此蓄养文明之德。(懿: 蓄养美德)

初九,复自道,何其咎?吉。

译:返回于本位,会有什么害处呢?吉祥。

九二,牵复,吉。

译:被牵连而返回本位,吉祥。

九三,舆说辐,夫妻反目。;

译:车轮的辐条散脱,夫妻反目失和。(说:脱)

六四、有孚,血去惕出,无咎。

译:心怀诚信,就能免去伤害,脱出惕惧,不会有过失。九五,有孚挛如,富以其邻。

译:心怀诚信,紧密合作,充满至诚之心,并且推广影响到它的近邻。(挛如:结合紧密。)

上九,既雨既处,尚德载。妇贞厉,月几望。君子征凶。

译:密云已经降雨,阳气已被畜止,高尚的功德已经圆满。妇人应该坚守正道以防危险,要像月亮将圆而不过盈。此时,君子如果继续前进,将有灾祸。处:被畜止。载:积满。几望:将圆。征:前进。

小畜,就蓄聚的主体看,量"小"者,"阴"者。作为从属的"阴"只能在适宜的限度内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蓄积作为主导者的"阳",促使阴阳的和谐统一。

第十讲 履卦

履:履虎尾,不咥人,亨。

译:履卦象征行走。跟在老虎尾巴后面行走,老虎却不咬人,亨通。(咥:咬。)

初九,素履,往无咎。

译:以质朴的态度行事,继续前进必无过错。

九二,履道坦坦,幽人贞吉。

译:行走在平坦的大路上,安静恬淡的人坚持正道可得吉祥。

《象》曰:幽人贞吉,中不自乱也。

译:恬淡人生,紧守正道,没有扰乱自己的内心世界。

六三,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为于大君。

译:独眼却自以为能看,跛脚却自以为能行。跟着老虎行走被虎咬,有凶险。这是一介武夫,只能郊力于大人君主。眇:一只眼盲。

九四,履虎尾,愬愬终吉。

译:跟在老虎后面行走,保持恐惧谨慎,吉。

九五,夬履,贞厉。

译:果断地办事,守正道以防危险。(夬:决)

上九,视履考祥,其旋元吉。

译:回顾行动的历程,考察吉凶的征兆,自己省悟,大吉。祥:吉凶的征兆,旋:转身。

履卦强调慎行防危的行为哲学。

"归妹'卦的意思(翻译)

1. 关于《愚公移山》的神话

《列子·汤问》上说: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带事领子孙邻里,驳斥河曲智叟的谬论,移山不止。终于感动上帝并命大力神将二山背走,帮助愚公解决了出行和发展的制约。

相信任何一个无神论者都不会认可神仙的存在。那么这一神话传说究竟在向人们传递什么信息呢?很显然,它在驳斥河曲智叟无知和固执的同时,也肯定了北山愚公富于开拓精神的愚昧和执着,并由此向人们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规律。那么,这一规律又是什么呢?

2.《中庸》的解读与位置

《中庸》,礼记篇名,传为子思所作。什么是中,最通俗的说法就是不上不下,不左不右,不前不后。什么是庸,平庸也,言其所为平庸也。谓平庸之人所能为,亦能为,故称其为庸言庸行也。平庸之人所能行,故称其所行所言为庸。如有“天才出于勤奋”之说,则勤奋亦庸人所能为也,故亦可谓“天才出于平庸(之行)。”故平庸的意思,即是中而平庸。

不平庸之人而能为平庸之行。为其不平庸也,故能中,为其能(甘于)平庸也,故能明。

《易经·乾·九二文言》曰“庸言之信,庸行之谨。”平庸之言而能信,既能相信,也就能去实践。实践而又能谨慎对待,这就是“中”。也就是说,所作所为很是适中。

孔子说“智者过之,愚者不及也。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智者过于聪明,而不能为庸行,甘为庸行。愚者虽能去做(行),而不能最终突破教条的束缚(有失于中),故亦不能行真正的中庸之道。这就是道所以不得行的原因?lt;/FONT>

贤者陷于教条而失于中(贤者过之——于中),不肖者行虽往往能得中,而不能甘于平庸,故亦必不能及。之就是道所以不得明于世的原因。(大道似不肖,故不肖者往往能适中)

那么,这就是中庸了吗?《中庸》更为形象的实质又是什么呢?还是让我们看看孔子和孔子以前中国古代思想家的看法吧。

3.《易经》六十四卦中的《归妹》

“归妹”,就现在众所周知的意思来解释,应当是指女子归嫁于其夫家。这固然没错,然而“归妹”的意思却不仅仅是这么简单。

我们知道男女之间因为生理上的差异导致在性格,思维方式等各方面相对来说都存在着不同。这也为现代科学所证实并逐步得到更深入了了解和研究。同样的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也

意识到了这个明显存在着的问题,并且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我们的祖先意识到,人类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总会受到自身因素的制约。那么这种制约因素是怎么产生的呢?很显然,是由于人类自身的无知。我们的祖先把这种无知叫做“昧”(或说是定义为“昧”)人类的无知即是人类的昧。昧于无知,昧而无知是人类所以不能认识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原因。(昧而无知,大道所以不明也)

相同客观条件下,在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虽然(男性和女性)共同受制于自身的无知,但因为性格和思维方式等各方面的差异,女性所受制约相对来说要更大。换句话说,女性更容易受制自身的“昧”。在组织管理各种生产劳动和处理各种复杂事物的过程中也同样如此。

因为女性事实上更容易“昧”于无知(停留于无知),故而在我国古代早期的男权社会中,“昧”亦逐渐成为了女性的代名词。但同时又因为“昧”是人类共同存在和面临的问题(男性同样存在着),故而我们的祖先将“日”去掉,而换成代表性别的“女”旁,创造了“妹”字。用于代表女性(更多的时候是代表年轻女性)。

基于以上原因,就有了“昧”者“妹”也,或“妹”者“昧”也的说法。由此可见,在我国古代早期男权社会中,“妹”与“昧”在一定的程度上是相通的。

女子出嫁,即归于男家。将预示着她需要为(自身)这一决定舍弃一些权力并同时承担一份新的责任。但男婚女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如果说因为它对自身的制约而把它定为是愚昧的决定,那么人类就必须归于愚昧并从中走出来,为自己创造新的生活。

故“归妹”者,亦“归昧”也。归于平庸愚昧,以寻求创造和发展。归于愚昧,“昧”而行之不辍,是由于中心的喜悦在推动外在的实践。能自己归于愚昧并实践不止的人,主观上就具备了能用中来不断纠正自身认识的偏差和局限,并最终突破愚昧制约的能力。(昧而能归,非中而何,此大中之象也。唯能大中者,为能不局限于已有认识而自归于昧。)

4.结论:《愚公移山》《中庸》《归妹》之三为一体

“归妹”者,“归昧”也,归于愚昧也。北山愚公者,不为河曲智叟所惑,不尚河曲智叟之智,自甘于昧,自归于愚味。其愚则足以行,其中则足以及,故能去太行,王屋二山也。

愚公移山者,中心悦而乐为之也。内喜悦而外付诸实施,归昧之道也。中庸者,中而平庸也。中庸者必昧,安于平庸而能守中者,必自归于昧者也。故中庸者,归昧(妹)之道也。

孔子曰“归昧,天地之大义也。”大义就是事物发展必须遵循的规律。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山此而言,天地之大义,亦人之大义也。则归妹亦人之大义也。那么,按照孔子的说法,由愚昧而走向文明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