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78824

易经里面很有含义的一卦(周易六十四卦爻辞详解)

兴仁信息网2023-04-08 03:33:440

易经中六十四卦分别代表什么

64卦代表这宇宙只有64种情景,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

《易经》中的乾卦到底是什么意思?

易经六十四卦之第一卦乾为天刚健中正上上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个卦是同卦(下乾上乾)相叠.象征天,喻龙(德才的君子),又象征纯粹的阳

和健,表明兴盛强健.乾卦是根据万物变通的道理,以“元、亨、利、贞”为卦辞,示吉祥如意,教导人遵守天道的德行卦辞乾·元亨利贞.

《子夏传》说:元为原始之意;亨为开通之意;利为和谐之意;贞为贞固之意.

元,寓意事物的起始或基础;亨,寓意事物的生长和壮大;利,寓意事物的创造与收获;贞,寓意事物的趋正与静止,发展“过程”的结束.

《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这是对“元”的解释,意思是,蓬勃盛大的乾元之气,是万物所赖以创始化生的动力资源,这种刚健有力、生生不息的动力资源是统贯于天道运行的整个过程之中的.

“云行雨施,品物流行.”这是对“亨”的解释,意思是,由于乾元之气的发动,得到阴气的配合,云化为雨润降于下,万物受其滋育,茁壮成长为各种品类,畅达亨通.

“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大明”指日,象征天道的运行.“六位”指一卦六爻所表示的六个时位.乾卦六爻,初爻为始,上爻为终,六个时位就是六个特定的时空环境.全句是说,天道的运行适应六个不同的时空环境,遵循由始到终的发展程序,表现出不同的方式,初爻为潜,二爻为见,三爻为惕,四爻为跃,五爻为飞,上爻为亢,好比驾御着六条巨龙在浩瀚的天空自由翱翔.“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这是对“利贞”的解释.“乾道”即天道,天道的变化使得万物各得其性命之正.天所赋为命,物所受为性,万物由此而具有各自的禀赋,成就各自的品性,呈现一幅仪态万方、丰富多彩的世界图景.这幅图景并不是混乱无序、矛盾冲突的,而是通过万物协调并济的相互作用,形成了最高的和谐,称之为“太和”.天道的变化长久保持“太和”状态,而万物各得其性命以自全,这就是“利贞”了.

“元亨利贞”为乾之四德,是天道的本质,核心就是一个生字.《系辞》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可以区为分四个层次历然的阶段,元者,万物之始;亨者,万物之长;利者,万物之遂;贞者,万物之成.与四时相配,元为春生,亨为夏长,利为秋收,贞为冬藏.这个动态的过程发展到贞的阶段并未终结,而是贞下起元,冬去春来,开始又一轮的循环,因而生生不息,变化日新,永葆蓬勃的生机.

“首出庶物,万国咸宁.”这两句是指把天道运行的规律应用于人事所创造的业绩.“首出庶物”是就物质生产的管理而言的,“万国咸宁”是就社会的管理而言的.《周易》认为,天地无心而成化,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无思虑,无目的,尽管通过自然的运行“保合太和”,却不会有什么自觉的管理行为,管理行为是人类所特有的,必须设定一个价值取向和管理目标,自觉地经营谋划,合理安排.天地无心,人类有心,天地无为,人类有为,这是宇宙的自然史与人类的文明史的根本区别所在.管理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天能生物而不能辨物,地能载人而不能治人,天与人各有不同的分职.管理之所以可以,是因为人类可以推天道以明人事,顺应自然界的和谐规律来参赞天地之化育,促进事物的发展,在物资生产方面可以“首出庶物”,促进物产丰富,经济繁荣,在社会方面可以“万国咸宁”,促进政通人和,天下太平.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象传》是对卦象和爻象的解释,解释卦象的叫做《大象》,解释六爻之象的叫做《小象》.乾卦的卦象为天,天道的运行刚健有力,作为参与管理的君子观此卦象,推天道以明人事,接受自然法则的启示,应该把天道的刚健有力转化为自己的主体精神和内在品质,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积极进取,迎难而上,在管理行为中始终坚持,贯彻落实.

最代表易经核心思想的卦?

《易经》是阐述天地间万物变化的古老经典,蕴含着统贯天人的整体思维,揭示了世间万物的的规律,其目的是指导人事,引导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同时,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正式探讨易经卦象中的人生哲理和思想之前,需要先对易经的中心思想做一个梳理。《易经》以阴阳学说为基础,认为阴阳结合而生万物。“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经》中总共有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解释卦和爻含义的为卦辞和爻辞,它们为公式,代表一种或多种道(道为宇宙万物分别遵循的原理)。万物作为整体的的道为“一阴一阳谓之道”,万物生于阴阳调和,一个事物其中包含着自己的否定,宇宙中的一切形成了一个自然序列的连续链条,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易经也强调万物又都处在变化的过程中,但在这个过程中,事物变,而道不变,也就是万物都有自己变化的规律。易经中点明事物若想臻于完善,需要保持恰当的地位、限度和时间,也就是“中、正”的思想,“物不可穷也”。

基于以上的内容,我们可以发现《易经》中核心哲理与马克思哲学中所强调的尊重客观规律,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具有类似之处,但又有所区别。《易经》更强调事物的整体性,以及中庸之道。

对于个人来讲,《易经》能中蕴含着生活智慧。从横向看,个人与万事万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人不是独立的,社会中不存在完全独立的个体。个人的生存与身边的环境无法脱离,个人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就相当于是易经中阴阳相互作用的过程,。从纵向看,个人在这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也在不断的发展。人的一生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有时为顺境,有时为逆境。但正如易经中所提到的万物都包含着自我否定,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便会向另一方面转化,例如“乐极生悲”,“否极泰来”。逆境中不必绝望,顺境中也不能得意忘形。正如前文所提到的,《易经》的最终落脚点是指导人们的行为,那么个人具体应该如何面对人生中的无数变动呢?应当保持“中正”,也就是儒家强调的“中庸”之道。首先应当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也就是说接受现实,分析目前面临的问题,总结发生的原因以及具体经验。然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保持恰当的限度,具体到生活中则为,遵守规则、法律,不可过分贪心等。

《易经》中的哲理与国家治理息息相关。易学在中国古代中一直被用于拨乱发正,克服君主专制体制造成的危机,变无序为有序,化和谐为冲突。《易经》立足于和谐的思想,强调君民、君臣之间的关系为刚柔并济、阴阳调和的统一体。在其看来,一个社会的整体必须阴阳调和,相互适应。在君臣关系中,君为阳,臣为阴,君民关系中,君为阳,民为阴。若阴得不到阳的领导,则整个社会散漫无纪;若阳得不到阴的辅助,则会被完全孤立,一事无成。一个社会要想达到“太和”(周易的最高价值理想,即天与人、自然与社会的整体和谐),一方面要有和谐稳定的等级秩序,另一方面又要协调配合,相辅相成。《易经》中同时也蕴含着深厚的民本思想。它将以仁爱之心关怀人民,养育万民的问题置于首位;其次要使人民遵循阴阳调和的守则需要采用伦理教化,不可用武力强制;最后君民、君臣,以及整个社会需要相互信任,诚信是国家团结的基础。《易经》中包含着治乱兴衰的规律,在其看来天下是一个由冲突到和谐再到冲突的一个动态过程。阴阳两大的具体形势象征着社会中人际关系的状况和的消长。社会并不是静止的,发展的过程中蕴含着向另一面的转化趋势,形势不利,也可化凶为吉,形势有利,行为不当也会带来凶的后果。因此,统治者需要“以忧患之心,思忧患之故”。总的来说,易学思想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体,一方面既强调了社会运行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又指出通变之道,认为人的行为能够影响到客观形势的变化。

《易经》的哲学是在卜筮的基础上建立的,具有浓厚的巫术文化色彩。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实用性操作,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算卦。鉴于我的室友刘某最近一直抱怨自己孤寡,我决定用大衍筮法为我的室友刘某算上一卦。

刘某问的问题是她在大学本科阶段能否脱单。

首先第一步,取50根筹策,拿出一根放在桌上,象征太极;

第二步“分而为二以象两”,即将剩下的筹策随机分为两组,也就是太极生两仪的变化;

第三步“挂一以象三”,分成两组后,从左手中的那一组抽出一根放在左手小指与无名指之间,象征“天、地、人”三才,然后“揲之以象四时”,也就是把剩下的筹策每四个分为一组;

第四步“归奇于扐以象闰”,也就是把剩下的筹策也放在小指和无名指之间。

以上是第一次运算,之后将以上步骤重复两次,在第三次运算后,将桌子上剩下的筹策初以四,得到第一个数9

再将以上的步骤重复五遍,分别得到剩下的五个数,分别是8,8,8,8,9。

以上的每一个数代表一个爻,6、7、8、9分别对应老阴、少阳、少阴、老阳。再将得出的这六个数按照顺序从下到上组成为一个卦,这个卦艮上震下,为颐卦第二十七。

该卦中共有两个变爻,分别是初九和上九,根据朱熹的《易学启蒙》,“二爻变者,则参考本卦两个变爻的爻辞,但以上爻为主。也就是说接下来需要参考初九和上九的爻辞,但以上九的爻辞为主。

颐卦第二十七中上九的爻辞为:

上九:由颐,厉吉。利涉大川。

《象》曰:由颐厉吉,大有庆也。

意思是:

上九:遵循生活正道,先艰难而终吉利。筮遇此爻,有利于涉水渡河。

《象辞》说:遵循生活正道,先艰难而终吉利,因为善良之人终得善报。

北宋易学家邵雍的解释为:吉:得此爻者,营谋有成,无往不利。做官的爵禄荣重。读书人会取得佳绩。

国学大儒傅佩荣的解释为:

时运:谨慎努力,可以成功。

财运:辛苦经营,才有收获。

家宅:合家平安。

身体:虽危无碍。

易经中既济卦含义

既济就是事情已经成功,但终将发生变故。【白话】《既济卦》象征成功:此时功德完满,连柔小者都亨通顺利,有利于坚守正道;开始时是吉祥的,但如有不慎,终久必导致混乱。

易经六十四卦白话讲解

易经六十四卦是《未济卦》,原文和白话讲解如下:

原文:未济:亨;小狐汔济,濡其尾,无攸利。

白话:《未济卦》象征事未完成:经过努力可以得到亨通;小狐狸渡河快到对岸了,却浸湿了尾巴,则没有什么吉利。

原文:《象》曰:火在水上,未济;君子以慎辨物居方。

白话:《象辞》说:《未济卦》的卦象是坎(水)下离(火)上,为火在水上之表象。火在水上,大火燃烧,水波浩浩,水火相对相克,象征着未完成;君子此时要明辨各种事物,看到事物的本质,努力使事物的变化趋向好的方面,这样做则万事可成。

原文:初六,濡其尾,吝。

白话:初六,小狐狸渡河时被水浸湿了尾巴,会有麻烦。

原文:《象》曰:“濡其尾”,亦不知极也。

白话:《象辞》说:“小狐狸渡河时被水浸湿了尾巴”,说明其自不量力,不知道自己究竟能使多大的气力,急躁冒进,结果招致麻烦。

原文:九二,曳其轮,贞吉。

白话:九二,向后拖拉车轮,使车不快进,坚守正道可以得到吉祥。

原文:《象》曰:九二贞吉,中以行正也。

白话:《象辞》说:九二爻之所以可获吉祥,是因其恃中不移,端正不偏倚,有所节制,这样行事必获吉祥。

原文:六三,未济,征凶,利涉大川。

白话:六三,事情未完成,急躁冒进去远行,有凶险,但有利于渡过大河急流。

原文:《象》曰:“未济,征凶”,位不当也。

白话:《象辞》说:“事情未完成,急躁冒进去远行,有凶险”,说明此时所处的位置不当。

原文:九四,贞吉,悔亡;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

白话:九四,坚守正道可获吉祥,悔恨会消失;以雷霆万钧之势征讨鬼方国,经过三年的激烈战斗终于得到了胜利,被封为一个大国的诸侯。

原文:《象》曰:“贞吉悔亡”,志行也。

白话:《象辞》说:“坚守正道可获吉祥,悔恨会消失”,说明实现了建功立业的志向。

原文:六五,贞吉,无悔;君子之光,有孚吉。

白话:六五,坚守正道或获吉祥,没有什么悔恨;这是君子所具有的美德的光辉,有诚实守信的德行可以获得吉祥。

原文:《象》曰:“君子之光”其晖吉也。

白话:《象辞》说:“君子所具有的美德的光辉”,说明此时正在事情即将成功的关键时刻,应该具有诚实守信、光明正大的美德,才能获得成功,光彩焕发,得到吉祥。

原文:上九,有孚于饮酒,无咎;濡其首,有孚失是。

白话:上九,满怀信心,充分信任众人,这时可以安闲自得地饮酒作乐,没有什么灾祸;纵情滥饮,被酒淋湿了头,则说明过分信任他人,将会损害君子的正道。

原文:《象》曰:“饮酒濡首,亦不知节也。

白话:《象辞》说:“纵情滥饮,被酒淋湿了头”,这样喝得醉醺醺的,就会误了大事,就有灭顶之灾,这是放纵自己没有节制的结果。

扩展资料:

《易经》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成书背景:

中国早期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科学不发达,先民们对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人自身的生理现象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因而产生了对神的崇拜,认为在事物背后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的存在,支配着世间一切。

当人们屡遭天灾人祸,就萌发出借助神意预知突如其来的横祸和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的欲望,以达到趋利避害。在长期的实践中发明了种种沟通人神的预测方法,其中最能体现神意的《周易》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

故事演易:周易六十四卦详解的内容简介

《故事演易:周易六十四卦详解(典藏图文本)》在对《周易》原文进行简要讲解的同时,穿插了一些历史故事和中国的传统名画。一直以来,《周易》被公认为是一部与卜筮有关的古老著作。实际上,“易”就是“容易”的意思,《周易》不过是当时通行的一部比较完整的教科书而已。

儒家在《周易》的基础上纂集而成的《易经》,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倡导封建思想来与倡导人本主义的墨家进行论战。人本主义是现代思想的意识核心,所以墨家败给儒家是与历史的阶段性与局限性密不可分的。正是因为《易经》的出现,儒家才得以扭转了本来不利的局面,所以在以后的儒家学者便极力地掩饰《周易》的本来意图,把它作为传播儒家思想的工具来使用。

《周易》中以《乾》、《讼》、《归妹》等十四卦主讲;以《蹇》、《困》、《解》等十四卦主讲处世哲学,这是所用篇幅最多的两个部分。其余的便分别讲述了农牧、医疗、军事、礼仪、建筑、工业、商业、冶金、信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可以说《故事演易:周易六十四卦详解(典藏图文本)》在卦、爻辞的释义上是立意鲜明、观点独特的;故事解说也是通俗易懂,慧在其中;64幅配图更是寓意深刻,妙会无穷。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一些趣味性和可读性,用以体现《周易》是“教材”这一主旨。囿于我们的水平,缪误之处还希望大家谅解。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