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80888

本命年视听语言分析影评(谢飞本命年影评)

兴仁信息网2023-04-08 20:15:590

从视听语言这方面分析《活着》影评

写作思路:

电影的主演是谁?所饰演的角色是什么?表演怎么样?

主创是谁?编剧、导演、摄影、剪辑、制作公司是谁?他们还有没有其他读者熟悉的作品?

我喜欢这部作品吗?为什么?

作品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哪些部分?为什么?

我在写作中,是否抓住了作品的主要的东西?有无遗漏?我对影片的描述是否清楚、明晰?

我对影片中的演员、导演及呈现的主题有无偏见?如有,为什么?说出偏见的理由,要有理有据。

我的评论能站得住脚吗?影片中哪些方面可以支持我的观点?还有没有其他可以能证明我观点的材料?

我最想告诉读者的是什么?我在影评中有没有清晰地表达出来 ?

如果想再专业一一些,你可以从几下角度进行分析:

(1 )先看光,每个镜头中光是怎么用的,下一个镜头的光有什么变化,有没有投影的变化,有没有黑夜白天的变化,有没有阴天、下雨;( 2 )空间有没有大小的变化,大房间、小房间,有没有室内室外的变化;( 3 )听声音,是同期还是后期,每个镜头中有没有表现出的声音空间来,它是什么样的,下个镜头的声音空间感有什么变化;( 4 )背景是什么,与前景的关系如何,它是怎样变的(这是透视关系);( 5 )有没有运动,是画面内的被摄体在运动,还是摄影机在运动,是水平运动(左右横移)多还是纵深运动多。( 6 )有没有用变焦,它是准确地表现了两个人物关系,还是造成了错误的关系,变焦用得多不多,摇镜头有没有增加新的信息或含义;( 7 )注意运动的动与静的关系,是前景有运动,背景没有,或是背景有运动,前景没有,或是前后景都有,或前后景都没有;( 8 )剪辑点在哪里,起幅的画面是怎么样的,落幅的画面是怎样的,如果是一个人在跑,注意起幅的人体造型好不好,看的时候有什么不同,是用切换多,还是用叠化多。( 9 )在一个镜头中人物的调度是怎样的,有没有第四面墙的舞台处理(即所有镜头中的人都排成一排面向摄影机,就像幼儿园里的排排坐,吃果果。)演员的单独表演也是力求面向第四面墙?( 10 )音乐用在哪里;有没有主题歌,有作用吗?音乐与人物动作(或称表演)关系,音乐与摄影机运动的关系,音乐与色彩变化的关系,音乐与对话的情绪及节奏的关系,音乐与自然音响(即噪声)的关系等等。( 11 )如果是故事片,情节的转折点是用什么手段来表现的,是用旁白,还是无声的段落,如果是你的话,你能用无声把这一段落表现出来吗?( 12 )画面上的人物关系变化,有变化,还是没有变化,比如 在整个镜头里始终站在B 右边,就没有走到B的左边去过,等等;( 13 )对话写得是否生活化,还是舞台腔,顺口吗?( 14 )每个镜头中人物都穿什么颜色的服装,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也就是说,有没有色彩的调度,即作为流动色彩来使用;( 15 )道具在时代、地域、民族、文化方面准确吗?( 16 )时间上是否用闪回,是用什么手段来表现的,合理吗?( 17 )用长镜头吗?最长的镜头有多长,你感觉是长,还是没有实际那么长,这个长镜头内的人物关系是怎样的。全在画面内,或者是一个在画内,一个在画外(正 / 反拍不算内)。( 18 )人声,是按男高音、女高音、男中音、女中音、男低音这样的搭配吗?( 19 )特写是否作为情节中的视觉重音来使用的?( 20 )全片的声画结合如何,有没有非常精彩的地方?

最后想告诉你的是,一篇影评中不可能把所有方面都谈到,着重找一两个你印象最深刻的角度入手就可以了。

求2000字影评,从视听语言方面分析,不是观后感

看了横扫奥斯卡诸多大奖的《贫民富翁》,为该片所隐含的各种矛盾而惊叹。片子讲述的,是一对兄弟和一个女孩在印度贫民窟中长大的经历。三个孤儿当中的哥哥加入黑社会,女孩一度为舞女和花瓶,弟弟本想通过电视智力竞赛赢回美人心,无意竟成百万富翁。全片以弟弟Jamal在警察拷打下的闪回记忆为基本结构。

乍看此片,必然惊叹这部电影的艺术潜力。丰富的生活原料和质感给观众带来巨大的冲击力,快速运动的摄像机和剪辑,以令人目不暇给的色彩和节奏,迅速展现出一个成长中的孩子眼里,印度最底层到最富有的社会阶层形形色色的生活场景。影片几乎涉及了印度所有的社会矛盾以致最黑暗面:种族冲突、阶级矛盾、城市化、黑社会、儿童虐待、刑讯逼供,等等。影片前1/3几乎让人看到一种令人喘不过气来的美感、悲剧感和独特的幽默感,让第三世界的观众可以联想到无尽的现实和类似的诸多杰作。

然而过了前半段之后的电影,味道就不对了。用力不均的笔墨和缺少逻辑的情节,将影片的悲剧感一扫而空,代之以电视剧水平的浅薄情怀和乐观主义。每个镜头和对话变得越来越俗套,贯穿全剧的爱情主线也变得越来越空洞,有一种明显“出戏”的感觉。男主人公对生活的内在希望,变成了大众观摩的幸运秀;男女主角间本来可以引而不发的纯真感情,变成类似“吻我吧”这样好莱坞的对白;而逻辑上缺乏支撑的兄长自杀的苦情戏,竟没心没肺地湮没在片尾大团圆的歌舞声中,令人诧异自己看的是不是同一部电影。

更令人诧异的,还包括影片导演Danny Boyle的转变。曾经导演《猜火车》这样另类经典、敢于直面人生辉煌与绝望的导演,对生活的态度难道真的转变得如此迅速?且不说智力竞赛与回忆交叉这一情节构造是否缺乏变化,影片后半部极其媚俗、自我麻痹和商业化的思想理念,难道也是出于导演肺腑的吗?难道说,英国一代独立思考的文艺青年,到了中年之后也和中国当代许多文化人一样投机取巧、随波逐流了?

查阅了英美两国主流的许多影评,同时对照印度媒体,又有了更多发现。在英美两国影评中,对该片摄影剪辑和音乐成就的夸奖基本是一致的,区别在于有人如《芝加哥太阳报》的Roger Ebert厚道些,从印度题材本身的类型意义谈起,对影片大为赞赏,称其大奖在望;而《纽约客》的Anthony Lane这样的批评家,就会直陈其情节缺乏新意,情感缺乏深度,并且暗讽说:就是以多情著名的狄更斯,也不敢为后世写下“让我们逃跑吧……以爱为生”这样的句子。最令人欣慰的是《Time Out》的评论一俟发表,则有网友跟贴说:“影片揭示了第三世界如此痛苦的生存境况,而我们竟然在探讨它是不是足够娱乐,我们的良心到哪里去了?”——这句话,可能是最打动我心的一句。作为第三世界的观众,不可能不提出这样的问题:这部影片真实吗?是否达到了它应有的性?

去查印度媒体,果然看到了一场大争论。一个印度教团体就公开在网上抵制该电影,称其将印度教徒描绘成恐怖分子,有悖社会真实。(的确,这部电影和很多“外来人”拍摄的电影一样,对于复杂社会矛盾采取了极度简化的方式。现实题材电影高下,往往在此。)而更多的争论,则在于电影是否该拿奥斯卡,是否代表印度。虽然这部电影主创人员不是印度人,但因为它是印度题材,而且用了印度演员、音乐和录音师等,所以也被印度国人当成自己的电影。于是,很多印度媒体包括个人博客讨论的焦点都在于:此片是否反映了印度过多阴暗面?是否给印度这个国家带来了耻辱?(大概此前很多印度电影都是风花雪月掩盖社会现实的?这个题目值得好好研究)对此,在电影中曾被提到的印度影星Amitabh Bachchan就公开说:如果拿到奥斯卡奖,当然好,对幕后影人是个奖励;如果拿不到,更好,因为印度电影应该有自己的标准,不必仰人鼻息——这套说词是非常有意思的,因为看上去,印度人关注的,与电影本身是否足够深刻无关,而更关注电影获得的荣誉和民族意义。这是不是第三世界文艺评论的一个共同特点呢?Amitabh Bachchan面对印度媒体的原话,十分具有启发性。他说:“印度电影从来都是站在前列,从来都是最好的。而奥斯卡则自成一派。”“India cinema has always stood first, stands first, is the best, Oscar has its own place。”侧看近邻印度如此思维,我们自己又怎样呢?想象《贫民富翁》如果在中国拍摄是什么命运就知道了。

本命年的影片评价

《本命年》充分展示了写实主义风格:长镜头跟拍、粗陋的场景、反唯美的光效、现场分镜头的场面调度手法、摒弃电影音乐的音效处理以及绝望的主题和男主人公死在胡同附近、戈达尔式的结尾。 影片写实的手法具有强烈的穿透力,于平实的生活场景中,揭示出都市生活背面的阴影地带。影片中李慧泉的命运悲剧并非是靠好心人和时代的变革所能拯救,因而具有一种悲天悯人的宿命色彩,强化了影片的悲剧力量,使影片对于命运和人性的刻画具有着穿透时代的意义。 (青年商旅报、西宁网络电视台新闻中心评)

《本命年》通过普通个体李慧泉的悲剧命运,反映了存在于年轻一代的焦虑、挣扎、没有归宿的矛盾心理状态,并以此表达了对重建理想和富有凝聚力的民族精神的强烈愿望。影片风格纯朴、自然,具有浓厚的北京地方特色。 (中山网评)

求编导专业影评的万能模板

第一段从其主题切入。可以结合作品名称、社会背景来分析。

第二段写影片技巧。可以是你觉得印象最深的地方——一个拍摄角度、拍摄手法、配乐、光线……只要你觉得有特色的地方,能够自圆其说都可以。

第三段写影片存在的遗憾之处。这个只是一笔带过,比较主观的看法。

最后还要注意,影评与观后感完全不同,影评更加客观,而观后感是完全主观的东西。要注意区分。

本命年电影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n2_Sp4vz65e2uczz6kURg

提取码: 8dwx

《本命年》是由谢飞执导,姜文、程琳、蔡鸿翔等人主演的一部剧情片。于1990年4月14日在日本上映。影片讲述了北京青年李慧泉在本命年爱情受挫、犯罪、死亡的故事。《本命年》是一部现实主义影片,是1990年中国三部关于迷惘青年的电影之一。影片被看作是中国第四代电影人对中国影坛的最后一次大冲击,也是80年代中国电影的谢幕式。影片导演谢飞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时正好是他的本命年。

本命年的介绍

《本命年》是由谢飞执导,姜文、程琳、蔡鸿翔等人主演的一部剧情片。于1990年4月14日在日本上映。影片讲述了北京青年李慧泉在本命年爱情受挫、犯罪、死亡的故事。《本命年》是一部现实主义影片,是1990年中国三部关于迷惘青年的电影之一。影片被看作是中国第四代电影人对中国影坛的最后一次大冲击,也是80年代中国电影的谢幕式。影片导演谢飞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时正好是他的本命年。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