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089868

中国传统取名文化(梓字取名帅气男孩名字)

兴仁信息网2023-04-11 14:45:420

古代取名的学问是什么?

中国从古代就对取名很重视,人们把为后代取名看得非常重要。通常是孩子生下来三个月后由父亲起名,但也有满月起名、周岁起名,以及在生下来以前先把名字取好的。从周朝起,起名已经纳入礼法,形成了制度。

古人认为,一个好名字涉及的内容多样,有文化背景、个人信仰、社会发展走势等,尤为重要的是与《易经》相结合,与先天八字的强与弱,先天五行的喜与忌,五格数理的分析,人的十二生肖,《易经》六十四卦的分卦卦象剖析等相结合。古人觉得一个好名字,不但寓意、听感、美感和五格数理好,还要与八字强弱互补、阴阳合一,循环相生,并与先天五行喜忌相符,只有这样的名字才是好名字,才有益于人的一生。

中国人在取名时,经常会在名字中用一些方式来区分同一个家族的不同辈分。比如在名字中用一个字表达辈分,而用另一个字表示名字所表示的含义,也有的在名字中用一样的偏旁来表示同一辈分。

中国古代因为宗法制的影响,在名字的使用上采用避讳的制度。讲究为尊者讳——在交谈和书写时,遇到君父长辈的名字就要回避;取名时也避免取他们名字中的字或同音的字。现在虽然不再讲究这些了,但是仍然有些人在取名时尽量不取和父辈或祖辈同名或同音的字。由于避讳的原因,现代的中国人还是认为直呼长辈的名字为不尊重。

几千年来,许多学者对姓名的笔画也进行了研究,并与《易经》相结合形成一门独立的测字学。后来,历经各代学者补充整理、详加说明,但并没引起世人的充分重视。19世纪初,日本学者雄崎健翁对中国姓名学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整理,并称为“圣学”。随后,又传人新加坡、、澳门、、韩国等地区,形成现在的姓名学,并沿袭至今。

现在,姓名学已经风靡中国,出现了很多起名公司和起名网站,并出现很多所谓起名大师或起名专家。其实要想取一个好名字,并非起名大师一方面的工作,需要收集与整合多方面的资料。

取名注意事项多数父母给孩子取名,通常寄托了对子女的期望。取名要按照性别、生日时辰、家庭成员的历史,族谱、家谱的传承’社会的现实情况,以及父母的愿望等,综合取舍,再决定。下面介绍几种取名的方法和技巧:

区分男女取名法古今男性名字和女性名字多按照其性别不同、性格不同、分工不同、生活习性不同而决定。

男性取名特点:依据男子勇猛、坚韧、豁达、向上、有力量、不怕困难、勇于斗争、敢于尝试的特征,选用鹰、虎、彪、豹、鹏、大鹏、万《里、高山、山、海、川、河、大干、长空、宏伟、飞、升、腾、达等字取名;依据男性有理想、有抱负、有宏伟目标、要建功立业的特点,选用保国、进帅、国柱、栋梁、向前、为民、建功、建勋、弘业、知远等字取名;依据谋求一生平安、发财进宝的特点,选用进财、进宝、财旺、金宝、富贵、四吉、喜财、升财等字取名;还有选用不俗的字、表达志愿的字、表达操守的字、表达长寿的字取名,甚而选用外国译音字取名等,层出不穷。

女性取名特点:选用加“女"字偏旁的字,见名便知是女性,如女、妞、妮、妍、婧、妹、姑、姗等;选用花草这类字来表示女子名字,这种形式表达出女子像花一样美丽、娇艳、动人,听了名字就让人喜欢,如芝、兰、芋、芍、菊、芗、芯、芦、芙、芽、苓、苁、花、芬、芳、芹、蓉、苹、茉、莉、苗、英、芨等;选用玉石珍宝一类字取女子名,象征女性的高贵,如玉、玛、瑙、环、珏、珀、珍、珊、珠、琪、琳、瑚、琼、瑛、宝、金、银、钰、钏等;选用艳美一类字取女名,表达女性的美丽、可爱,如美、丽、娜、倩、俊、娟、花、艳、妍、鲜、艳等;选用柔情、柔景一类的字取女名,表达女性温柔可爱的性格,如云、月、波、雪、雯、涓、惠、怡等;选用有关女德这类字取女名,表达女性的文雅、正直,如慧、巧、静、娴、淑、秀、俊、阁、钗、钏、香、文、雅、真等,色彩缤纷。

崇尚圣贤取名法古往今来,人们取名时,也以圣贤的名字来取名,表达出对圣贤的崇慕,如选用尧、唐、舜、虞、禹、汤、文、武、孔、孟等字人名,都是明显的例子。

引经据典取名法截取经典中的名言警句,略加变化,作为名字,表示名字的典雅和不俗。如:贺方,来自《诗经·大雅·下武》“四方来贺”;侯朝宗,来自《诗经·小雅·沔水》“彼流水,朝宗于海”;诩字,来自《礼记·少仪》“会同主诩”,郑玄注:“诩谓敏而勇。”

五等爵位取名法古代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是君王册封贵族的等级,象征贵族的权势与地位。人们取名选用公、侯、伯、子、男是表示对权势的尊崇。

崇尚道德取名法中国人因受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的熏陶与影响,有一种崇尚道德的传统美德,在取名方面也能体现出来。如:取名时选用德、道德、敬德、仁、义、礼、智、忠、孝、节、忠恕、守敬、诚、忠诚、实、诚实、德洁、德行、恒节、德福、建德等。

崇尚吉祥取名法很多人取名,希冀吉祥、幸福,因而,选用吉祥、幸福方面的字也不少,如吉、祥、吉祥、福、禄、寿、喜、禧、有福、幸福、庆、吉庆、瑞、祥瑞、竹瑞、嘉、兴、利、兴利、胜、胜利、天、天胜、寿、鹤寿、伟、大伟、安、平安、进喜、焕发等。

崇文尚武取名法文、武是人们建功立业的两种途径。有人崇尚文,如文、文学、力文、文俊、儒、儒雅、宗孔、宗孟、文华、翰、翰林等;有人崇尚武,有关的字有武、威、纵、天纵、震、强、加强、力、大力、镇、镇武、振武、虎、彪、豹、鹰、鹏、云鹏等。

易象八卦取名法易象八卦,是《周易》中的八种基本图形,用“一”和“--”符号构成,以“一”表示阳,以“--”表示阴。《易传》作者认为八卦主要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并认为“乾”、“坤”

两卦在八卦中占非常重要的位置,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最初本源。《周易》、《易传》以及易象、八卦,在中国是很有影响力的学问和文化现象,从伏羲到孔子,再到历代易学家,都对易象、八卦有钻研。易象、八卦也深入到中国人的取名上来,因此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字都是取名应用率比较高,并具有一定稳定性的用字。

崇尚自然取名法辛苦的中国人在与大自然斗争中,培养了热爱自然、崇拜自然的美好风尚,这种美好风尚也突出地反映在取名的学问方面。崇尚自然的取名法,用字涉及的范围极为广泛,从日、月、星、辰的名称,到各种山、川、河、水的名称,到各种动物、植物的名称,到春、夏、秋、冬的名称,到各种自然现象的称谓,都能够用作取名用字。如江、大江、河、大河、川、大川、山、大山、岳、嵩、湘、沔、汉、柏、枫、桦、桐、楠、竹、草、芳、芳香、春、夏、秋、冬、东、南、西、北、晖、朝晖、日、月、星、辰、石、兰、莲、梅、菊、洲、荣、鹤、燕等,举不胜举。

另外,还有阴阳五行取名法、天干地支取名法、十二生肖取名法等,取名选用阴、阳、金、木、水、火、土、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鼠、牛、虎、兔、蛇、马、羊、猴、鸡、狗、猪等字。

古代取名方法

古人姓名字号

一、古人姓与氏

1,古姓的产生与居住地有关

舜姓姚,据说其居住地为姚墟。

姜,住在叫姜的水边。

2,与传说有关

禹的族号为姒,据说他们以薏苡为食。

姬(迹),传说是踩大脚印有孕

3,后来以职业为氏

如:史氏、巫氏、师氏等

4,以官职为氏

如司马氏、司空氏等

上古贵族有姓有氏,平民无姓也无氏。

周朝以后,规定“同姓不婚”,“同姓为婚,其后不蕃”,要“合二姓之好”。

“姓别婚姻,氏别贵贱。”

贵族女子称姓,男子称氏。

贵族女子出嫁前,称,排行 姓,如孟姜、伯姬、仲子、季芈等。

出嫁给国君,则称,配偶的国名 自己的姓,如秦姬、芮姜、息妫等。

出嫁给大夫,则称,大夫的封邑 自己的姓,如赵姬、棠姜等。

史书追述时常用:配偶的谥号 姓,如武姜(郑庄公母)、文嬴(晋襄公母)

二、古人名与字

1,命名之礼

古人生三月,剃发取名,男子总角,女子树丫形。

2,命名之道

苏洵《名二子说》:

取名“轼”,想让儿子不要虚有其表,而要做实实在在有用的人。

取名“辙”,希望儿子免祸。

取名因时代与社会风尚不同而有不同的习惯。

商朝常用天干地支取名。天子常用天干(如盘庚),贵族常用地支。

周朝时,根据将出生时的情况加以神秘化取名。如周文王名姬昌(昌盛,当时天象不同)。

孔子,其父五女还想生子,就又娶妻,因年龄相差太大,不合古礼,而称野合。因拜泥鳅山而生,故取名为丘。孔子生子时,有人送他一只鲤鱼,因而取名孔鲤(又谐音礼)。

春秋战国时期,农耕生产尤其是畜牧业发展快,取名出现以下情况:

①以动物为名,如阳虎、触龙、项燕、西门豹等。

②以贱以丑为名。如晋惠公生子圉,妾(女儿)名“恶、乞、痤”

由于社会动乱,王位不稳,取名低贱,不引人注意,容易存活。

③职业 名:(出身低微而有一技之长者)

如庖丁、师况、轮扁、优孟等

魏晋之时,追求高雅生活和风趣风流,取名中常用“之”等,如王羲之、王献之、桢之、微之

族谱:唐宋开始,明清为盛。孔家族谱,1744年乾隆皇帝钦赐三十字:希、言、公彦、程、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少、绍、念、显、扬。

3,成年礼与加冠称字

⑴冠礼:

先占卜吉凶,然后请长辈、族长、师父保姆和有名望的人,一定要在宗庙里举行。女子较简单,只是把头发扎起来。男子较复杂,要三加冠(缁布冠——表示成年,武冠——表示有服兵役的义务,文冠——表示以后可以参加宗庙祭祀)。这个冠主要是束发用的。

⑵字的文化意义:

①敬名。除了父母师长外,一般不能直呼其名。

②享受成人的权利

③强调人要有社会责任感

⑶名和字的联系

①同义式,屈原名平字原,《尔雅》说“广平曰原”。曾巩,字子固。宰予,字子我。周瑜,字公瑾。诸葛瑾,字子瑜。

②近义式,秦观,字少游。陆游,字务观。

③反义式,曾点字皙(点,小黑也)。朱熹,字元晦(元为排行)。赵孟頫,字子昂(頫,即俯)

④用典式。潘岳字安仁(仁者乐山,岳即山)

⑤嵌行式。曹操,字孟德(《劝学》“夫是谓之德操”)。班固,字孟坚。

伯(孟)仲叔季

元(长)次幼稚少

上古贵族男子的字全称用三个字,如孔子,字仲尼父(排行 字 美称)

秦汉以后,命字大体上承袭了先秦两汉,但又向尊老化(如多用公、卿、翁、君、侯、子等字)和美辞化(多用孔、大、美、景、巨、伟、贵、惠、文、逸、承、彦等字)发展。

如苏武,字子卿。王莽,字巨君。杜甫,字子美。司马相如,字长卿。王羲之,字逸少。

4,称名与字的习惯

书面写法上的讲究:

先秦,字在名前: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字 名)

汉以后,名在字前:孔融文举,陈琳孔璋,王粲仲宣。也有少数例外,如刘梦得禹锡。

近代,1925年会员录:孙中山先生文、黎宋卿先生元洪、张雨亭先生作霖。

称法上的讲究

尊对卑称名,字称名。

称字表尊敬,后来演变为只有平辈同侪之间称字才表敬。卑对尊、下对上不能称字,尊对卑也不能称字。尊对卑称字,往往表示特别的尊宠,如刘邦称张良为子房,蒋介石称韩复渠为尚方兄。父称子不会称字。

文天祥,原号履善,皇帝说他是“天之祥,宋之瑞”,故又号宋瑞。因不满官场,又改号文山、野人,意在隐居。元人入侵后,爱国不降,又号浮休道人、三了道人,表示宁死不降。

三、古人的号

称别人的号以表示尊敬。

自己称号一般只用于自己的作品中。

帝王谥号:

上古至隋,一般1~2个字,如刘邦谥号高,刘秀谥号光武,曹丕谥号文。

唐至清,唐弦宗定为7个字,赵匡胤10 个字,明太祖16个字,乾隆23个字。

大臣谥号多为1~2个字,如诸葛亮谥号忠武,欧阳修谥号文忠,岳飞谥号武穆。

文官中最好的谥号为文正,武官中最好的谥号是忠武。

私谥:因品节名望高而为友人所赠,如陶渊明谥号靖节先生,韩愈给孟郊谥号贞曜。

庙号:

祖——太祖——高祖

宗——太宗——高宗

清:努尔哈赤为太祖,顺治为世祖(入关),康熙为圣祖(名曰守成,实为开创)。

上古至隋,帝王代号用谥号代替。

唐至元,帝王代号用庙号代替。(因谥号太长,年号多变,习惯)

明清,帝王代号用年号代替。

庙号在前,谥号在后。

地名取名文化背景规则方法是什么?

拉萨(圣地---藏语)

邯郸(邯郸学步)

浅谈中国地名

从猿到人,由野蛮到文明,造就了人类以语言、文字命名事物的禀性。试看:天上地下,宏观微观,似乎找不到已被人类认识而没有名称的事物,连古代不可能涉足的月球也被富于想象的中国人虚拟出一座“广寒宫”。

人类把许多地理实体标记为一个地名,用来识别不同地域的符号,它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交往的工具,也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文化宝藏。而我国存在着大量古地名和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地名。它们遍布在山岭、溪渠、湖塘、风景名胜、文物古迹、纪念场所、古遗址、古建筑及街巷等处,它是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名人辈出的地理标志和生动写照。有的古遗存虽在历史沧桑中湮没了,只留下名称,但后人能凭借这些名称,勾起对历史的记忆而寻觅其踪迹。它是古老的地理座标。大量古老地名的存在,剖视了中国不同时空的文化层面,是展示中华历史的漫漫长卷,也是活生生的时空民生画卷,理应作为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地名是民族文化遗产”,这是联合国第5届地名标准化会议对地名的物质性、社会性和文化意义的定位。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不仅是世界上地名数量最多的国家,而且其文化底蕴之深厚也非一般国家所能比拟,是一座地名文化资源的“富矿”。而文化的基本结构可以分为四个层面的内容:其一为物质文化,包括人类加工制造的生产、生活的器具及其相关的技术;其二为精神文化,包括人们的思想、信念、价值观以及心态等;其三为行为文化,指人闷在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文模式;其四为制度文化,表现为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确立的社会规范。地名的起因和分类,一般也都从这四个方面谈起。

地名的分类和起源

地名种类繁多,意义各异。在这里只能列举一些比较常见的种类。而且部分地名分类的界限也比较模糊,既可以说是以姓氏分,也可以说是以地貌分,所以在本文中就不细抠其类别了。

一、以地貌特征或地物命名。

如黑龙江、大横沟、青崖头、石崖只、窑子门、中岔口、岭底、坡头、沙凹、红土坡、苌池、红崖底、窄门只、车箱、磁盆水、宽坪、白石、黑石窑、黄龙头、岑峰等。有典型性的是“四龙村”,它是以背着一条南北走向如龙的山貌与村落所处的地形而命名为黄龙头(龙王头)、黄龙凹、龙潮湾和青龙坡。还有桂林的象鼻山等等。

还有一种格式,是姓氏与地名的结合,为第一种和第二种格式的综合部分。在人口密集、地貌各异的地方,这样的名称不胜枚举。如*家*,一般第一个*是姓氏,第二个*一般说的是地貌,如沟、梁、峪、陵、丘、阜、畈、墩、乡、亭、聚、坞、壁、垒、戍、堡、镇、铺、集、市、场、务、平、坪、门、砭、碱、寺、塔、咀、店、渠、岭、湾、汇、垴、川、场、窑、城、台、池、坳、屯坎、坟等等。具体如:亢家沟、李家梁、戚家庄、马家砭、肖家汇、梁家寨、蔡家坪、郭村、贺村、路家村、牛家村、傅家垴、贾家峪、郑家沟、刘家坡、赵家岔、郭家坪、苏家岭、袁家梁、王家湾、朱家坟等。

其中如 “岳各庄”这种名称,是由于发音的变化演变过来的。岳各庄其实就是岳家庄而已,这些都是由于汉语语音的发展变化而来的。

先秦时代,华北平原以“丘”、“陵”、“阜”命名的地名很多,这反映了当时的地理环境――地貌起伏不平,人们择高地而居以避洪水,“丘”的消逝则说明它们日后被黄河等河水漫流所挟泥沙淤平;两汉时,以“乡”、“亭”、“聚”命名地方,表现了当时的地方基层行政制度;六朝时;坞、壁、垒、戍、堡等地名用字的出现,应与当时豪族大土地所有制以及社会动乱需要防御有关;唐中叶以后,内地出现的“镇”、“集”、“市”反映小商业城市的兴起,“场”、“务”表明了官营手工业的发达。 “不而”、“不夜”、“不其”等沿海地名常带“不”字,可以认为是“不”这一古代东北滨海民族的发语音造成的,这些凝聚民族、语言史料的地名,对于了解古代的部族迁徙有很大帮助。有些是姓氏 地貌词 子这种格式的,如:牛寨子,郝窑子等。还有如八王坟、公主坟等格式的地名。与地貌和姓氏有关的地名种类繁多,是最常见的,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河北邯郸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名最早出现于古本《竹书纪年》。邯郸地名之由来,现一般以《汉书·地理志》中三国时魏国人张晏的注释为源:“邯郸山,在东城下,单,尽也,城廓从邑,故加邑云。”意思是说,邯郸的地名源于邯郸山,在邯郸的东城下,有一座山,名叫邯山,单,是山脉的尽头,邯山至此而尽,因此得名邯单,因为城廓从邑,故单旁加邑( 阝)而成为邯郸。邯郸二字作为地名,三千年沿用不改,是中国地名文化的一个特例。

我国的很多地名中都带个“洲”或“州”字,在这里也有必要特别说明一下。

古人在制作了“川”字的基础上,为表达“川”中的小岛,才制作出“州”字。“州”的本义是河道中的小岛(或称沙洲)、水中陆地。我国最早的诗集《诗经·周南·关睢》篇中有“关关睢鸠,在河之州”句。《说文解字》:“州,水中可居曰州。周绕其旁。从重川。昔尧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或曰九州。”在上古洪荒时代,人们还没有建立行政区划的概念和区划单位,帝尧曾经把“水中高土”“州”划分为九个区域(九州)来进行管理。这就是后人把“州”作为一种行政区划的雏型。但秦、汉前“州”的范围很不确定,有“九州”和“十二州”之说,还有“大九州”之说`。皆传说中的地方行政区划制度实际上并不存在。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始于京师附近地区外,分境内为十三个监察区,称为十三州,置刺史巡视境内。东汉末“州”始成为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后世“州”作为行政区划或存或废,范围或大或小,但仍沿用至今。当“州”被用作为行政区划名称来表示“赤县神州”之后,再用它表“水中陆地”似有欠妥,于是古代文人又在“州”字前面加上一个“氵”部首,用“洲”来替代“州”,让“洲”拥有了“州”原来的涵义,而“州”在现代汉语言中只局限于作地方行政区划名,城市地名。在我国县级以上带“州”或“洲”的城市名称中,除了“株洲市”和“满洲里市”用“洲”以外,其他一般皆用“州”。

二、以家族或族群姓氏命名。

中国古代社会结构模式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根基,决定了中国社会结构以及其意识形态。孟子也曾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因此,以姓氏或族群姓氏命名的村落或城市在中国地名中是最多、最常见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宗法社会的人们往往按姓氏聚居,姓氏便成为地名中最富区别意义的亮点。其格式一般*村(乡、县)。如河南省的卢氏县,还有部分村名如姜家、韩家、弥家、李村等。此外还有诸如秦村刘家、秦店张家等格式的村名。

但是,也有地方是反过来的,以居住地为姓氏,如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这四郭便成了姓氏。

三、以方位命名。

如北坡、北社、北娄、北沟、北崖湾;东寨、东垴、东坪、东园、东坡、东山、东拦;南村、南沟、南河、南岭、南社、南流、南峪、南咀、南贝子;西村、西杜、西社、西湾、西峪、西掌、西坡、西垴、西山头;中兰、中庄、中社、中兴道、中心梁等。方位常常还与姓氏相结合,这个在前面已经提到过了。

与“州”一样,“阴”“阳”也是地名中常出现的。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我们都知道“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中国古代根据《易经》等发端出来的风水堪舆学大有讲究(并非完全迷信,参看《中国国家地理》2006年第一期)。因此将地势的起伏等都采用阴阳五行的方式加以描述。

因此,山的南方因为能照到太阳,称为阳,山北称为阴;而水(河)正相反,水北为阳,而水南为阴。但也有例外,湖北汉阳却在汉江的南面,其原因是历史上汉水改道,由汉阳城的南面改到北面,而城市名称未变,所以就形成了一个特例。

四、以植物命名。

如苹果园、枣林沟、榆林垴、麻地沟、杨林窑、香草坪、柏石、芦芽沟、椿树底、檀山沟、杳树坡等。

五、以动物命名。

有鹿峪、马乡、熊坪、鹤山、猫铺、豹川、羊泉、鳌头、骆驼道、獐儿坪、绵羊坡、虾蟆垴、狮子坪等。

六、以神话命名。

有仙人、神泉、石佛、普贤、寺坪、禅房、佛堂、泥河、石牛、神头、观音堂、罗汉堂、降香坪、狮子神、老石神、玉女峰、望夫台等。这些地名的起源都跟某个古老的传说有关,如:

山西神池县——因明代在境内建有神地堡,并在堡西门外有池水,相传其水“出无源、去无迹,旱不涸,雨不盈。名曰神池”而得名。

陕西凤翔县——相传秦穆公之女弄玉善于吹笛,引来善于吹簘的华山隐士簘史,知音相遇,终成眷属,后乘凤凰飞翔而去,唐时取此意更名凤翔。

狮子神村——传说,一少女路经此地遇虎,呼救,突然跳出雄狮咬死老虎,女得救,狮无踪。村民立狮神庙供奉,易村名为狮子神村。

寺底村——在昔日此地无水,一日忽见白鹿刨乱石,泉水涌出滔滔不绝。故村名曰神泉村。又因村落处于北寨坡“当里寺”之下故俗称“寺底村”。

罗汉堂村——传说,五台山文殊寺运送100尊铁罗汉经此遗失一尊,化人借宿未留而坐化原形,村民建崖堂置其中供奉祭祀,随即更村名为罗汉堂村。

七、源于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地名。

即以历史人物或与其相关的历史活动为背景而生成的地名和以一定的历史事件以及某一历史史实为背景形成的地名。如:长仙门、通远门、迎恩门等。

祁县,因春秋时晋国大夫祁奚食邑于此,而得名。

介休(市),因相传春秋时期晋国贵族介子推偕田隐居并死于境内之绵山而。

稷山(县),相传后稷曾于县境南陲的山中教民稼稿,后称为此山为稷王山,此地又因其山而得名“稷山”。

左权(县),古称僚阳,后几经改名。1942年9月,为纪念左权将军在此殉国,改名左权县。

闻喜(县),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原名左邑县,因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刘彻经此地时,听到官军破南粤(今广东)的喜讯,遂改县为为闻喜。

灵石(县),因隋文帝开皇十年挖河道时发现的古代陨石而得名。

八、含有寓意的地名。

这些地名要么是有史料记载、要么有时引诗为名。一般来说都为城市的名称。山西有个繁峙(县),因“城于山麓,群山环而拱之,而得名”。因此,“繁峙”,实际上就是对该县境内高山环绕的地势特征的一种概括性描述。

举例如:

成都:最早对成都二字作出解释的是宋人乐史的《太平寰宇记》(卷七二)。乐史认为成都的得名是“以周太王从梁山止岐下,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之曰“成都”。宋人祝穆《方舆胜览》成都府路郡名条认为“盖取《史记》所谓三年成都之义,这种说法流传甚广,影响较大。还有一说是望帝杜宇新营过这座都城,所以取名‘成都’,是取成功、成就、完成的意义”。再有就是根据《山海经》有“成都载天”之山、“成侯之山”的文字记载,认为成都的“成”是古族名或国名,其字形为戊与丁的合体,戊是斧钺的形象,丁象箭或箭中靶形,成侯就是以这个字来作为部落酋王的权力的象征。“都”字在藏语中指两条河的交汇处 。按照这样的的解释,成都二字的含义就应是成侯居住的(两河交汇的)地方。也有人则认为成都二字“不过是用中原华夏文字对蜀语‘成都’这两个音的一种对译罢了”。这种起源饱含争议的地名,在中国也是比较多的。

长春:关于长春地名的由来,从一些地理资料记载,有如下说法:一说是,长春之名是以长春花而命名的。此种说法,《满洲地名考》中略加提到:即“长春之意,是蔷薇的异名”;二说是:据《长春县志》记载:长春厅“设治地点,原在长春堡较东偏数里,命名放由此起。而建置之处,土人更名之日,新立城云。”由此得出长春之名,是因厅设于长春堡附近,而故名。然而长春堡之名由何而来呢,据1982年《长春地名》资料记载:长春堡是由新迁居此地的汉族人命名的,是吉祥之意;另则,长春堡是沿用了辽金时代的长春州的旧名,因此地原属于长春州辖境。三说,乾隆几次在夏季到长白山祭祖路过这里时都发现这里的气候比盛京凉爽很多,而且风景宜人,便顺口说出“长白山下春常在,伊通河畔人人爱”的诗句,于是嘉庆5年(1800年)开始在此建立地方行政机构,取其中第一句的两字设“长春厅”。

无锡:“无锡”这一地名的由来,现存在两种说法。一种说法即现在流行的说法,认为周、秦间锡山产锡,至汉朝锡尽,故名“无锡”。另一种说法认为“无锡”是古越语地名之一。“无”是发语词,无实义,“锡”的原义因古越语佚亡已久,无从考证。有些人认为,“无锡”和江浙地区其它许多地名,如夫椒、余杭、句容、姑苏等一样,都是属于齐头式地名,冠首字虽然写法不同,但古音相合或相近,都是古越语的发语词,无实义。这些地名随着古代吴越地区的氏族迁徙、流散和与华夏族的融合,原义渐至湮没,但一部分却因用汉字记录同样的音而保存下来,后人不知道所由来,往往望文生义,妄加解释。又有学者认为,“无锡”是因为生活在无锡的一个古越人部落以一种“治鸟”为图腾而得名,其本义应上“神”。

甘肃:以甘州、肃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属关内道和陇右道;宋时东部属宋秦凤路,西部属西夏;金分秦凤路为秦凤、临洮、庆原三路;元初以甘州置甘肃路(不久即改甘州路),为甘肃得名的开始,后改宁夏行省为甘肃行省;明为陕西行都司;清分陕西省恢复甘肃省,省名至今未变。

山西:以在太行山之西而行名。唐大部分属河东道;宋设河东路;金分河东北、南路;元设山西河东道,为山西得名的开始;明置山西省,后改山西布政使司;清改山西省,省名至今未变。

湖南:以在洞庭湖之南而得名。唐属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后设湖南观察使,为湖南得名的开始;宋称湖南路;元设岭北湖南道;明属湖广省,后改省为湖广布政使司;清分湖广省置湖南省,省名至今未变。

九、合并或更改的地名。

主要是指在建制变更中,因两地名合并而成的新地名。如:

山西临猗(县):临猗(县)因1954年由原临晋、猗氏两县合并而成,而得名。

陕西的醴泉(县):因有泉水甘甜的醴泉得名,表明该县拥有丰富的优质矿泉水资源。而1964年为简化“醴”字改作“礼泉”。

内蒙古乌海市:乌达市、海勃湾市合并。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县、博山县合称,后设特区,辖有两县;后建制名屡变化,最后为地级淄博市。

辽宁省盘锦市:锦州市盘山县升格,取盘山、锦州各一字。

通过对地名起源研究,可以了解这个地方的历史文化以及民俗风情、特色等。四川安乐县有个“卧佛沟”,人们沿着这个耐人寻味的地名,果真发现了一尊巨大的石佛及盛唐时期释迦牟尼涅磐的岩刻画像,还发现古人埋藏的40多万字的佛经,为佛学研究和唐代文化的探索提供了新的资料。夏、商、周是我国上古时期三个相继的朝代,然而长期找不到夏朝的物证。1977年,考古学家以河南登封县一个叫“王城岗”的古地名为线索,在那里挖掘出城墙基槽,经C—14测定为夏朝遗址。

地名的简称

随着汉语语汇的日益丰富,由若干单词联合表达复杂意思的词组大量涌现,影响了人们书写、口述的便捷,于是许许多多地名的“简称”油然而生……

京、津、冀、晋、内蒙古、辽、吉、黑、沪、苏、浙、皖、闽、赣、鲁、豫、鄂、湘、粤、桂、琼、渝、川或蜀、贵或黔、云或滇、藏、陕或秦、甘或陇、青、宁、新、港、澳、台――这是沿袭多年的全国现行34个省级政区的“简称”,但其中也有可探讨、可商榷的之处。其中冀、晋、沪、皖、闽、赣、鲁、豫、鄂、湘、粤、桂、琼、渝等14个只能算作是“别称”而已,因为都不在其政区全称的用字范围之内。部分大、中城市也有自己的简称或者别称。南京市~宁,广州市~穗,宁波市~甬,福州市~榕,成都市~蓉,太原市~并,开封市~汴,九江市~浔。

难读、易读错的地名

据说在80年前,冯玉祥手下的一个参谋在书写作战命令的时候,把部队集结的地点沁阳随手写成泌阳。沁阳在河南北部的焦作地区,而泌阳在河南南部的驻马店地区。只多了一笔,部队瞎跑了几百公里,整个战役也就完全失败了。

在我国的地名中有着许多易读错和难读的地名。像福建厦门、广东番禺、安徽蚌埠,虽然也含有异音字,但因为知名度高,被误读的几率相对比较低。

读错山东东阿的比较少,感谢关于阿胶的广告;读错涪陵的比较少,感谢来自涪陵的榨菜;读错山西洪洞的也比较少,主要还是那句“苏三离了洪洞县”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

浙江的丽水(Lí离)被误读成丽(Lì立)水,台州(Tāi)被误读成台(Tái抬)州;

安徽的亳(Bó驳)州,几乎经常被读作多了一横的毫(Háo)州;

湖北的监利(Jiàn见)被误读成监(Jiān尖)利;

河南的浚县(Xùn训)被误读成浚(Jùn俊)县;

湖南的耒阳(Lěi垒) 被误读成来阳,而真正的莱阳在山东;

郴州(Chēn抻)被误读成彬(Bīn宾)州;

的巴音郭楞(Léng)被误读成愣(Lèng);

内蒙古的巴彦淖尔(Nào闹)被误读成卓(Zhuó);

河北的蔚县,正确读音是Yù(玉);

安徽的歙县,正确读音是Shè(社);六安,正确读音是Lù(路);

山西的繁峙县,正确读音是Shì(是);长子县,正确读音是Zhǎng(掌);

山东莘(Shēn深)县,学生们一般读不错,因为有莘莘学子之说;但上海有个莘庄(Xīn新)。

江西铅山(Yán盐),误读率很高,“铅”还是多音字而且是地名专用的字音。

还有很多难读的地名:

山西的隰县(Xí),山东的莒县(Jǔ),茌(Chí)平,河北的井陉(Xíng),蠡县(Lǐ),四川的郫县(Pí),珙县(Gǒng),犍为(Qián前),安徽的黟县(Yī),枞阳(Zōng),湖北的郧县(Yún),江西的婺源(Wù);浙江的鄞县(Yín),江苏的盱眙(XūYí),邗江(Hán),邳州(Pī),河南的柘城(Zhè),武陟(Zhì);

湴bàn,方言指“烂泥”,江西萍乡市的源湴乡以地处山间多烂泥田得名;

luó,瑶语指“茅草”,湖南洞口县溪瑶族乡的名称起源,相传是明代有瑶族在溪边盖茅草屋定居。

还有特定含义的自造字。例如:氵鵣chí,用于浙江永嘉县五氵鵣乡,相传猎人在此发现水边有五只美丽的水鸟鸂鶒(xī chì),后人为此地取名五“氵鵣”――因“鸂鶒”二字书写复杂,每字取一部分组合而成;石太tài,广东英德市民间用以指称一边高一边低的石山,高处称上石太,下石太镇座落低的一边,故名。曾深入探索我国古代地名学理论并颇有建树的金祖孟先生谈到:“中国最古的地名,往往同一字包括专名、通名两部,如‘嵩’字,上半‘山’字为通名,下半‘高’字为专名;‘汾’字,左旁‘水’为通名,右旁‘分’字为专名;‘郿 ’字,左旁‘眉’字为专名,右旁‘邑’字为通名。此外,如岐、岢、岱、崤、岷、崞、峄诸山名,汝、江、汶、沁、沂、沅、河、泌、沭、泗、洛、洙、洧、浙、淮、淝、济、淄、渭、湘、汉诸水名,邠、邢、邲、邳、邰、邽、郫、郢、郓、郑诸地域名,都是古代地名。这种古地名的产生,不仅是‘用字命名’,而且是‘造字命名’。”

淼miǎo,形容水大,江苏常熟市淼泉镇以境内河道纵横、水网密布得名,而其正体字“渺”却有微小意;甽zhèn,“山下根之受山上流水处曰甽”(《释名,释山》),浙江宁海县深甽镇起名于千年前的宋代,且“甽”原是本字,而今之正体字“圳”却是岭南俗写;tún,同“坉、屯”,意为寨子,在贵州省兴仁县脚镇则形象表现其“建村于土台之上”的地理特征。

当然,语言是流动的,是液态的,今天的错误有些或许就成为明天的正音了,这一切都是人逐渐造就的,字典只是一个特定时代的语音规范。但是,读对一个地方的地名,是对别人的起码的尊重。

地名文化中的奇葩:北京胡同文化

在中国地名中,最具特色的,当属北京胡同了。北京地名的以胡同相称的居多,而且大多集中在城区,郊区的数量较少。可以说胡同是北京最具特色的地名,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景观和文化景观。老北京就是由胡同组成的,胡同是北京的精髓。所以有关胡同的研究也就成为北京地名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几百来,有关胡同的著述数不胜数,从不同角度对胡同的起源、形成、命名、变化及文化内涵进行深层次的考证和研究,逐步形成了独具北京特色的“胡同文化”。

对“胡同”这一地名的起源主要有以下六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也是最通常的说法,是说“胡同”一词的本意为蒙古语“水井”的意思,其最初的发音为“忽洞”。现在内蒙古地区用“井”做地名的也很多,“赛因忽洞”(好的井)、“哈业忽洞”(双井)。因为城镇居民生存离不开水井,所以有人居住的地方就必有水井,于是“井”便成为人们居住地的代称。蒙古人建立元朝后,也将此语带入中原,于是人们将“忽洞”逐步谐音为“胡同”。

第二种说法是说“胡同”的原意为“浩特”。蒙古语中称城镇为“浩特”,蒙古人进入中原后,将北京作为大都城,于是便按照他们的习惯,将中原城镇街巷也称为“浩特”,后被京城的汉族人讹成了“胡同”。

第三种说法是说金、元时期,中原汉人将北方少数民族称为“胡人”。蒙古人建立元朝后,京城的汉族人仍私下里叫他们“胡人”,并把他们居住的地方称为“胡同”,为“胡人大同”之意。

第四种说法与第一种说法完全不同,认为“胡同”一词的起源与水井无关,而是与火有密切的关系,即与汉语中的“火巷”有直接关系。这种“火巷”就是南宋时期人们在城市中设置的防火隔离带。因为城市中人员密集,房屋鳞次栉比,水源缺乏,一旦失火就会延烧百家,为了防止火灾的蔓延,便设置了防火的隔离带——“火巷”。“火巷”一词本是汉语,但从蒙古人口中读出,再由其读音转译成汉语,就成了“胡同”了。

第五种说法是说“胡同”两个字的正写是“胡衕”,它是从蒙古语而来的。在蒙古人居住地,比村落稍大的部落叫“胡衕”。元朝在建大都时,最初是按片建设居民区的,每一片就是一个比村落小的居民聚落,于是便按照蒙古人的习惯,将其称为“胡衕”。因“胡衕”书写繁琐,于是就简写成“胡同”。

第六种说法是说元朝初期,蒙古人开始兴建元大都,当时城内居民的住房都是按片建设的,中间辟有通道等,这种通道在蒙古语中读音为“火疃”,后来北京人便将那些居住区之间相通的小通道、小过通、横街、小巷等通称为“火疃”,以后被谐音为“胡同”。

北京的大小胡同星罗棋布,数目达到7000余条,每条都有一段掌故传说。胡同的名称五花八门,有的以人物命名,如文丞相胡同;有的以市场、商品命名,如金鱼胡同;有的以北京土语命名,如闷葫芦罐胡同等。如司礼监胡同、恭俭胡同(内宫监变音而来)、织染局胡同、酒醋局胡同、钟鼓司胡同、惜薪司胡同、蜡库胡同、瓷器库胡同等等,都是历代内府太监的监、局、司、库,各衙门所在地,显示了当时皇城的范围。从前众多的衙署也遗留下不少胡同地名,如东厂胡同是明代有名的锦衣卫所在地,是太监残害忠良的地方。南、北太常胡同,是以太常寺而取名。贡院胡同,为明清的考场。许多权贵第宅所在地,也成了胡同名字,如李阁老胡同,《长安客话》说李东阳的居住所在武定侯胡同,为永乐年间功臣郭英的住宅所在。汪家胡同原清雍正、乾隆时宠臣汪由郭的居住所在。同时,手艺好的手工业者、买卖公道的商贩,也因居所被人叫熟,慢慢形成了胡同。如刘兰塑胡同、磨刀儿胡同、粉房刘胡同、豆腐陈胡同、沙锅刘胡同等。甚至一般老百姓名字也成了胡同的名称,如王老胡同、石老娘胡同、宋姑娘胡同,等等,据说这类以贫贱者命名的胡同大大超过权贵者命名的胡同,这是北京胡同名称值得称道的地方。

地名文化源源流长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情感、思想与道德、智慧与价值,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层面,地名正是一个独具特色的层面。地名是各个历史时代人类活动的产物。它记录了人类探索世界和自我的辉煌,记录了战争、疾病、浩劫与磨难,记录了民族的变迁与融合,记录了自然环境的变化,有着丰富的历史、地理、语言、经济、民族、社会等科学内涵,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我们不仅要了解自己祖国深厚的历史文化遗产,而且还要对一些逐渐消失的地名加以保护,才能够更好的继承和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为使古老的地名更好地为当今、为后世服务,必须增强对地名文化资源的保护意识,从我们身边做起……

参考资料:internet

古代人都是怎么取名字的?

当然 名字不只是一个称谓 从古到今 名字一般都被赋予某些意义 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社会、风俗、重要节庆日等等用作名字

楚辞 男孩 怎么取名?

01、思博

出处:《楚辞·离骚》:“思九州之博大兮,岂惟是其有女?”

寓意:“思”字代表思维广阔、聪明睿智之义;“博”字是一个能代表志向的字,因此,它用于人名中则指博大、包容、奋进的意思。“思博”二字搭配在一起,可寓意男孩博学多才、心胸宽广。

02、浩倡

出处:《九歌·东皇太一》:“陈竽瑟兮浩倡”

浩字的本义是指水势浩大,如:浩如烟海、浩浩荡荡。后引申为大和多。用作人名指孩子正义、有勇气。倡字引申为首先发起或提议,与浩字搭配形容女孩正气凛然、学识渊博。

03、广志

出处:《九章·怀沙》:“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

广志指的是广阔的志向,形容孩子胸怀大志,功成名就。该名字简单好听,易于书写,同时寄予了父母希望男孩能有理想、有抱负的期望。

04、清阳

出处:《楚辞·九歌·大司命》“高飞兮安翔,乘清气兮御阴阳”。

宝宝出生在黎明,可以使用“清阳”为名,清表示清楚、明白、公正,阳表示乐观、阳光、开朗,整体而言,“清阳”是一个阳光的名字。

05、浩宇

出处:《楚辞·九怀·陶壅》“观中宇兮浩浩,纷冀冀兮上跻”。

浩宇是一个很大气的名字,浩表示浩荡、盛大、广远,人名中引申指气势恢宏、见识深远。宇指的是宇宙,人名中引申指大度的胸怀。“浩宇”是一个体现男孩大气、宽宏秉性的好名字。

男孩诗经楚辞的名字?

楚辞取名一般比较适用于男孩,父母们在用楚辞取名的时候,只要诗句选的好,名字组合的好,就会是一个不错的名字。

拓展资料

一、名字是指人或者产品、物体的名称,姓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还有小名、别名、绰号、乳名等。广义的姓名包括公民的姓氏和名字以及法人和非法人团体的名称;狭义的姓名仅指公民的姓氏和名字。为名和字的合称。在中国古代,名、字分开使用。今合称"名字",则指姓名或名。

二、瑞名轩周易起名馆老师说:凡人必有姓与名,姓与名既是人进入社会首要信息也是人的社会信息传递的主要载体。因此,从古至今,人们对自己姓与名十分珍重,我国的姓与名,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才发展到了今天人们所惯用的"姓名"。但在我国古代,并不是一开始就使用姓名的,而是先有姓与氏,后有名、字、别号,古人的一生有很多名字,各有用途,意义不同。"姓"字,为左右结构,左从"女"右为"生",从"女"而生,在母系社会里,子女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母姓为后代惟一能确定的尊亲,正如《白虎通·三纲六纪》所云:"古元时,未有三刚六纪,人民但知有母,不知有父"。"姓"是一个集合名词,是家族的标识,或表示与某个大家族的某一血缘关系更为亲近的部分。氏只是在汉朝以前才独立存在,它是"姓"的分支,"姓"是氏族的族号,氏族的成员都是以这个族号作为自己的姓。"名"是指个人的符号,带有个人的烙印。在我国传统习俗中,"名"是在婴儿出生百日之后由父亲取定的,据《礼记·内则》记载,到了这一天,由母亲和保姆抱着婴儿来到厅堂见他的父亲,父亲郑重地握住孩子的手,给他取名。名取定以后,母亲和保姆把孩子抱回内室,然后把孩子的名字通告亲戚,父亲则立即把这个消息告诉朋友,并报告地方长官,入籍登记。因此命名仪式非常隆重,是孩子一生中的第一件大事,这种习俗虽然没有了,但给孩子过"百岁"的风俗依然长盛不衰。

三、据说上古时期,婴儿在出生三个月的时候由父亲给命名,这就是古人"名"的由来。其实在我国民间,部分地区至今仍保留着婴儿满月时才命名的习俗,不过是命名的权利不再由父亲一人担当,而是由婴儿的亲人共同担当。有趣的是,在古代,汉族男孩子长到20岁的时候要举行"结发加冠"之礼,以示成人,这时就要取字。而女孩子在15岁时要举行"结发加_"之礼以示可以嫁人了,这时也要取字。可见,古代的时候男女皆有字,比如近代女革命家秋瑾,字璇卿。

四、那么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有什么联系吗?一般认为,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有意义上的联系。一种情况是名和字意义相同或相近。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尔雅释地》:"广平曰原。")又如岳飞,字鹏举。而"鹏举"既是大鹏展翅高飞的意思。另一种情况是名和字的意思正相反。例如曾点,字皙。(《说文》:"点,小黑也。"而"皙,人色白也。")当然,随着历史的发展,许多词语的语义发生了变化,对于古人名和字的语义联系就很难看出来。不过只要你是个有心人,仍有许多先贤的名和字可以品出味道来。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