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连起:建议取消以增值税为计税依据的城建税与教育费附加
张连起向《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表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形势下,市场主体特别是广大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受到的冲击仍未完全见底。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为全社会提供了数量最多、种类最广的就业岗位,它们的“生死存亡”与民生状况息息相关。
积极财政政策作用比货币政策更凸显
每经记者 张钟尹
NBD:进入两会时间,您对此次两会的议题有何期待?新冠肺炎疫情给经济运行带来较大冲击,您认为应当如何应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
{image=1}
张连起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张连起:今年的全国两会意义格外重大。首先,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亿万人民艰苦卓绝的努力,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其次,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
围绕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将是今年两会的焦点。“稳”是基础,“保”是底线。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前提下,应稳住经济基本盘,兜住民生底线,全面推进复产达产,推动更多生活服务设施恢复经营,带动居民消费回升。
我们要落实好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一方面,未来一段时间国际经贸交往活跃度将比较低迷,必须激活国内市场潜力、畅通内部良性循环、增强居民消费引擎;另一方面,应对产业链供应链进行修复稳定、优化升级,防止短期冲击演变成趋势性变化,牢牢守住经济发展的底线要求。
随着当前疫情防控已进入常态化,复工复产逐步达到正常水平,我国经济社会秩序正稳步恢复。
我认为,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调控“组合拳”必须更有针对性。
针对内外需的突发下降、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困难、微循环受阻等问题,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就业政策要协同发力,确保政策的“用药疗效”,激发政策措施的“乘数效应”,通过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建立更好的市场机制,增强企业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实现更优的风险管控与更少的发展“后遗症”。
地方政府应主动作为,一手加大投资补短板力度、支持制造业改造升级,一手从战略谋划布局的高度化危为机。
比如,地方应当着力推进都市圈、数字城市建设以及网络型城市群结构拓展,加快旧城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重塑产业链供应链,全面加大科技创新和进口替代力度,打通产学研创新链、价值链。
NBD:按照政策部署,要以更大的宏观政策力度对冲疫情影响。财政政策作为宏观调控政策的重要手段,您如何理解当前的积极财政政策?
张连起:中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其重要内涵之一就是适度加大支出强度。提高财政赤字率、发行特别国债、增加专项债券规模等措施,这是面对疫情冲击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所作出的重大决策,为经济恢复注入强大动力。
原标题:每经专访全国政协常委张连起:建议取消以增值税为计税依据的城建税与教育费附加
同时,还要更加注重优化支出结构,以收定支、量入为出,把该压的压下来、该减的减下去,加大民生等重点领域的保障力度。
当前,经济发展特别是产业链、供应链恢复面临新的挑战,疫情冲击带来经济增速放缓,近年来持续实施减税降费等措施造成财政减收,同时疫情防控支出、民生保障等刚性支出较大,收支矛盾较为突出。需要宏观政策特别是积极财政政策精准、协同发力。
为此,当前需要着力构建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就业、产业、投资、消费、区域等政策协同发力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在当前形势下,积极的财政政策作用比货币政策的作用更加凸显,因为货币政策是总量性的,而财政政策是结构性的。我有三个建议:
一是适当增加赤字率。当政府支出超过收入时,就会出现财政赤字,赤字规模占GDP的比重,则为赤字率。为应对收支矛盾,有必要适当提高赤字率,我国也具备提高赤字率的空间。
二是发行特别国债。特别国债与地方专项债券的定位具有互补性,这次两个政策工具同时使用,能够发挥出更好效果。特别国债的决策机制和用途更加灵活,能起到补充和定向支持作用,对于缓解经济压力、稳定经济预期至关重要。
第三是增加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这对全面做好六稳工作,特别是以稳投资为发力点稳增长、稳经济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说,推动经济尽快复苏,积极财政政策发力正当时。
全国两会大幕开启。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这也让今年的两会格外受到社会关注。
{image=2}
图片来源:新华社
建议提高国企上市股权划转的比例
NBD:扩大财政支出规模是积极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表现,您认为未来哪些领域会成为财政支出的主要发力点?
张连起:从稳增长和补短板角度看,除了现有“老基建”外,可考虑加大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国家应急物资保障等领域的投向,加快5G基建、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等领域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应该成为地方政府债券资金投向的选择之一。
此外,要特别关注受疫情影响可能出现的返贫,财政政策应留出充分的应对空间。发债可以提高政府可支配财力。对于“新基建”,政府支出也不是“一抓就灵”,要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让民间资本更多地参与其中;政府支出要“四两拨千斤”,而不是完全替代市场主体。“新基建”与新技术关系密切。政府支出应当多考虑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
如何稳住经济基本盘,兜住民生底线,推动更多生活服务设施恢复经营,带动居民消费回升……带着这一系列问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两会召开前夕对全国政协常委、财政部会计标准战略委员会委员张连起进行了专访。
在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的同时,也要注重防范财政风险。一方面增加专项债措施,另一方面继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特别是要更加注重优化支出结构,以收定支、量入为出,政府要过紧日子,坚决取消不必要的项目支出,把该压的支出压到底、该减税的减下来。
NBD:近两年政府实行了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政策,很多市场主体都因此受益。此次疫情冲击下,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受影响较大,您有何政策建议?
张连起: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建议对已出台的8个方面90项纾困措施精准扩面,帮助其落地见效,特别是要有针对性地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交通运输和生活服务业、快递业等,延长相关税费优惠政策的实施期限。
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市场主体特别是广大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受到的冲击仍未完全见底。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为全社会提供了数量最多、种类最广的就业岗位,它们的“生死存亡”与民生状况息息相关。
小微活,企业活,就业多。这既是保就业,因为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是就业的蓄水池;也是保民生,有收入,才能敢消费;更是保市场主体,特别是对存量贷款推迟还本付息,让中小微企业可以缓口气,帮扶纾困效果明显。
因此,必须树立全局思维、底线思维,把“助企纾困、惠民利民”作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重要发力点。为此我有几点建议,比如:
进入全国政协参政议政的7年来,张连起提交了多份涉税提案,多次呼吁为市场主体减轻负担。
以工资基数2%计提的工会经费,至少应降低1个百分点;
取消以增值税为计税依据的城建税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
养老金分别按企业、个人工资实发数8%的额度缴纳;
加大中央国有企业资本收益上交比例,提高国有企业上市股权变现划转的比例,定向弥补养老金缺口;
鼓励各地政府开展消费券的创新实践,以更加精准、更有力度、更加管用的方式,促进消费回升。
责任编辑:赵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