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1416

首尔市长之死:个人悲剧与“前现代魔咒”

新浪新闻综合2020-07-12 08:03:190

原标题:首尔市长之死:个人悲剧与“前现代魔咒”

来源:北京青年报

{image=1}

近来痴迷于李沧东。做导演之前,作为小说家的李沧东早早就在韩国文坛占有了一席之地。他早年的短篇集《烧纸》中的主角一律是底层人物,他们在朝鲜战争、韩国民主化运动的背景下生活成长,个人命运随时代风雨飘摇,渺小而无力。今年《烧纸》首次被译成中文出版,我身边的文艺青年都激动坏了。

变迁大时代下的小人物,在夹缝中挣扎求生。但即便是一时在政坛呼风唤雨的“大人物”,也往往逃不过悲剧的结局。

政坛悲剧延绵至今。首尔市长朴元淳的尸体于7月10日凌晨被警方找到,暂无他杀嫌疑。在遗书中他说“对不起所有人”,“一直给家人只带来痛苦”。

在失踪的前一天,他遭到了前秘书的性骚扰指控。朴元淳是以“女性之友”著称的政治人物。做人权律师时,他曾为韩国首例性骚扰案的受害人辩护,长期关注女性权利。今年“N号房”事件爆发后,文在寅总统态度坚定、下令彻查,而朴市长又是文在寅忠实的追随者。如此种种,遭受性骚扰指控不仅仅是“形象蒙尘”而已,它给朴元淳及其所在的共同民主党所带来的道德压力和政治压力都非同一般。

在卷入性骚扰丑闻之前,朴元淳以亲民、能干著称。他步入政坛不过十年时间,甫一出场便以“黑马”之姿当选首尔市长,两度连任,是首尔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市长。任职期间他主张透明、倾听民意,给人不同于一般政客的好印象,治理也很有一套。上任没两年,首尔市的债务就实现了五年来首次减少。至于在抗击MERS和新冠肺炎方面的成就,咱中国人也刮目相看。形象好口碑佳,说的就是朴市长。这个陡转直下的结局,着实叫人错愕。

韩国政坛从不缺丑闻,但以自杀这么惨烈的方式收场并不寻常。在朴元淳之前,踏上绝路的著名政治人物还有前总统卢武铉、前正义党代表鲁会灿。这几个人身上的悲剧色彩令人唏嘘的类似:他们都以罕见的高尚形象立足政坛,最终都在其最标榜的品德上蒙羞。

和朴元淳相似,卢武铉和鲁会灿从政之前都自带“正义斗士”光环。卢武铉自不必说,电影《辩护人》的原型就是他。鲁会灿早年投身工人运动,为了“深入群众”自己去考了电焊工资格。从政后的卢武铉和鲁会灿“斗士”风采丝毫不减,利刃向财阀,妥妥的改革派,且都以廉洁自居,最终却都遭到了腐败指控。卢武铉主要是被家人所累,鲁会灿涉及的非法政治资金约合人民币30万元,谈不上巨额,且本人至死都坚称从未接受任何请托。至于朴元淳的性骚扰丑闻,真相未知,目前看来也几无继续调查的可能。

很多韩国人对政治人物自杀是充满同情的,且不论身前身后的是非,自杀举动往往被认为是“耻感”的体现,充满道德寓意。这符合人们心中对清明政治的期许。

卢武铉、鲁会灿、朴元淳身上都带着改革派标签,都表现出了打破旧有政商格局的决心,直指社会痛点,这也很拉好感。可为何他们的下场却如此凄凉?仅纠结于其私人品行,是很难接近答案的。

以死保全“名节”是甚为浪漫的叙事。用任何单一的归因解释自杀,也不免轻率。欲戴“王冠”必承其重,韩国政治人物往往承受着如山压力,却常难以躲过个人悲剧。

学者徐勇观察近年来的亚洲政治,总结出一个“政治返祖”现象。他主要针对的是出现在印度、泰国、日本等国家“家族政治”抬头的状况,本质上这是一种“前现代魔咒”。韩国政治相较而言家族特征不明显,但韩国的民主也有显著的“嫁接”特征。以“学缘”、“亲缘”、“地缘”为代表的私人关系对政治的影响力普遍,大财阀与政客深度共谋,裙带资本主义经久不衰。这让韩国的政治也呈现出“前现代”的特征。

这些背景因素造成的一个直接后果是,韩国难以发展出成熟的政党政治,取而代之的是以政治人物为核心的政党文化。上世纪80年代民主化以来,一个“斗”字几乎是贯穿政坛的主题词。保守派和自由派斗就不用说了,各自内部也斗,党派聚散离合。比如现在文在寅总统、朴元淳市长所在的共同民主党,就是从2014年创立的“新政治民主联合”中分裂出来的。与此同时,“清算文化”大行其道。卢武铉跳崖自杀,被自由派认为是李明博的清算,自由派的文在寅上台后查李明博,又被视作是现总统替“导师”卢武铉复仇而进行的清算。冤冤相报何时了。如果你有兴趣深入学习韩国政党政治,我只有一句嘱托,坐稳扶好。

进入韩国政坛,无论保守派或自由派,几乎无可避免要被党争与派系斗争裹挟。即便是出身相对“清白”、以“市民候选人”身份参选市长的朴元淳,最初之所以能获胜也是权斗的产物。当初自由派大热候选人安哲秀突然退出,自由派纷纷转而支持朴元淳,助其逆袭打败朴槿惠支持的候选人。究其本质,朴元淳杀出重围就是一次“倒朴”行动。当选后的朴元淳加入了自由派政党,一直冲在“倒朴”的前线。

深度浸淫派系斗争,一来很难独善其身,二来大量元气消耗在党同伐异上,更关键的政策议题反而相对淡化。朴槿惠倒台之后的总统大选,明确的政策争论远不及泾渭分明的“亲文”和“反文”引人注目。基于派系你死我活,和解与妥协难以达成,自然不是成熟的、现代的政治应有的形态。前仆后继的政治人物,无时不刻被一种“前现代”魔咒所困扰。

朴元淳究竟是自身行为不端、死于“耻感”,还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真相很重要,但在晦暗的政治格局下,答案或许永远在风中飘。韩国一度被视作民主化的模范,但近些年来政治人物纷纷宿命般地折戟,不得不让人重新审视这个国家的政治现代化转型。它真的成功了吗?

(文/张静雯)

责任编辑:张建利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