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5477

防汛动员 比起1998年多了哪些新问题

10000100002020-07-14 08:57:100

原标题:防汛动员,比起1998年多了哪些新问题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夏日]

入梅以来,湖北地区出现多轮强降雨,长江防汛形势严峻。根据鄂东南地区A县观测站6月8日至7月10日期间的数据,降雨量达到713.8毫米。部分地区闸口水位超过1998年,多处地区出现溃口情况,防汛应急从II调整到I。

笔者所在的乡镇位于A县,南依幕阜山脉,北邻长江,是沿江防汛的重要地段。按照村镇统一部署,要求各村庄所有村民都积极参与防汛,维护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自接到乡镇的安排,村里进行了紧急动员,临时召开村民组长会议,商讨防汛事宜。

开会前,村干部逐一给村民组长打电话,要求他们必须来村委会参加防汛会议。接到村书记的电话后,作为村民组长的父亲,很快骑摩托车到村委会大楼服务大厅参与会议。笔者跟着他参与了本次村民小组会议全过程。

笔者到时,村干部还在打电话联系村民组长,时而闲谈防汛事情。等了十几分钟,各村民组长陆续来到。在这一过程中,村干部与村民组长闲谈汛情情况,村民组长说了一些问题和无奈,甚至讨论其他话题,村干部也无能为力,但暗示防汛之事迫不及待,必须得做。气氛一度很尴尬,但很快又缓解了。最后只有两个村民组长因为在附近工作而没有回来,还有一位家里有事说晚点来,但也派了一名人员过来旁听。

村民组长基本到齐后,村支书就宣布会议开始。他着重强调本次汛情的严重性,“昨日,水位线上涨一米,目前汛情很严峻,市长与县长都到现场指挥”;同时,给出本次会议的主要目的就是“镇级要求每村每日出30人左右,参与防汛。”随后问各村民组长的意见。

有些村民组长性子耿直,直接说防汛人员不够,不好找;有些村民组长偶尔插几句;有些村民组长旁听不语,察言观色。村干部则是及时参与讨论中,时不时回答村民组长的问题,甚至提出一些意见与方案供村民参考,方便村民组长继续讨论,避免会议变成你一言我无语。有时讨论到激烈处,村干部就借机给村民组长发矿泉水,降降火。

从开始的讨论看,村民组长与村干部的意见是分歧的,这是主要方面;村民组长间的意见也有分歧,为次要方面。通过持续轻松的讨论与协商后,不到半个小时,干群形成了统一意见,达成了最大程度的共识。

在这个过程中,主要在三个问题上达成共识,有效化解分歧。

{image=1}

一、谁要参与防汛?

据村民组长回忆,在1998年发生大洪水时,村民普遍留守在家务农。村干部安排谁就是谁,谁去防汛根本不算是问题。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的继续推进,村庄形成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的家计模式。村庄中中青年都进城务工去了,留守在村庄的主要是老人、妇女和小孩,谁去防汛就成了一个问题。

这里面的首要问题,是村里雇人还是村民参与?

村民组长表示:“如果村民不去,村里自己请人,现在什么事都是请人。即使要人去,那应该按照人口或田地平摊,否则叫不到人。”村书记回应:“镇区的居民已经防汛很多天了,都是义务工,没有请过人。”

村民组长希望“村民去防汛,国家要支付”。村干部无奈:“村里没有钱,有钱也不是现在。”

村民组长疑问:“有的户去,有的户不去,怎么办。”村书记答道:“这是防汛,不是其他事。”

最终讨论达成共识:村民主动参与,而不是雇人,同时保证公平。

然而,如果村民不在家,怎么办?

有的村民全家都不在村,有的家里只有一两个老人,无法出义务工,这怎么办?要保证公平,必须解决这个问题。

村民组长提议,没有出义务工的就要出钱,但是认为收钱不容易。村干部说,“只要是周村的,每户都有义务出防汛人员。沿江某村每天60—70人参与防汛,都能有人,难道我们村连三十多人还凑不齐?”经过会议的讨论,如果不能出义务工的就统一出钱,按照100元/天计算或者自己请人替代。

村中留守人群、妇女能不能去?村支书则认为没问题:一是邻村义务工80%是妇女;二是防汛主要以巡逻为主,体力活还好。由于很多妇女不会骑车,因此她们如何达到防汛地点也是个问题,不过这些都交由各小组自己处理。

{image=2}

二、如何安排防汛?

愿意参与防汛,大家基本上达成共识,而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又成了大家争议的话题。作为非典型村庄,村庄以自然湾为基础形成村民小组。按照日常的惯例,公共事业都是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开展。

一是村民小组如何搭配?

按照上级的部署与安排,防汛时长可能一个月左右。村里总计十个村民组,每个村民小组都要参与。

结合村庄实际情况,村干部提议:按照两个村民小组搭配,分为五个大组,总计四轮。由于每个村民小组人口不一样,甚至差异比较大,最终村民组长与村干部达成一致,认为“大村民组与小村民组”搭配的形式比较合情合理。“大村民组就要多出人,小村民组也要出足人。”

二是五个大组如何排序?

由于每一轮是五天,哪个大组先去并没有现成的方案。有的村民组长想着,“万一防汛只有几天怎么办?排在前面大组的吃亏,排在后面的大组就捡便宜”。村干部则讲,现在不是90年代,这样事不能直接安排,也安排不了;如果村干部安排,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村民组长有很大意见。因此,村干部认为不如让大家讨论。

“抓阄”作为常用的手段,成为解决此类问题最公平有效的方法。村干部当场制定了五个阄,五大组各出一人参与。在现场,笔者观察到:一方面五个大组,谁都不愿意先抓,生怕运气不佳;另一方面每个大组里面两个村民组长也是不愿意抓的。

然而,经过短暂的沉默与协商,他们还是抓了,毕竟这是大家认为最好的方式。一旦抓好,谁先谁后就确定,各村民组长无话可说,这不是儿戏。即使抓到第一,也只能怪自己运气不佳。

很快也就确定了参与顺序。至于村民小组内如何安排人数,就交由两个村民小组自己协商。

三、谁提供防汛物资?

面对严峻汛情,群众参与防汛既是为国家政府做贡献,也是为保护自己家园出力。谁来保障参与者的后勤呢?这也是大家关注的比较现实的问题。

一是防汛物资。这是最基本的必备物质。如果连基本的物质都没有,村民参与的积极性肯定会大大下降。面对严峻的汛情,按照上级的统一安排,村里早已备好相关的防汛工具,比如雨衣雨靴、铁锹、手电筒等。对于此,村民组长没有任何意见。

二是生活物资。村民在参与防汛过程中,吃喝怎么解决?村民组长认为群众积极参与防汛,政府应该保证吃喝问题;如果让村民自己拿钱出来准备吃喝,就不怎么好办。因此,一些村民组长提议村里直接订购盒饭,这样方便省事。但是提议很快遭到村干部的反驳:“盒饭数量少,不够村民吃。而且盒饭价格贵,村里出不起。”

一些村民组长随之抗议:“如果去防汛,村里不出钱,村民小组也不会出钱,就让他们饿肚子。第二轮如果没人去了,我们也管不了。”另一些村民组长则体谅村里的难处,说“大家要求并不高,不期待饭菜如何好,但是群众起码要吃饱,有水喝,防汛也是很累的。”

根据村民组长的意见和村集体的实际情况,村支书最后表态:“吃喝问题,村里全部兜底,保证一顿中餐,晚上备好方便面和开水等食物,早班村民自己吃饱。总之,肯定不能让参与者饿到。”最终,干群达成一致意见。

{image=3}

{image=4}

四、反思与总结

通过召开村民组长会议的形式,村民解决了三个问题,达成广泛的共识。从会议本身看,会议并不是很正式,没有一套正规的章程,更没有主持人控场。不过讨论秩序看似混乱,会议仍是有条不紊地进行。在广大的基层,这种方式比较接地气,村民组长能够各抒己见,村干部也能集思广益,最终达成共识。

为何能够形成共识?这主要出于两点:

一是防汛是件大事,关乎所有村民的切身利益。这是首要前提,覆巢之下无完卵。面对共同的威胁,村民愿意参与防汛,几乎没有任何异议。

二是重铸一套权利义务体系,这是核心。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干群的博弈过程,在博弈中形成一种相对均衡的关系,既要考虑到大量青壮年村民进城外出的现实,同时也要明白村集体的资源有限的情况。然而,中国人民从来都是“不患寡而患不均”,通过村民小组会议的形式,实现村民自治,有效解决上述三个问题,以义务工为基础的旧权利义务体系得以重塑,村民的公平感重新建立起来,村民的积极性就被动员起来。

有些人认为广大群众是难以动员的,但现实并不如此。实际上,动员群众并不是空话,而是落到实处,是需要人去做思想工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村庄的共同事情转化为群众自身的个人行为。对于干部而言,只有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才能为群众带来幸福;对于广大群众而言,只有共同参与,才能众人拾柴火焰高,解决共同的事情。

每一次重大灾难疫情,对于基层组织而言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但历史和现实让我相信,干群定能齐心协力,共克时艰。

责任编辑:朱学森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