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7727

德国大规模新冠检测呼声渐高 各方争议依然不断

第一财经2020-07-15 06:20:040

  引题:

  标题: 德国大规模新冠检测呼声渐高 各方争议依然不断

  副题:

  作者: 周方 蔡蔚然

  [ 如今德国拥有每周110多万的检测能力,但实际检测数量平均只有容量的35%,远未达到饱和。 ]

  随着各项经济活动的放开,德国的新冠肺炎疫情又出现了聚集性感染人数持续上升的情况。其中包括德国最大肉联厂1500多名员工感染、哥廷根市暴发大规模社区疫情等。德国总理默克尔也认为,新冠病毒给德国带来的风险仍然严峻。

  即便疫情再次反复,德国社会经济活动也不会被轻易再次按下暂停键。因此,除了注意日常防护、保持社交距离外,大规模进行病毒检测也是遏制大流行的重要工具。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所有国家都要尽可能多地进行检测。持续、及时地检测有助于追踪感染链,进而减缓疫情的发展。

  大规模新冠检测条件日趋成熟

  德国国内对于开展大规模检测的呼声也在不断提高。

  大量病毒检测也曾成功减缓德国的疫情发展。根据罗伯特·科赫研究所的数据,德国每周进行检测的数量从3月中旬起突破30万,比疫情初期显著上升,而后的三个月一直维持在周均30万~40万。通过进行大量检测追踪感染链,再辅以保持社交距离、禁止大型聚集性活动等防疫措施,德国新冠病毒的检出率由最高的每周10%左右下降到1%,疫情明显好转。

  检测数量的增长和检测能力的提高密不可分。疫情初期,擦咽棉签和用于提取基因的试剂盒曾一度短缺,柏林医学实验室在3月初每天只能完成600次检测,单次过程持续五个小时。而随着试剂的到位、操作经验的增加和过程的自动化,检测能力得到极大扩展。该实验室目前每天可以进行3000多次新冠病毒检测。而全德国每天的检测能力为17万,自2月底以来提高了20多倍,大规模新冠检测条件日趋成熟。

  虽然,如今德国拥有每周110多万的检测能力,但实际检测数量平均只有容量的35%,远未达到饱和。其原因主要有二:首先,德国疫情缓解,检测需求没有持续上升。其次,部分有检测需求的人若没有明显症状,也不属于法律规定的其他情况,他们无法获得医生开具的请求检测的证明,也就无法通过医保体系进行结算。

  检测费用逐步降低,各方争议依然不少

  德国的新冠病毒检测究竟需要多少钱呢?疫情初期,PCR核酸检测费用普遍超过100欧元。在检测能力提高后,法定医保支持的检测费用降至59欧元。7月后,这笔费用进一步下降到39欧元。

  但是,只有达到联邦卫生部制定的标准,检测费才能由国家或者法定医疗保险承担。不符合标准的人群如有检测需求,需要自费。私人检测的费用高达150~300欧元。此外,抗体检测费用约为25欧元,目前无法由医保支付。如此严格规定的出发点是为了保护有限的医疗检测资源。

  “由谁来承担新冠检测的费用”一直都是充满争议的话题。联邦政府认为,原则上可以要求医疗保险负担检测费用,目前的法定医疗保险也的确承担了其中大部分的费用。但德国法定医疗保险协会认为通过大规模检测来防止疫情蔓延是国家的任务,公共健康防护并非医疗保险公司的职责。保险公司Barmer和TK还曾要求将税收收入用于新冠检测。

  目前,只有巴伐利亚州由政府为所有新冠检测埋单,被检测者无论是否有症状,费用都将由“新冠特别基金”承担。这笔资金作为今年补充预算的一部分,已增加到200亿欧元。巴州在大规模检测方面迈出了先驱性的一步,若其实施的效果理想,其他州可能会逐步跟进。

  而就现在而言,其他地区对于全员新冠检测尚存质疑。比如,巴符州卫生部主张对某些特定人群进行针对性测试,并加强区域性疫情人员的检测,而非全面检测。德国联邦卫生部长总体支持扩大检测范围,但强调“检测结果只表明一个瞬间状态,不应给人带来错误的安全感”。诚然,德国控制疫情的核心还在于卫生秩序和防护措施,但不可否认,检测也是防控的重要一环。

  上个月,德国制定了国家检测策略,建议一些特殊群体进行全体或抽样检测,如医生、病人、养老院老人和护工、高发地区居民等。在地方层面,一些学生、教职人员等也被要求参加检测。可以预见,不论是更有针对性的测试还是全面铺开的检测,范围的扩大都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而且在测试能力有富余的情况下,两者并不矛盾。

  最新的研究表明,检测的频率具有重要意义,定期对风险人群进行检测将有效控制病毒的扩散。工作的风险越大,检测的频率就应该越高。比如医院的工作人员,检测对他们来说有可能成为家常便饭。大规模、多频次的检测有望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的趋势,而医院、诊所、养老院、学校和托儿所等敏感场所将成为首批场所。

  而检测数量增长带来的规模效应势必进一步降低检测单位成本,目前40欧元左右的价格依然有下降空间。

  对于刚刚接任欧盟轮值主席的德国来说,下半年的挑战颇为艰巨,既要带领欧洲走出经济的泥潭,也要积极抗击疫情,并准备好应对潜在的第二波病毒大流行。

  (周方系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研究员,蔡蔚然系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杨亚龙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