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不必过分看重世界500强“光环”
原标题:不必过分看重世界500强“光环”
每经特约评论员 马光远(经济学家)
近日,美国《财富》杂志发布了2020年世界500强排行榜。中国上榜的企业数量在2019年129家的基础上再创新高,达到133家,入围企业的数量再次超过美国的121家位居全球第一。前五名,中国就占了三位。沃尔玛连续第七年成为全球最大公司,中国石化仍位列第二,国家电网上升至第三位,中国石油位列第四。
继2019年之后,2020年中国企业入围榜单数量再次超过美国位居第一,无疑有着不一般的意义。大国经济,最能代表国家经济实力的就是大企业的竞争力和实力。就这个意义而言,500强作为全球经济最重要的镜子的意义从来没有减弱。多年以来,尽管全球经济版图经历了沧桑巨变,国际上对《财富》500强的重视程度并未有太多的改变。
从重要性上来看,500强大约占据了全球生产的40%、国际贸易的50%、国际技术贸易的60%和国际直接投资的90%,的的确确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是一个国家最大的经济“名片”。中国企业入围数量在500强榜单上超过美国,当然值得高兴。
考虑到1995年,中国第一次参加这个榜单时,只有3家企业入围,而当年美国上榜的企业数是151家,排第二名的日本是149家,中国和美日上榜企业数不可同日而语。今年,中国入围企业数再次超过美国,至少说明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巨大进步。
自1995年《财富》发布世界500强公司排行榜以来,该榜单中,还没有任何一个别的国家的企业数量,像中国企业这样如此迅速地增长。
{image=1}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企业在《财富》500强榜单上入围数量第一,恰逢美国继续打击华为,华为的余承东宣布华为手机芯片没法生产,麒麟芯片将可能绝版的悲情时刻,中国企业再次感受到“缺芯少魂”的切肤之痛。一方面是我们自己造不出高端芯片,别人一卡脖子企业就面临生死存亡,另一方面是进入《财富》500强的数量继续雄霸第一,这种尴尬的现状再次说明,不要过度“崇拜”500强这些排名,这些排名可以代表一个国家经济一部分的竞争力,但不代表全部。
正如很多人一再指出的,500强这个叫法本身就是一种误导,以销售规模作为评判标准的最多算“500大”,而不是“500强”。然而,在过去20多年,有不少中国企业最大的梦想就是进入这个榜单。上榜的中国大陆企业124家平均利润不到36亿美元,约为美国企业(70亿美元)的一半,也低于全球500家大公司平均利润41亿美元。
如果看行业,入围的中国企业所在的行业并不是代表全球产业未来的高科技领域。中国入围的企业仍然一如既往分布在石油、金融、电力、钢铁、汽车、煤炭、有色金属等领域。这些行业要么属于垄断领域,要么属于产能过剩领域,要么属于亏损大户。
如果看利润,银行仍然是中国企业里面最赚钱的。今年进入榜单的中国银行共有10家,其中3家中国的银行进入利润榜10强。这10家银行利润占全部上榜中国大陆企业利润总额的44%。非银行企业114家平均利润只有近22亿美元。作为对比,113家美国非银行企业平均利润高达到63亿美元,接近中国大陆企业的3倍。
同时,入围企业所处行业,真切反映了中国经济所处的真实阶段和周期。用《财富》杂志的话说,就是,“美国的产业结构是后工业化发展阶段的产业结构,而中国的产业结构还处在工业化阶段。”因为,中国有数量众多的金属制品企业、工程建筑企业、汽车企业和房地产企业,上榜美国企业在这些产业或者没有,或者极少。
同时,上榜的美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大公司中有一批与人的健康、医疗、生活等有关的产业。而除了有两家药企之外,与人的生命、健康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产业几乎看不到中国大公司的身影。当然,多个互联网、科技企业入围,也反映了中国经济在全球新兴产业的竞争力。阿里巴巴、京东、腾讯和小米的排名继续提升。其中排名提升幅度最大的是阿里巴巴,上升50位。
过去,中国一些企业的发展模式对“大”比较向往,“做大做强”成了不少企业的口号。然而,一味追求“大”的结果,可能会牺牲对核心技术和创新的追求。因为创新是很慢的,核心技术的研发也是很慢的,而兼并重组等“大起来”就比较容易,也能很快体现政绩。追求大的结果是,除了高端芯片,航空发动机、机器人核心部件、生物医药等领域长期受制于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不足,原创性、颠覆性、引领性科技创新成果缺乏,制造业中的关键设备、关键零部件、关键材料、基础软件严重依赖进口,成为制约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瓶颈。
根据工信部对全国30多家大型企业130多种关键基础材料的调研显示:32%的关键材料领域仍为空白,52%依赖进口;计算机和服务器通用处理器95%的高端专用芯片、70%以上的智能终端处理器及绝大多数存储芯片依赖进口;高端数控机床、高档装备仪器、运载火箭、大飞机、航空发动机、汽车发动机及关键零部件超过95%的制造及检测设备依赖进口。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既要正视“大有大的好处”,更要正视曾经一味追求“大”的弊端。如果我们的企业大而不强,缺乏创新与核心竞争力,只能让我们在国际市场竞争处于被动地位。就这个意义上讲,世界500强的“光环”,没必要过分看重,苦练“内功”才是我们需要看重的。
责任编辑:杨亚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