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4143

补壹刀:“八百壮士”的悲剧 在于没有丢掉幻想

环球网2020-08-14 23:31:121

原标题:“八百壮士”的悲剧,在于没有丢掉幻想

没有丢掉幻想,斗争必然失败。

引起不小争议,经历数次撤档的电影《八佰》今天公映了。

作为第一批看到此次公映版本的观众,刀哥想围绕大家最关心的几个问题,在尽可能不剧透的情况下,围绕整个抗日战争的大背景,谈谈自己的印象。

这是一部什么档次的电影?

这是一部国民党的“宣传片”吗?片中有美化民国吗?

这部电影有哪些不足和遗憾?

01

首先,这是一部严肃之作,不是烂片。

这部电影,取材于1937年10月抗日战争淞沪会战末期,国民党军上海防线全面溃败,为避免腹背受敌,决定退守苏州河以南,并留下第八十八师二六二旅五二四团固守闸北四行仓库四天四夜的故事,史称“八百壮士”。

对国民党在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溃败背景,电影表达得比较直接,“打了三个月败了三个月,国军举全国之力最后全面崩溃,军人畏战,人心涣散”。

{image=1}

更直观的印象是,坐在电影院里的我想到,83年前的今天,我脚下的这片土地已经沦陷,即使不丧命于刺刀之下,我也在以半个亡国奴的身份苟活,再过三个月,我的家乡也要陷入敌手,我有家不能回了,再是两个月,南京城三十万同胞的血肉,就要化为白骨。

彼时,日军大本营叫嚣“三个月内灭亡中国”,而蒋介石的盘算,仍是寄希望于不久在布鲁塞尔召开的“国联”。

他在回答《巴黎晚报》记者的提问时说:

{image=2}

若列国仍又不采取及时措施,遏制日本之侵略,则不但各国对中国原有之贸易为之消减,即各国在东亚之领土,亦必受严重之威胁。故对日制裁,非所以独助中国,亦所以保护国联会员国及相关非会员国本身之利益。本人深信各国远大眼光之政治家,必当有见及此,遵照会章制裁日本,以尽其义务矣。

这就解释了为何要在军队大部已经撤退的情况下仍然要留一个团下来固守的原因,在国际联盟即将开会之际,蒋介石希望全世界知道中国军队仍在坚守上海市区。

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说,“八百壮士”实际上是国民党演给英法的一出戏。

也是为什么电影里要通过画外音广播:

“顾维钧率领的中国代表团到布鲁塞尔了!”

指望西方列强制裁日本甚至武装干涉?多么可笑,布鲁塞尔的幻梦一破,电影中黄晓明饰演的特派员马上带着“总裁手谕”去找八百壮士的团长谢晋元了。

而在1937的12月,作为常任理事国的日本干脆退出了“国联”。

你看,流氓都是一言不合说退群就退群的。

02

近年来,我们有些反映抗日战争的影视剧有中低俗浪漫化的趋势。

要么是骂骂咧咧、身怀绝技、飞天遁地的敌后武工队,和一脸白净,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干部。

{image=3}

要么是梳着大背头的中共地下党,配一个漂亮的国民党女特务,再配一个更妖艳的日本女特务。

{image=4}

这种失去了现实主义精神的所谓抗日剧,就是“高级黑”。

《八佰》有个镜头我印象很深,远看是乌鸦踩在一处废墟上,近看是一颗烧焦的人头。

{image=5}

八年抗战充满血泪,没有什么浪漫。

一个国民党军队的营长在淞沪战场上曾记录:

天刚亮,一架日军飞机飞到我们头上狂轰滥炸。离我不远的一个孕妇,身上背着一个孩子,怀里抱着一个孩子,而且挑着一副担子,一头还装着一个孩子,非常吃力地向前奔逃着。一架飞机向她及周围的一堆人俯冲下来,我连忙喊她赶紧趴下,话音未落,一颗炸弹已在她身边爆炸,她和她的四个孩子都被炸死,她的腹部被炸开,腹腔里的胎儿还在不停地蠕动,血流满地,真是惨不忍睹。

从真实还原的角度,《八佰》的态度基本是严肃的。

杀自己人比杀日本人还狠的中央军。

{image=6}

匪气十足又贪生怕死的东北军。

{image=7}

根本不想打仗,被拉了壮丁的地方保卫团。

{image=8}

担心电影神化国军,各个“兰博”,敌人倒下0.1秒,我方倒下半小时,这种担心不必有。

虽然真实历史中八百壮士击毙200多人,击毁两辆坦克,自身仅伤亡三十余人,但电影给人更直观的感受还是中日军队无论从装备还是人员素质上的巨大差距。

没有手榴弹炸飞机的奇迹。

{image=9}

每个你认为是主演的人可能下一秒就突然死于流弹。

{image=10}

面对战友牺牲的愤怒也不会给活着的人以战斗力加持。

国民党军要付出极大的代价,依靠地形优势才有可能争得一星半点优势。

这部电影没有“神剧情”。

某些镜头反而有可能因为贴近真实而给人带来很大冲击,比如敢死队员高喊着自己的家乡和姓名,身绑手榴弹前仆后继跳楼与敌人同归于尽,爆炸冲击波掀起的灰尘混合着血雾,包括李晨饰演的班长在内,每个准备继续往下跳的战士都会给帮忙帮手榴弹的战友讲:帮我绑紧一点。

{image=11}

03

除了“去浪漫化”,《八佰》还有一点抓得很准,那就是抗日战争不只是一场军事行动。

正如毛泽东在七大报告中指出,这个战争促进中国人民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

{image=12}

至于这种觉悟是由国共谁来启发的,电影在这方面有没有问题,我放到后面回答。

近来的一些抗日题材影视剧,对中国人在八年前、八年中和八年后的区别,要么不提,要么提得很浅。

在抗日战争之前,除了少部分先进分子的初步认识,许多人并有形成国家民族观念,这毋庸讳言。

千年来被压制和阉割的主人翁意识,已经形成的消极惰性,不经过一次次极强烈的刺激,没有可能被撼动,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是要通过战争这样一所学校,从而能在亿万人民心中由不自觉化为自觉。

如邹韬奋所说,“在这极惨酷的苦痛中,使每一个中国人(汉奸当然除外)虽不出国门一步,也都深深地感受到祖国的可宝贵,也都能深深地感觉到争取祖国的独立自由是每一个中国人所不得不负起的重要责任。我们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就不得不爱我们的祖国。”

在这方面,《八佰》是做了相当程度地呈现的。

一面是苏州河这边,四行仓库里,那些被拉了壮丁的逃兵,张译饰演的“老算盘”那句:“仗总有人要打的,你放过我吧,死掉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我要回家娶媳妇。”

{image=13}

一面是苏州河那边,十里洋场里,炮声隆隆中打着麻将的姨太太,“我家有套房子在法租界,法国人肯定要保护的。”

{image=14}

到影片最后,无论是姜武饰演的东北老兵油子,还是对岸侯勇饰演的大学教授,抑或是游走于两边,辛柏青饰演的精致利己主义记者,面对日军的暴行,他们的民族意识都在一定程度上觉醒了。

当然,相比于中国共产党所启发民众反帝反封建的觉悟,这种觉醒是浅层次的。

中国近代的民主主义革命,在相当程度上带有启蒙性质,不像印度、南非这些前殖民地国家的革命领袖,大多出身律师,中国,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领袖,许多出身教员,没有对民众的广泛深入启蒙,很难想象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会那么快地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

在这一点上,《八佰》至少是有所意识的。

04

中国的影视剧需要“硬现实主义”,只有“硬现实主义”才能启发现实。尤其是在当下外部压力再度增强的形势下,更加不需要那些假浪漫的轻浮。

我听说《八佰》的主创尽可能找到所有健在的当事人和后人来核验事实,是有向现实主义靠拢的这份心的,凭这一点,我认为值回票价。

但遗憾的是,它本可向现实继续深入,让影片具备更宏大的意义。

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为何“打了三个月败了三个月”?

一是缺乏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第七十八军军长宋希濂记载一次会议中蒋介石说,“(九国公约会议)对国家命运关系甚大。我要求你们做更大的努力,在上海战场再支持一个时期,至少十天到两个星期,以便在国际上获得有力的同情和支援。”

由于寄希望于外援,前线打打停停指令一天多变,极大的伤害了士气,尤其是国民党高层对前途悲观。

二是武器装备和人员素质的差距,“由于武器简陋,战斗到最后往往只能靠肉搏。但即便是肉搏,国民党军正式步枪的刺刀也比日军三八式步枪的刺刀短了足足十厘米。日军远离本土,尚未发生难以维持作战的供给困难;在本土作战的国民党军,一线部队却会发生吃不上饭的困难”。

{image=15}

比武器差距更致命的是贪腐。投入巨额国防资金的所谓国防阵地,有的是机枪掩体,没有钥匙打不开,只有立即钻开。有的扒开了是棺材,不是水泥工事。“军政大员们在国防工程中的中饱私囊,让整个国家在战争来临时被袒露在敌人的刀锋下”。

以上这些,电影不能说没有涉及,当特派员对谢晋元说出那句,你要为骨肉同胞着想的时候,我恨不能大嘴巴抽上去。

很遗憾,这些部分电影都没能深入下去。

更重要的,“普遍发展的并全国统一的民众运动”,尽管电影也做了许多尝试和表现,比如捐款捐物,过河送旗,但大概是为照顾到租界这一边参与演出的名演员都要有个特写,以及普通群众经常对着仓库来个仰望肯定的表情,让这一边的看起来像是大型煽情MV现场。

{image=16}

实际上,淞沪会战时普通民众的表现,真实的记述就已经足够可歌可泣,还是那句话,现实永远最能打动人心。

以及,贯穿电影后半段的道具,记者记录“八百壮士”浴血奋战的摄像,历史上被国民党以“宣传共产”为由销毁了。

以往,我们的影视剧出于市场化考虑也好,其他方面的考虑也罢,常常是求同存异,随着中外冲突的加剧,中间地带的缩小,恐怕是放弃幻想,以大异求大同的时候了。

我没有在这一版中看到“逃跑将军”孙元良的镜头,听说原版本就没有。而青天白日旗从楼上垂下的画面,也没看到。

以及,转移到租界的谢晋元,后死于叛徒的暗杀,他给父母留下了一份遗书。

双亲大人尊鉴:

上海情势日益险恶,租界地位能否保持长久,现成疑问。敌人劫夺男之企图,据最近消息,势在必得。敌曾向租界当局要求引渡未果,但野心仍未死,且有“不惜任何代价,必将谢团长劫到虹口(敌军根据地),只要谢团长答应合作。任何位置均可给予”云云。似此劫夺,为欲迫男屈节,视此为敌作牛马耳。大丈夫光明而生,亦必光明磊落而死。男对死生之义,求仁得仁,泰山鸿毛之旨熟虑之矣。今日纵死,而男之英灵必流芳千古。故此日险恶之环境,男从未顾及。如敌劫持之日,即男成仁之时。人生必有一死,此时此境而死,实人生之快事也。唯今日对家庭不能无一言,万一不讳,大人切勿悲伤,且应闻此讯以自慰。大人年高,家庭原非富有,可将产业变卖,以养余年。男之子女渐长,必使其入学,平时应严格教养,使成良好习惯。幼民姊弟均富天资,除教育费得请政府补助外,大人以下应宜刻苦自励,不轻受人分毫。男尸如觅获,应归葬抗战阵亡将士公墓。此函俟男殉国后,即可发表。亦即男预立之遗嘱也。

男晋元谨上

二十八年九一八于上海孤军营

(本文参考王树增《抗日战争》,金冲及《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的道路选择)

图片来自网络

来源:补壹刀/补刀客

责任编辑:张迪

0001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