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5486

划重点:2020~2022年临港新片区要干什么?变成什么样?

一财网2020-08-20 12:42:010

原标题:划重点:2020~2022年临港新片区要干什么?变成什么样?

在临港新片区揭牌一周年之际看未来,到2022年,这片区域会变成什么样子?

8月20日发布的《关于以“五个重要”为统领 加快临港新片区建设的行动方案(2020-2022年)》(下称《行动方案》),给出了数据和细节。

从经济实力明显增强角度,临港新片区这3年的地区增加值年均增速要达到25%;累计完成工业产值6000亿元;到2022年,进出口总额突破1150亿元;洋山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300万标箱。2019年洋山港这一数据是1980.8万标箱,占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45.7%。

从产业显著提升角度,要在智能汽车、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领域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累计新增各类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机构1500家以上;引进和培育总部型机构20家以上、各类金融及投资机构200家以上;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突破500件。

从发展环境持续优化角度,要新增重大科创平台、载体20个以上;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资金达到1500亿元以上;企业跨境融资额年均增幅50%以上;集中承接审批服务事项100%可以全程网上办理;全面取消非居民用户供水、供电、供气配套工程费用。

从城市功能加快完善角度,5G网络实现基本全覆盖,重点区域深度覆盖;公交线网密度增加20%,站点覆盖率提升20%,无人驾驶公交应用先行先试;新增建设各类住房总建筑面积900万平方米;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教育、卫生、养老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15分钟可达。

此外,《行动方案》还明确,到2022年,初步形成“五个重要”基本框架,初步建立高标准的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制度体系,初步体现上海“四大功能”核心承载区的综合优势,为2035年全面建成“五个重要”奠定扎实基础。

“五个重要”,是指2019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对临港新片区提出的新要求:努力成为集聚海内外人才开展国际创新协同的重要基地、统筹发展在岸业务和离岸业务的重要枢纽、企业走出去发展壮大的重要跳板、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重要通道、参与国际经济治理的重要试验田。

{image=1}

一、打造国际创新协同高地

主要是加快海内外高层次人才集聚,强化科技创新策源,把临港新片区建成全球创新驱动网络的重要节点。

一是高起点建设国际创新协同区。打造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的空间载体,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构建活力迸发的创新创业生态,全面提升知识产权保护能力。

二是着力增强海内外人才集聚能力。打造国内人才创新创业首选地、海外人才踊跃汇聚目的地和人才综合服务栖息地;加快实施国内高端人才直接经济贡献奖励政策;最大限度释放口岸电子签证政策红利,加快实施境外人才个人所得税税负差额补贴政策;临港新片区全域实施人才购房政策。

二、建设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产业集群高地

主要是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加快构建开放型产业体系,出台配套改革创新举措,构筑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新空间、新动能、新格局。

一是打造世界级前沿产业集群。加大培育力度,深化对外合作,推动产业规模和能级跨越式发展。对符合条件的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民用航空等关键领域、核心环节生产研发企业,落实自设立之日起5年内减按15%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的政策。加快建设东方芯港、生命蓝湾、大飞机园等特色品牌园区,以及中日(上海)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国际经济组织集聚区。

二是加快发展在岸业务和离岸业务。将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建设成为国内最高开放形态的综合保税区;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积极发展离岸贸易、转口贸易和服务贸易,建设离岸集聚中心;打造上海天然气定价中心等高能级要素资源交易平台。加快落实物理围网区域内企业之间服务交易的特殊税收政策以及适应境外投资和离岸业务发展的税收政策,建设上海国际服务贸易示范基地。

三是加大金融业支持力度。打造高端金融资源配置高地,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实现跨境金融集聚发展。加速环滴水湖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扩大本外币合一跨境资金池试点,建立临港新片区金融法治试验区。

四是积极发展高端航运服务业。着力提升空港海港服务能级,增强高端航运服务功能。完善启运港退税相关政策和“中国洋山港”籍船舶登记制度,打造区域性航空总部基地和航空快件国际枢纽中心。

五是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建设国际数据港;打响在线新经济品牌;启动“信息飞鱼”全球数字经济创新岛建设;加快建设车路协同的无人驾驶道路测试场景;打造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工业互联网研发和转化平台。

三、打造高品质生活的现代化新城

全方位打造开放创新、智慧生态、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现代化新城,为建成“五个重要”提供强大的城市功能支撑。

一是加快建设节点型、枢纽型城市交通体系。构建对外快速交通网络,健全多式联运集疏运设施,加快完善多层次骨干路网体系,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构建“15、30、60、100”出行服务圈(即从滴水湖出发至浦东枢纽、龙阳路枢纽、虹桥枢纽和长三角毗邻城市,分别用时15、30、60、100分钟)。

加强综合基础设施保障。推进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1+2+6+X”综合能源服务体系。到2022年,建成综合能源管控平台,打造“一体化智慧城市能源大脑” ;建成引领全球的通信网络发展示范区。

责任编辑:李思阳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