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767

跨界掘金者能否如愿? 养殖行业“吸金不断”

中国经营报2020-05-30 04:23:572

冯永辉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早在2011年,因为瘦肉精事件,双汇为保证食品安全便筹划自己养猪,并制定了一个宏伟规划,但后来并未成行。目前双汇再次计划养猪,是因为疫情使得市场生猪数量减少,目前其屠宰成本很高,布局上游可以平抑其产业链风险。

从目前双汇的屠宰产能(2019年为1300多万头)和其新扩上游产能来看,两者并不匹配。冯永辉预测,未来双汇可能还会继续加大对上游的投资。

本报记者/蒋政/北京报道

入局者风险知多少?

5月17日,双汇发展发布公告称,拟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70亿元,用于养鸡养猪业务。其中,肉鸡产业化产能建设将使用募集资金33.3亿元、生猪养殖产能建设项目将使用募集资金9.9亿元。

事实上,双汇发展斥巨资布局上游,只是行业的冰山一角。除了养殖行业龙头加码布局之外,更多的业外资本正在进入这一领域。

这与双疫情令生猪价格持续维持高位的行情有关,禽肉作为替代品也享受到市场红利。不过,周期性极强的农牧养殖行业,同样考验着入局者们。市场行情的不可控性以及大农业前期的重金投入,对于企业的资金以及运营能力都是一场考验。

房地产企业万科就是其中一员。根据公开透露的信息,万科养猪的规模在25万头左右。万达、恒大也有布局,不过,其养猪定位是扶贫。

“屠夫”养鸡养猪背后

互联网企业不甘人后。2019年,网易丁磊的第三家养猪场落户绍兴,项目完工可实现总产能50万头。在10年前,丁磊就在布局养猪业务;阿里在2018年2月,与四川特驱集团合作“世界首创的AI养猪”项目,将AI、大数据、视频语音技术引入养猪产业;京东则是在去年11月,京东农牧亮相。

根据双汇发展的募资计划,使用募资资金33.3亿元,进行肉鸡产业化产能建设项目,包括西华1亿羽和彰武1亿羽肉鸡产业化产能建设。两个项目达产后,合计形成种鸡存栏240万套,商品鸡年出栏2亿羽,屠宰产能2亿羽。使用9.9亿元募集资金,用于生猪养殖产能建设项目,最终形成年种猪、生猪出栏合计约50万头。

根据猪易数据分析师静书的调研,类似于阿里和京东在这一业务的发展较为缓慢,它们更多是通过设备智能化以及数据来提升养殖效率,目前在个别猪场有投入使用,在行业内的影响力还未形成。网易模式下的生猪养殖,是全产业链布局,最终猪肉销售价格较普通肉要高许多,很难大面积铺开。并且,它的用户群体更多集中在尝鲜的城市白领阶层。

通常来讲,不断走高的生猪价格,会让屠宰环节压力骤增。方正证券研报提到,屠宰行业常年与上游养殖行业博弈,利益矛盾突出。非洲猪瘟疫情发生后,我国生猪养殖行业的技术门槛将明显提高,加速行业整合。而养殖行业的整合必然会加大对于下游屠宰的议价权。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生猪养殖企业正在持续加码产能扩张。据行业媒体不完全统计,仅在今年4月份,已有14家企业斥资245亿元养猪,或新增产能超2163万头。其中包括首农、温氏股份、牧原集团、正邦科技、新希望六和等行业龙头企业。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多次表示,双疫情使得众多养殖散户退出市场,生猪行业规模化养殖正在提高,龙头企业正在抢食这一市场。

在冯永辉看来,众多业外资本进入生猪领域,已经不是第一次。“在2007年和2016年,生猪价格很高的时候,就有煤老板等行业外的人士投资进来。当下生猪单头利润仍在1500元左右,如此高的盈利被外行业盯上,属于正常。”

事实上,在十几年前,双汇已经在上游布局,不过规模并不大。从双汇发展控股母公司万洲国际(0288.HK)的分部营收数据来看,双汇发展2019年养殖业务只有约2000万美元(未抵消内部交易),营业利润更是亏损1300万美元。

不过,风险仍就存在。“提醒外部资金,要注意猪周期以及尊崇生物学规律。”冯永辉说,“根据国家制定的规划,2020年底生猪行业产能要恢复正常水平的80%,2021年要恢复正常水平。这意味着行业盈利水平在今年和明年将下滑两个水平。外部资金如果按照现在的盈利水平制定投资计划,是不符合规律的,也低估了未来的风险。”

又一家大型农业龙头企业选择斥巨资布局畜禽行业。

“养殖行业必须作为一个长期的事情来做,至少需要5~10年的探索。京东、阿里是通过侧面的方式提高养殖效率,需要时间培育。而斥巨资进入这一领域并且期望形成一定规模的业外资本,在前期肯定是亏损的。并且目前本身我国生猪价格处于下行阶段。此外,业外资金涌入养殖行业,对于市场格局能够产生多大影响,还得观察3~5年之后才能判断。”静书表示。

“在一年前行业龙头已经扩大产能,目前属于产能释放期。需提醒企业尤其是外部资金,要注意养殖业发展周期,预计行业盈利水平在今年和明年将下滑两个水平。要综合评判其投资风险。”搜猪网首席分析师冯永辉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龙头企业早在一年前就已经加速产能扩张,目前行业已经进入产能释放期,此时布局养殖行业的业外资本能否赶上这波红利,还有待观察。冯永辉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外部资金现在筹划养猪事宜,从拿地到建厂,再到外购猪仔和出栏,最短周期也要6~10个月。届时行业盈利情况可能处于较低的水平。”

作为以屠宰和肉制品加工为主业的双汇发展,对于猪肉以及禽肉的需求非常旺盛。仅在2019年,该公司屠宰生猪1320万头,鲜冻肉及肉制品外销量309万吨。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同属一个行业,不同链条的企业,想要进行跨界,仍存在较大难度。双汇曾谋求大规模布局上游,最终并未实现。温氏股份也曾计划加码下游业务,但直至今日,其下游营收规模仍未有较大突破。

养殖行业“吸金不断” 跨界掘金者能否如愿?

国内某生猪屠宰加工上市企业证券部代表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生猪养殖和屠宰加工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行业,“如果养殖企业进入屠宰领域,在设备、技术、团队、市场等方面会面临很大的挑战。比如说,将生猪屠宰之后,猪肉如何打开销售市场、如何进行冷链运输等,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中国最大的屠宰企业选择大规模向上游进军。

在冯永辉看来,任何一个环节进入其他领域,门槛还是很高的。养殖环节属于精细化管理,侧重生产。屠宰业务自动化程度很高,屠宰之后的分销更加重要,侧重销售。所以,养殖行业这么多年以来,几乎没有企业能够打通产业链上下游。

对于养殖行业,尤其是生猪养殖行业来说,这只是冰山一角。据行业媒体统计,仅在今年4月,14家企业投入超245亿元养猪,或新增产能超2163万头。业外资本如万科、阿里、京东等亦在此重金投入。养鸡业务同样受到追捧,双汇发展、正邦科技出栏动辄过亿羽的业务布局,也透露出其市场决心。

责任编辑:杨亚龙

双汇发展显然看到了这一变化。双汇发展表示,公司发展养殖业并非为了改变自身业务定位,目的是为了加强前端成本控制的话语权,从而更好地控制原料成本,提高主业稳定性,强化公司肉制品的竞争力。

0002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