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4892

悲痛!立志“不让国人再受欺负”的导弹专家陈定昌走了

新浪科技综合2020-09-08 10:58:460

来源:中国航天报

{image=1}

“做科学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1937年1月30日,陈定昌出生在上海一个普通人家。

1957年,陈定昌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北京留苏预备部,随后,因苏联单方面取消了留苏名额,500余名学员直接进入国内大学,其中300余人进入清华大学,200余人进入北京大学。按照报考志愿,陈定昌进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开始了崭新的大学生活。

大三选择专业时,陈定昌瞄准前沿科学,进入无线电电子学系雷达专业学习,立志“做科学的千里眼和顺风耳”,跟踪世界先进技术,抗衡世界霸权威胁。

大六的毕业设计是对大学学习成果的大检验,陈定昌所选做的课题是“大功率雷达频率稳定技术”,这一课题此前已经进行了两年多。到陈定昌这届,拖延三年的课题设计必须完成。

时间紧、任务重,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任务中,几近痴迷,最终经过10个月的努力,圆满完成了课题设计,并以5分的优秀成绩通过考查。

导弹专家的中国梦:让国人不再受欺负

乱世出身的陈定昌,经历了日寇入侵、家园被毁的颠沛流离,自幼饱尝国破家亡之痛。“长大投身国防,让中国人不再受欺负”的愿望在心里早早扎下了根。

在日后他果然实现了对自己许下的诺言,将一生奉献给了我国的空天防御事业,功勋卓著。

从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毕业后,陈定昌被分配至国防部五院二分院工作。20世纪60年代初,激光技术开始出现。钱学森提出:激光能不能做一个信号源,像无线电一样,也能做各种各样的探测和制导应用?这个“激光之问”经层层下达交到了陈定昌手上。

经过数月资料研究与调研,陈定昌出了两份报告,肯定了激光确实是一个方向。钱学森听完报告后当场决定, “在航天里面,要把激光与无线电放在同等位置来发展。”于是,先期调研任务变成了预研项目。陈定昌被任命为项目组长。

{image=2}

然而,被誉为“中国光学之父”的王大珩提出该项目存在四个基础原理问题。“根据光学定律,对像飞机这一类金属目标,激光的照射很可能没有回波,如何搞无线电雷达?”此外,他提出,激光在近地的抖动问题,天光背景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单脉冲激光会掉到盲区的问题。

这四个科学问题个个击中要害。陈定昌他们没搞过光学工程,没想过这些。

听见这些问题,大家都有些懵,回去做了实验,更是发现确实没有回波。但陈定昌总觉得这里从科学问题来看不太对。经长时间的思考,他突然豁然开朗。

在实际应用中,激光雷达距离目标都非常远,激光发射器发射出去的激光所形成的光束直径也会比较大,照到飞机之类目标上时,就会覆盖整个目标。既然目标外形是一个闭合的整体,那么必然会有某个面垂直于激光束,这样就会沿发射出去的光路反射回来一束光信号。陈定昌用飞机模型做了实验,果然证实其想法是正确的。

“做了两年多解决了第一个问题:金属目标的,它是有回波的。美国人十年以后才得出这个结论。”陈定昌说。之后两年,他带领小组对四个科学原理问题都给出了完满的结论。王大衍得知后,称赞他是光学里手。

{image=3}

后来,陈定昌领导的“激光雷达项目组”正式成立。该项目建成了世界上第一部激光雷达样机,用详实准确的实验数据,突破了“四个科学原理”的限制,发展了中国第一部全反射式激光雷达,比美国林肯实验室领先多年。

{image=4}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