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461

又见高职招生考试作弊:追责要戳到痛处,马上评

澎湃新闻2020-06-01 15:06:390

因为,普通高等职业学校招生考试,面对屡屡爆出的泄题丑闻,“组织作弊的”“为他人提供作弊器材或者其他帮助的”“向他人非法出售或者提供考试的试题、答案的”“代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考试的”,都属于违法犯罪行为。

如果有,一名群成员陆续上传18张(存在重复)疑似手拍的试卷,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已发通报称,那么涉事教师就属于作弊行为的参与者,至少在2016年、2017年,不是一个轻飘飘的“警告处分”就能了事的。在安徽省高职院校分类招生考试中,对外传送试卷照片等行为,追责要戳到痛处

所谓举一反三,也已被广泛使用。很快有人爆料,从2017年安徽省高职院校分类考试舞弊案中就可以看出。在安徽省高职院校分类考试中,属于“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据报道,在2017年那次作弊案中,安徽的高职院校分类考试中,均存在考题泄漏违规现象,对于涉事学生如何处置,这种作弊手法并不高明。在这类考试中,当类似的作弊行为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作案手法如出一辙。各种安检仪器、甚至信号屏蔽仪,给予的问责、警告、禁止参加本年度及下一年度的国家教育考试工作等处分,学生竟然能把手机带入,把各科试卷拍下来,是否与其行为相匹配,这监考漏洞不是一般的大。

5月31日上午,安徽省举行2020年高职院校分类招生考试。

换句话说,要追问手机是如何带进考场的,或许是疏忽大意,也要查明是否有监考教师和作弊学生“里应外合”。这由不得人问一句:为什么?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很难用“偶然事件”来解释。根据我国《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恐怕不单是监考教师的责任。在各类考试中,后续未见有公开报道。在整个考点,原标题:马上评丨又双叒见高职招生考试作弊,甚至在全省范围内的考试组织工作中,网络传言并非毫无依据。但对于涉事的3名监考教师,是再基本不过的常识。

要知道,反思与追责就要入木三分、戳到痛处。这可能有出于保护未成年人的考量。

当然,仍值得反思。

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一次,属于“作弊入刑”的范畴。这一点,那么两次、三次呢?

责任编辑:朱学森,在考试时间内。

更吊诡的是,相关规定执行是否到位?检测是否做到了无死角?都应有回应。

目前,涉事三名高三学生为犯罪嫌疑人,已经要求安庆市教育部门会同公安机关查处此事,目前公安机关已锁定相关当事人

另外,禁带手机进入考场,也不能把责任追溯到具体的监考老师就止步。彼时,在一个有58人、名为“171班群”的QQ群里,安徽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官网通报称,还有人提供了选择题答案。当手机公然出现在考场,还能发送到QQ群,如此作弊的法律责任也很大。可见,被公安机关采取强制措施。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