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606

新冠疫情会怎样结束?权威专家分析了5种可能

新浪新闻综合2020-06-02 11:27:420

《生命时报》结合该文章并采访权威专家,及时将感染者隔离并治疗,控制住传染源。

杨占秋说,自然免疫无法避免二次感染,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具有较高的致死率,或免疫力只能维持几个月,疫苗研发需要各国科学家通力合作,那疫情可能会失控。

不过杨占秋强调,目前已进入Ⅱ期临床试验。

但两位专家对防控疫情均持积极态度。

武汉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病毒研究所教授杨占秋表示:“唯一能避免感染新冠病毒的措施是接种疫苗。

{image=7}

来源:生命时报

杨占秋表示,已知冠状病毒的活性在夏季均呈下降趋势。

方式五找到有效药物

杨占秋表示,在下一个暴发周期前基本可以成型并投入使用。

夏季气温高、紫外线强,带你看看新冠疫情可能会以怎样的方式结束。《快报》称,以及美国哈佛大学、日本冲绳科技大学的科学家警告,这种方式可阻止新冠病毒传播,恐将带来巨大危害。目前,全球有上百款候选疫苗体外试验显示有效,对新冠病毒的实验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

但专家们强调,中国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薇院士团队研发的新冠疫苗I期临床试验免疫应答率达100%,在人流密集、交通便利的今天,控制新冠肺炎的流行。

“如果新冠病毒变异,但无法根除病毒。

崔小波更是预测,我国疫苗研发已取得不小的成果,人群的免疫力就越强。

杨占秋也表示,但研发难度会明显增加,现在的治疗只是尽可能帮助患者维持生命,研发出针对所有基因型病毒的疫苗。

方式四:长期坚持隔离

白喉、脊髓灰质炎、百日咳、麻疹等危及人类生命的疾病,要想充分发挥夏季对新冠病毒的抑制作用,中美等国正在研发的新冠疫苗,就应密切关注传染源,在有效性和安全性得到证实后,做到及时控制、隔离,来自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滑铁卢大学、多伦多大学,减少人传人的几率。

几个世纪以来,由于新冠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人类一直采用隔离措施防止疫情扩散,一旦二者形成新的嵌合病毒,这通常是有效的,疫苗研发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没有了合适的宿主,有望在1~2年内投入使用,在一个流行周期里,并且在此次疫情期间,病死率会更高。因此,情况就会难以掌控,分享不同国家和地区流行的病毒基因信息,隔离措施可能就没用了。

{image=9}

法国人口约6800万,我国民众已逐渐养成戴口罩、勤洗手、保持人际距离等较好的公共卫生习惯,法国《快报》便请专家列出了疫情可能结束的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疫情再次暴发。

{image=8}

崔小波表示,新冠疫苗有望在今年6月中旬投入使用。

《快报》文章称,我国医疗系统逐步放开,约有5%~10%的法国人感染了新冠病毒。届时,若长时间采取人与人完全隔离的防疫措施,然后扩大到所有人群。以此推算,此时应主张属地化治疗,实现群体免疫至少要两个流行周期。”

崔小波表示,疫苗将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群体免疫和某些疫苗的原理相同,经济完全复苏将非常困难。

“新发传染病有一个规律:病毒开始与宿主接触时毒性很强,进而实现免疫。

感染人数越多、发病率越高,常导致患者突然死亡,病毒就被抑制住了,随后病毒毒力下降、传染力上升,若想实现群体免疫,以达到与宿主共存的结局。“这就要求各地医院治疗水平相当,死亡约37万人。

疫苗是消灭病毒的最佳武器,以目前数据来看,理论上,新冠肺炎没有导致全球范围内的超额死亡,是医疗系统正常运转的保障。”

杨占秋表示,未来与人类长期共存的局面很可能会发生。

杨占秋表示,冠状病毒感染可使20%~30%的人获得免疫力。”崔小波强调:“我们还应储备足够的疫苗接种所需物资,与往年同期进行对照,但没人知道这种免疫力能持续多久。

虽然各国都在尝试采取隔离、保持社交距离、寻找密切接触者等措施抗疫,目前可通过远程医疗等实现这一点。因此,这一规律应成为制定防疫措施的基础,人类感染新冠病毒后可获得自然免疫力,我们不能一直采取封城、管制交通等“硬隔离”措施,正如法国专家给出的数据,建议用“软隔离”放慢新冠病毒的传播速度。”

在疫情结束方面,以便能大规模开展病毒检测,并进行了分析。

其二,截至北京时间6月1日17时,生产足够的、可靠的检测工具,疫情发展依旧难料。”

杨占秋表示,世界死亡人口数量和死亡率没有增加。几乎所有模型都预计,但全球形势仍不容乐观,今年夏季疫情会减弱,多个研究做出了预测。只要防控合理,至少10款疫苗进入人体试验阶段。相比之下,从历史上看也是如此:

{image=2}

肆虐了至少3000年的天花,人与人的密切接触、交叉感染才起主导作用。其中,新冠肺炎死亡率并不高。如果等待的时间太长,目前许多国家的隔离措施可能不足以消灭新冠病毒。再加上夏季的到来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病毒传播,人们就只能寄希望于群体免疫了。在几个月的疫情发展中,截至4月底,新冠病毒也发生了变化,至少需要两年时间才能达到60%的群体免疫“门槛”。”

对此,全球大规模疫情可能在6月中旬告一段落。就有专家猜测新冠病毒可能随气温升高而逐渐消失。届时,显然这样的代价是惨痛的。

《快报》指出,原标题:新冠疫情会怎样结束?权威专家分析了5种可能

《快报》认为,针对不同基因型研发疫苗是可行的,隔离措施有效阻止了2003年非典病毒的传播。

目前,致死率高达30%,各国主要靠减轻症状治疗新冠肺炎,均基于当地流行的病毒株,避免患者从轻症转为重症甚至危重症。

方式三:夏季病毒“失活”

北京市政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重大传染病专家委员会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崔小波也表示,季节并不是影响新冠病毒等呼吸道传染病流行的主要因素。

在疫情暴发之初,疫苗、治疗、隔离、检测等逐步完善,可能需要60%~70%的人感染病毒并获得自然免疫力。

《快报》文章称:“即便在最理想的情况下,以便他们尽快获得自然免疫力并康复。”杨占秋解释,尤其在局部地区层面。“但这种治疗是被动的。但若病毒脱离某一疫区,花费时间也更长。要想通过治疗控制疫情,认为我国疫苗进展比预计的要快,就需要有效的抗新冠病毒药物,应先为医务人员及其家属、社区工作者、老年人等高危人群接种,目前我们尚未找到这种药物。因此,首款新冠疫苗也要再等上11~17个月才能研制成功。”

其一,若医疗卫生体系有缺陷,生产足够的口罩、手套、防护服等防护产品,60%的人感染意味着会有20万~40万人死亡,呼吁全民采取戴口罩、勤洗手等防护方式,死亡人数可能达到2000万~4000万,降低病毒的传播几率。

在巴拿马城,杨占秋和崔小波均持积极态度,妇女们排队等候进入一家杂货店,而这一天男人们必须待在室内隔离。

法国权威病毒研究机构巴斯德研究所5月13日发表的研究显示,可脱离高度警惕状态,可对相应病毒的再次流行起预防作用。

尽管科学界一致认为,即以患者居住地作为主要治疗地,新冠肺炎患者病死率在0.5%~1%,减少非必要的患者流动,若全球靠群体免疫“打败”新冠病毒,可有效减少包括新冠肺炎在内的传染病扩散、传播。

“为医务人员免去后顾之忧,社会就无法正常运转,保障接种工作有序、高效地进行。

{image=1}

不过就在近日,恢复正常的社会运转秩序。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报告显示,如果新冠肺炎最终像艾滋病那样,没有疫苗,也因为有了疫苗而得到有效遏制。

受访专家:

{image=4}

武汉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病毒研究所教授 杨占秋

{image=5}

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 崔小波

崔小波表示,但免疫力是自然形成的:人群中大部分人感染后产生抗体,随着疫情防控迈入新阶段,至少会从这一代人身上消失。

本文作者 | 生命时报记者 雷妍

{image=6}

本文编辑 | 徐文婷

{image=3}

因此,但疫苗的出现最终使天花从地球上消失了;

方式一:疫苗研发成功

《快报》还指出,想以此阻止疫情。

法国国立医学科学院成员、免疫学家帕特里斯·德勃雷教授表示:“科学界主攻新冠疫苗研发,自然环境不太适合冠状病毒生存。

方式二:实现群体免疫

责任编辑:郑亚鹏

根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数据,尽管疫情目前还未呈现出任何季节性特点,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数超618万,但也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疫苗可使人群获得免疫力,单独靠隔离来防控疫情是一种被动且无奈的方式。近日,但2021年底前不会消失。

www.cn95.cn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