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1513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有了新目标 对话环境部气候司司长

新京报2020-09-29 12:23:0216

原标题: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有了新目标,对话环境部气候司司长

新京报讯(记者 邓琦)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习近平主席就中国力争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向国际社会作出庄严承诺。

9月27日,生态环境部举办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政策吹风会。会后,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与此前我国提出将在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相比,新目标要求更高、影响更深远,且首次提出碳中和目标,下一步将应对气候变化融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方方面面,推进应对气候变化与污染治理、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等工作协同增效。

{image=1}

新京报: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提出了新的目标,有何意义?

李高: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充分展示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雄心和决心,为推动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抓手,为国际社会全面有效落实《巴黎协定》注入了强大动力。

生态环境部党组也高度重视并要求把中央提出的目标转化成落实的行动,坚定不移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统筹谋划好“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积极开展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将应对气候变化融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方方面面,推进应对气候变化与污染治理、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等工作协同增效,切实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力度和水平。

新京报:长期以来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做了哪些努力?

李高:我国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采取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节能提高能效、推进碳市场建设、增加森林碳汇等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截至2019年年底,中国碳强度较2005年降低约48.1%,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3%,提前完成我国对外承诺的到2020年目标。

新京报:我国落实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目标还需要付出哪些努力?

李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经济体系和能源结构尚未完成根本性的转型,经济增长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低于全球平均水平。要实现上述目标,中国必须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不断强化减排努力并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低温室气体排放发展的新路,通过强化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倒逼发展方式、能源系统和生活方式的绿色低碳转型,探索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同步实现温室气体低排放的发展路径,在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的同时,改善生态环境和满足人民对于提升生活质量的内在需求。

新京报:具体如何加快实现发展方式和能源结构转型调整?

李高:在发展方式方面,积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增加新要素和制度性投入,以绿色低碳的新制造、新增长路径为引领,加快建立以创新驱动和绿色低碳为导向的经济体系,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先进低碳技术的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绿色制造业发展,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增长极,使绿色低碳新动能和新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新引擎。

能源结构方面,持续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在确保能源安全供应、满足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同时,大力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加快能源结构向清洁低碳方向转型,到本世纪中叶实现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根本性转变,建成非化石能源为主体、电力为基础的气候友好型的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奠定低碳能源基础。

新京报记者 邓琦

责任编辑:朱学森 SN240

00016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