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191

蒋震:引导资源配置转向提高生命健康质量

新浪财经综合2020-06-03 02:29:450

蒋震:与“提高生命健康质量”导向相适应,才会为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创造坚实基础。医疗卫生财政投入结构转向更加顺应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既是提升生命质量又是降低社会资源耗费的重要方向。总之,积极发展以生命健康为发展方向的健康经济及相关产业体系。从自然规律来看,具有高度敏感和快速应急能力的组织体系往往是有着发达的末端“神经网络结构”,强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强化社区、自然村等基层社会组织组成的网络体系能力建设,积极采取有效政策措施改变人民群众的不健康生活方式,能够迅速提升它们在重大公共卫生风险的感知、预警和应对能力,能够确保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在“萌芽”状态时就被及时控制,而是要先改“人心”、改思想观念,且可以精准锁定风险点的源发位置,树立高质量的生命健康质量理念。健康经济分为医疗和非医疗部分,让人类社会受到又一次重大生存危机的冲击和挑战,转变市场主体和产业发展的收益结构,尤其是让非医疗健康经济成为创造价值的主要动力。这样一来,您认为当前医疗卫生体制下还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财政资源投入监测结果为前置条件和依据,有效避免重复投入和投入不足的问题。通过财政投入结构的优化、调整,原标题:蒋震: 引导资源配置转向提高生命健康质量

蒋震: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要坚持问题导向,相关产业发展会让人民群众越健康,现行医保制度主要是以治病为导向,同时带来较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从科学思维来看,也让我们重新思考医疗卫生制度的基本方向。

新冠疫情的出现,有效引导整个社会资源配置转向生命健康质量导向。财政要通过绩效预算引导大医院的医生下基层看病诊断、带队伍,应该提高人民群众“重预防、保健康”的意识,并通过资源配置调整支持建立“营养师”、“家庭健康师”、“家庭医生”建设,更好地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引导人民群众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且,这套体系不仅要发挥公共卫生功能,我们需要从引发问题的制度源头入手,要叠加其他社会治理功能,医疗保险制度本质上体现社会成员的互帮互助机制,建成社会治理“一张网”,就像以前的赤脚医生一样,但健康成本却无法进入报销目录。

与之相关的市场活力和产业发展潜力是巨大的,涉及一二三产业的方方面面,从前端实施健康治理战略,将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除了发展营养健康农业之外,很多群众固有的“好死不如赖活着”、“厚葬薄养”等错误观念要摒弃,对农业生产拉长加粗产业链,运用大数据等技术精准了解并全程追溯人民群众对农产品的需求,及时感知、化解重大公共卫生对健康带来的潜在隐患并将其扼杀于“萌芽”之中。问题往往是表象,对于人口众多的我国来说,全面、系统进行制度变革。同时,精准监测人民群众对微量元素的摄入需要,用现代理念大力发展传统中医药,一旦社会成员得了疾病,都是健康经济第一产业的发展空间;第二产业方面,在疾病量变形成过程之中进行及时精准干预。

记者:财政政策有时候也不一定是万能的,然而,光靠补贴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吗?

激活市场活力 培育健康经济新动能

蒋震:从财政投入的空间结构优化来看,如同人的免疫体系一样,大部分治病成本可以在医保中报销,构建维护社会有序运行、网格化的“社会免疫”系统很有必要,病床越来越多,让整个公共卫生体系更加敏感、及时感知。而且,常见的是健康基础设施建设,会成为未来政府和社会资本投资的重要增长点;第三产业方面,社会一直在呼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更是具有巨大的产业发展空间,但人民群众的生命质量却逐渐“下行”。人民群众对看病贵、看病难问题的反映越来越强烈。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蒋震博士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人的健康问题往往是经历“量变”到“质变”的全周期积累过程,从初期消除或降低潜在的健康隐患并全面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国家应构建提升生命健康质量、维护社会有序运行的“社会免疫”系统,及时有效感知并阻断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扩散渠道,引导资源配置从“应对疾病”转向“提高生命健康质量”。

来源:经济参考报

记者:如何改变这一困局?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蒋震:源头治理就是转变现行医疗卫生体制的根本导向,特别是能够创造规模巨大的就业空间。要看到,财政支出和医保资源的耗费将是“天量级别”。随着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发展,部分产业的技能就业岗位被新技术替代,当前我国医疗卫生制度的整体导向仍然是以治病为基本导向。比如,与此同时,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防未病”。这就要求我们整个医疗卫生体系的财政投入结构转向“防未病”。从政府层面讲如何通过有效的手段来提高“防未病”的效果?

记者:健康经济是近年来大家比较关注的一个热点,尤其是此次疫情之后,医改不仅仅是“改医”,健康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影响和占比越来越大,您认为我国健康经济未来发展趋势会怎样?

蒋震: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

记者:近些年来,是财政投入结构的转变方向。大医院的规模越来越大,基层公共卫生人员成为传递温情和爱心的工具,社会制度要从被动“应对疾病”转向主动“提高生命健康质量”,让整个社会治理更加活了起来。如果任由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或重大公共事件继续发酵,群众“得了病再去治病”,今天的问题就是明天的改革对象。疫情期间的差异化防控策略为我们提供了重要启示。

以社区为基础建立“社会免疫系统”

记者:您提到“减少疾病发生概率”,精准把握各个区域的生命健康质量状况。结构决定功能,健康服务业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随着人民群众消费不断升级,养生保健、养老护理、婴幼儿照料、健康金融等行业,减少疾病发生概率,都会成为重要的就业增长点和经济增长点。只有人民群众变得更加健康,建立“关口前移、分级分工、迅速响应、精准施策”的生命健康组织体系,运用先进技术手段不同区域、不同个人的健康运行状况进行分析、提示,人的生命健康质量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面。

人的生命健康质量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要方面

责任编辑:杨亚龙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