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07275

湖北宜昌乡村电商如火如荼 一年卖出68亿元农产品

新浪财经综合2020-10-15 14:46:292

原标题:68亿元农货如何卖出

——从3个样本村解读宜昌乡村电商

来源: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雷巍巍 通讯员 姚红 长娇 覃丹

阅读提要

近年来,宜昌乡村电商发展如火如荼,一批电商特色村镇脱颖而出,成为网销产品聚集地。电商带动能人回乡创业,吸纳贫困户和剩余劳动力就业,拓宽了农民致富路。去年,宜昌乡村电商卖了农产品68亿元。

10月9日,枝江市董市镇新周场村,一辆辆满载着猕猴桃、苹果的大货车缓缓驶出。

旁人不解:都知道枝江主产柑橘,村里哪来这么多的猕猴桃和苹果?

宜昌乡村电商交易活跃,去年一年就卖了农产品68亿元。秘密,就藏在诸如这样的谜团里。

金秋丰收时节,请跟随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的脚步,走进宜昌乡村,揭开该市乡村电商红火背后的秘密。

枝江市新周场村 小村成了全国水果集散地

采访车从枝江新318国道转入新周场乡村公路,前行10多分钟,来到了宜昌咪恬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水果包装车间。这是栋占地21亩的厂房,高大、空旷,紧邻公路。

公司负责人、45岁的余红平本来做传统的水果批发生意。4年前,他看到电商平台销售日渐红火,便果断从线下转到线上,用于储存水果的仓库就地改为包装车间。

起初,余红平只卖枝江的柑橘、甜瓜,后来又把当地的红薯卖到全国各地。随着销量持续攀升,余红平的电商平台吸引全国众多同行关注。经营陕西猕猴桃和甘肃苹果的商家找到他,希望通过他的电商平台销售水果。

“我们村成了全国水果集散地。”余红平说,外地水果先运到该村,根据网络销售要求,重新挑选打包;经他的电商平台销售后,再从新周场村发往武汉、成都、重庆、昆明等地。据介绍,该电商平台平均每天销售3万多单,高峰时七八万单。从3月7日至8月1日,该平台销售额达1.2亿元,位居拼多多生鲜销售全网冠军,预计全年销售收入突破2亿元。

挑选、清洗、分类、包装、装车……车间里,工人一片忙碌。35岁的一组村民邬艳玲与10多个姐妹坐成一排,正手脚麻利地包装水果。“每天工钱280元,当天结清。”她笑着说,“我们都有班上,村里打牌的人都凑不齐。”据介绍,高峰时,300多位村民在该厂务工,人均月收入超过5000元。

阿里研究院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底,包括新周场村在内,枝江共有15个“淘宝村”,占全省数量的近四成。

兴山县板庙村 农家女炼成“带货”达人

连日来,兴山县榛子乡板庙村的魏国琴忙得不可开交。

10月13日,她赶到大连对接兴山农产品专场展销会。期间,她忙里偷闲准备一周后的网络直播带货活动。

38岁的魏国琴曾在外地一家企业上班。2015年,她回到村里发现,地道的高山蔬菜品质好,销路却不畅,村民们都在寻找农产品出山的办法。

“搬到网上试试?”魏国琴把当地柑橘、土豆、甜玉米的图片,发在微信朋友圈里展示,不久就有客户联系咨询。为获得买家信任,她总是先发货,对方收货确认后再付款。慢慢地,魏国琴的朋友圈不断扩大,从最初的300人发展到3000多人,“他们都来自企业和大学,是稳定的目标客户,购买能力强”。一次,魏国琴接到一单3万斤柑橘的团购订单,价值10万元的柑橘短时间销售一空。

在步步摸索中前行,魏国琴慢慢得心应手,电商做得风生水起。如今,魏国琴又坐上淘宝、抖音主播的位置,通过网络视频为当地农特产品直播带货。“我的带货能力不比网红差。”她说,8月初的一次直播,光野生蜂蜜就卖了200公斤,腊肉、香肠、椴木香菇、木耳、橡子豆腐、甜玉米等13个品种农特产品成了抢手货。短短3小时,线上累计观看量近万人次,销售额4万多元。

兴山县农特产品“小而精、多而全”,很难规模化交易。该县因地制宜,一村一品打造特色电商平台,形成“1园区2中心98站点”的发展格局,让山里的农特产品搭上电商快车,实现从“靠山吃山”到“靠山富民”。

目前,该县共有电商站点98个,其中行政村站点86个,农村站点覆盖率96.63%。

长阳县渔泉溪村 冷水米网络销量超过65%

10月10日,长阳县贺家坪镇渔泉溪村冷水米基地,稻子金黄。

田埂边,10多个手机一字排开。直播镜头里,20多位抖音“网红”割谷、脱谷、捉鱼,铆足劲头推广当地冷水米,欢声笑语不断。

“‘网红’助力,我们的冷水米就不愁销路。”基地负责人、宜昌北斗源兴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在炯乐呵呵地说。今年,该公司800多亩高山冷水米又获丰收,预计产量150吨。

49岁的李在炯是渔泉溪村人,曾在外承包工程20多年。2017年,李在炯回到家乡,流转1000多亩土地,打造高山冷水米基地,并尝试“田面种稻、水体养鱼、鱼粪肥田、鱼稻共生、鱼粮共存”的生态循环种植养殖模式。

李在炯没想到,种植第一年,冷水米就喜获丰收。可是,米往哪儿卖呢?一位从事电商的同学启发了李在炯。他把优质冷水米搬上电商平台,销量不断翻番。如今,该公司的大米网络销售量超过65%。

电商销售的秘诀在哪儿?李在炯说,首先要打响大米知名度,他连续两年请来抖音网络红人走进田间地头,现场直播带货;邀请专业人士制作产品宣传片,让买家“身临其境”,效果明显。

电商给力,基地走上正轨。目前,该公司吸纳30多位村民常年在基地、加工厂务工,月收入最高的有7000多元,最少的有3000多元。李在炯还免费为村民提供新品种,教授新技术,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长阳探索“党建+电商公共服务中心+电商协会+电商企业+专业合作社+N”的运营模式,让村村寨寨的“宝贝”走出深山。据介绍,该县已培育电商企业30多家,建成2个大型物流配送中心,物流配送网络体系和县乡村三级服务站点覆盖11个乡镇、95%的行政村。

责任编辑:邓健

0002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