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57874

内外资企业双循环中的机遇在哪里?他们在进博会上找到了答案

经济观察网2020-11-11 14:21:000

原标题:【进博会观察】内外资企业双循环中的机遇在哪里?他们在进博会上找到了答案

{image=1}

经济观察网 记者 阿茹汗 11月10日,第三届进博会在上海闭幕,周徳汉也结束了他以恒天然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身份参与的首次进博会之旅:在这6天的时间里,他与合作伙伴签了几份合作协议、接受了不下十场的媒体采访、他还走进了直播间,在“云”端和客户见面、接待了多个参观团……当然,工作的缝隙,周德汉去其他企业的展位上转了转,“整个食品馆的企业绝大多数和恒天然有关联,有的是客户、有的是竞争对手,有的既是合作伙伴也是竞争对手。”

就像走进一家超市,可能上千种食品上都会有恒天然的影子一样,周德汉透过进博会也看到了这家新西兰公司在中国市场耕耘多年的成果:通过产品与服务,恒天然与中国客户建立了复杂、多元、紧密的链接,且这份链接将来定是只增不减。“我们已经和进博局签订了三年参展备忘录,”周德汉介绍,大中华区是恒天然目前全球范围内最大、最重要、同时也是发展最快的市场,占整个恒天然全球性销量约四分之一左右的市场,恒天然对于中国市场的信心和决心从未动摇。

但是变化也在发生,尤其是2020年这个极为特殊的年份,在中国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中,恒天然要从中如何寻找到发展的机遇呢?在进博会期间,周德汉确定了答案:“首先,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消费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内循环的背景下,消费的比重只会越来越高;其次,全球疫情影响到了出口,所以我们现在需要研究的是如何增加中国国内的消费,通过提供更多的消费选择,让中国消费者倾向于去消费,这也是我们作为进口商要扮演的角色,为中国带来多元化的选择,把全世界的好产品带到中国,并且把我们在中国学到的东西带到全球其它地区。”

正如周德汉所说,于外资企业而言,中国不再是单纯的潜力市场、业绩支撑,外资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思路也不再只是“全球资源服务中国”,而与之相反,中国市场释放的新能量也在反向影响全球,尤其是极具活力和创新的消费领域。

喜茶、奈雪的茶……新茶饮在中国市场走红,这种中国茶与西式奶油、芝士的组合便是中国原创。作为原料供应商,恒天然与这些新茶饮品牌建立了稳定的合作,与此同时,恒天然还把奶盖茶带到了东南亚市场。这就是中国市场影响全球的案例之一。

蒙牛乳业总裁卢敏放已是进博会的常客,今年他带着蒙牛第三次走进进博会。“以前我看展台,总觉得别人的展台比我们的好,今年你去看一看我们的展台,一点都不比任何一家厂商的差。”逛完进博会的卢敏放暗自高兴,他的底气并不只是来自于蒙牛在食品与农产品馆占到了最大展位面积,更是来自于他对蒙牛整体实力提升的信心,“你有能力,你有竞争力,你就应该在这里展示。”

作为全球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所有展品都必须是进口产品,这是进博会最基础的门槛。蒙牛连续三年的出现也是中国消费品企业国际化的缩影:过去几年,伊利、蒙牛、三元、光明……仅在乳业这个细分领域,人们耳熟能详的本土企业纷纷跨出了国际化的一步,它们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优质奶源、先进工厂、领先技术。蒙牛此次参展的品牌中,贝拉米就是去年在国际化并购中斩获的新成员。

从展会上出来,卢敏放一方面怀揣信心,另一方面也对蒙牛的国际化有了新的思考:“当全球的竞争都被缩放在进博会的舞台时,我们对蒙牛国际化的思考会更深入,因为你不再局限于中国的资源要这么做,而一定是要把中国的业务放到全球的资源里面去考虑,你应该怎么样去做布局。”

新的思考下,重构即将发生。卢敏放以全球乳业为例介绍,纵观全球乳业市场,需求和增长不再来源于美国、欧洲或者大洋洲,而是移位于中国和东南亚国家,需求地的转移则一定会推动供应链体系的重构。

“种植、养殖、研发这些都会重构,为什么?像我们现在在欧洲和美国建立了研发中心,但是我们发现很多新的技术是需要商业应用的,一定要回到中国,所以我们最近在欧洲买了一家创新的技术公司,建立了我们的欧洲研发中心,以后我们会把一部分的设备转移到中国来,进行大规模的商业化生产。”

全球供应链的重构也将带来蒙牛整体实力的提升,继而从“中国牛”走向“全球牛”,这是中国消费市场的潜力带给蒙牛的可能。“用一句流行的话讲,国内大循环给了我们这次机会,让我们可以参与到国内国外双循环中,”卢敏放称。

在内循环中寻找国际化的机遇。那么,蒙牛的全球化走到了哪一步?卢敏放自我评价道,所谓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公司,就要牢牢做好三点:供应链、技术和品牌。“前两步我们走得比较靠前,从资源布局、研发布局、技术布局都基本成型了,接下来就是品牌国际化的问题。”

责任编辑:张玫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