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1802

浦东开放30年 见证中国生物医药腾飞

第一财经2020-11-13 04:21:450

  ?浦东开放30年 见证中国生物医药腾飞

  作者: 钱童心

  [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上海就开始布局生物医药行业,全球十强制药企业中有超过一半在浦东设立区域总部或研发中心。近年来,在技术、人才、政策、资本等合力推动下,上海已经迅速形成了具有国际水准的、完整的生物医药上下游产业链,并在不断加大原研创新药物的研发,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

  [ 在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中,有17家在张江设立了研发中心和运营中心。在张江,有超过35家已上市或挂牌企业。 ]

  11月12日,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在上海世博中心举行。从上海浦东走向世界,中国本土化的生物医药创新成果正在造福全球。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上海就开始布局生物医药行业,全球十强制药企业中有超过一半在浦东设立区域总部或研发中心。近年来,在技术、人才、政策、资本等合力推动下,上海已经迅速形成了具有国际水准的、完整的生物医药上下游产业链,并在不断加大原研创新药物的研发,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法国人梅里埃的中国奇缘

  40多年前,法国梅里埃公司第三代掌门人、梅里埃基金会主席阿兰·梅里埃(Alain Mérieux),带着法国研制的疫苗,搭乘瑞士航空第一次踏上中国这片陌生的土地,叩开中国生物医药市场的大门。

  2004年,生物梅里埃将亚太总部正式落户上海浦东康桥。生物梅里埃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联动中法两地团队,为新冠诊断试剂的研发做出积极贡献。

  阿兰·梅里埃在回忆起40多年前第一次来到中国的情景,仍记忆犹新,“当时中国和外面的世界还离得很远,来中国每周只有一个班次的航班,就是瑞士航空。周六抵达,周六出发。那时中国只有自行车,浦东还只是农田。”

  梅里埃对中国的感情就是从那时开始建立起来的。他亲历了中国重新恢复高考制度的早期阶段。“当时我被邀请去上课,听课的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梅里埃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然而你们在很短的时间内重新建起了大学,中国领导人的眼光是着眼于未来二三十年发展的,非常了不起。”

  梅里埃一直提倡全球合作,“我们必须要开放,不管国与国之间在文化、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有多大,但是科学无国界,合作才有未来,不开放就会止步不前。”

  张江药谷的变迁之路

  浦东的改革开放政策引入了大量跨国医药巨头落户上海。目前,全球制药企业10强中有6家在张江设立了区域总部或研发中心,包括罗氏、诺华和辉瑞等;在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中,有17家在张江设立了研发中心和运营中心。在张江,有超过35家已上市或挂牌企业。

  作为1994年首个进驻上海张江的外资项目和首家进入张江生物医药领域的跨国企业,罗氏也见证了上海张江生物医药基地的变迁之路。

  早在2007年,罗氏就在张江成立药品开发中国中心,并成为首家在中国建立完整医药价值产业链的跨国药企。去年,罗氏制药斥资8.63亿元人民币新建的罗氏上海创新中心正式落成,这也是继罗氏在总部瑞士巴塞尔和美国旧金山之外的全球第三大研发战略中心。

  和罗氏制药几乎同时落户浦东的还有德国生物制药企业勃林格殷格翰。2013年,勃林格殷格翰就开始在浦东建设世界水平的生物制药生产基地,公司积极参与药品上市许可人制度的改革试点,并将生物制药合同生产这一创新的业务模式引入中国。

  勃林格殷格翰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齐飞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浦东见证了我们在中国逐步发展的历程,勃林格殷格翰也见证了浦东的开放、包容与创新精神。”

  跨国巨头产生的生态效应推动了过去30年来中国生物医药领域的迅速发展。2018年数据显示,张江生物医药产业经营总收入达到了721亿元,占上海生物医药产业总规模超过30%,占浦东生物医药产业总规模超接近三分之二。张江生物医药基地核心园1.5平方公里内的生物医药企业已累计获得约17亿美元的投资。

  如今,地处长三角,面向太平洋,对标波士顿,上海正在以浦东张江为核心,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医药创新高地。

  继2018年出台《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后,上海目前正在起草新一轮的《生物医药三年行动方案》。

  上海市经信委总工程师刘平表示:“我们正在根据生物医药产业的上海方案谋划编制‘十四五’规划,同时在酝酿新一轮的三年行动计划。当下是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大好时机,上海生物医药产业体系完善,研发能力强,临床资源丰富,产业国际化特征明显,将发挥高端产业的引领功能。”

  2019年上海生物医药产值3833亿元,同比增长11.6%,今年上半年上海生物医药产值1320亿,同比增长7.3%。

  本土创新药企迅速成长

  上海市生物医药行业协会执行会长陈少雄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目前中国的药品市场产业规模大约是1.56万亿元,其中化学药是主体,生物药品的占比仅15%左右,增长空间还很大。”

  研发实力和融资能力是推动创新药发展必不可少的两方面。近年来,推动中国本土创新药发展提速的两个重要因素包括2018年实施的新药审批制度改革以及2019年推出的上海科创板。

  2012年12月落户张江的君实生物在今年7月,登陆上海科创板,在资本助力下,上市后市值接近1500亿元。

  君实生物CEO李宁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随着中国人生活水平的提升,对创新药的需求也更大。此外,他表示,过去做一个药需要花费10年时间,消耗10亿美元,但现在这一时间和投入大大缩减了。“我们在技术、人才、政策、资本等合力推动下迅速成长,形成了具有国际水准的、完整的生物医药上下游产业链。”

  在张江扎根18年的和黄医药首席执行官贺隽(Christian Hogg)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和黄医药超过95%的运营都是在中国内地,张江的政府部门从一开始就给了我们资金和政策方面的多项支持,自贸区的设立让企业能更有效地拓展海内外的业务。”

  中国正在经历由仿制药大国向创新药大国发展的过渡期。罗氏集团CEO施万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中国正在从满足基本医疗转向创新医疗,现在越来越多的药物能够进入中国市场,中国越来越多的病人开始使用,并且能够支付得起创新药,支撑了我们的增长。”

  经历30年的沧桑剧变,如今无论是早期进入浦东的跨国制药巨头,还是近十几年快速成长发展起来的创新药企,都将浦东视为自己的“故乡”,他们也都坚信“在中国、为中国”的发展理念。

  已经耄耋之年的阿兰·梅里埃仍坚持每年来中国,他希望在疫情后可以尽快回到中国。“我就像一直满世界奔跑的‘老鸽子’。每次来中国,我都有种回家的感觉。”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我的孩子们也和中国朋友建立起了友谊。”

责任编辑:杨亚龙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