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2934

油服巨头贝克休斯:望未来三五年非石油天然气业务现高速增长

第一财经2020-11-13 14:14:531

原标题:油服巨头贝克休斯:望未来三五年非石油天然气业务现高速增长

作者:潘寅茹

琳琅满目的钻头、油井开采模型,配以一个醒目的绿色莫比乌斯箭头标志,全球最大的能源技术公司之一贝克休斯(Baker Hughes)首次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下称“进博会”)上亮相了。

贝克休斯公司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曹阳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这是去年9月,贝克休斯从通用电气(GE)独立后,首次以全新的品牌参与进博会,此前一直在GE展区中存在并展示相应的技术。

2019年9月11日,GE表示,将出售BHGE大部分股权,计划将贝克休斯的所有权从50.4%降至38.4%。GE出售BHGE大部分股权的消息随即在石油和天然气行业引起业内的广泛关注。

对于从GE脱离,曹阳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尽管GE的股权占比下降至50%以下,但GE仍是贝克休斯最大的股东。

曹阳称:“从GE独立出来以后,可以看到全新的贝克休斯价值观、商标等。我们推出了关于碳净值为零的承诺、推进了在上中下游的技术。如今的贝克休斯,已不再仅仅是传统的油服巨头,整体业务已从最上游到中游的输送、压缩、旋转机械,一直到最下游的工业化,甚至涉足油气之外的行业。”贝克休斯正致力于成为一家更加工业化的能源技术公司。

能源转型

曹阳表示,如今的贝克休斯是一家致力于碳净值为零,以能源转型为核心的一家能源类的技术企业,“除了油服板块,高端制造业等都是贝克休斯发力的新方向。”

9月中旬,中国公布了自己的“碳中和”目标:要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这意味着从2020年到2060年这40年间,中国的碳排放要从当前每年约160亿吨在2030年达到峰值之后,于2060年达到碳中和。

对此,曹阳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能源转型在贝克休斯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战略决策。其实在2019年,贝克休斯也做出了对于碳减排的承诺,即到2030年力争将碳排放的指标降低到50%,到2050年希望实现碳净值为零,“贝克休斯目前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2年已经下降了1/3了。”因此,曹阳认为,贝克休斯未来的发展方向与中国能源转型的目标一致。

就在11月4日,贝克休斯收购了一家挪威碳捕获技术公司——Compact碳捕获公司(3C)。贝克休斯表示,3C的技术解决了不同排放源的碳捕获问题,并可能对未来企业的脱碳做出重大贡献。

曹阳还表示,鉴于能源转型,贝克休斯当前也非常关注以风能、电能、氢能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他透露道,贝克休斯有个小目标,希望在今后三五年,公司在确保油气行业上中下游稳定增长的同时,非石油天然气领域的业务能出现高速的增长。因此,在发电行业,包括汽车,甚至钢铁厂或者是医疗领域等,都有贝克休斯潜在的客户。

不关注油价气价走势

至于传统的石油天然气业务,曹阳表示,现有的石油天然气的应用和使用不会在短期内消失,今后的30~50年间油气都会以一个形式存在。因此,他认为,在传统油气业务方面,贝克休斯致力于更精细化的开采和利用,在提升开采和使用效率的同时,降低碳排放。

“油价、气价最终会走向何种方向,我们并不关注。”曹阳说道,“贝克休斯当前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技术提高以及技术转型方面。”

他举例称,目前,贝克休斯已经开始转型到少人或者无人操作的钻井作业上,“如何帮助客户减少吨油成本或者每立方气的成本,在当前油价波动时期帮助客户共克时艰,才是我们关注的焦点。”

在今年最新一轮的油价波动中,曹阳表示,由于当前贝克休斯重新定位为跨国能源技术企业,而不是传统的油服公司,因此受到的直接冲击来说要相对传统油服要好一些。而且,曹阳也表示,尽管全球经济受到疫情影响,但今年中国国内油气生产开发的水平基本没有下降,因此公司在中国区的业务保持了和去年同等的水平。

乐见中国油气行业开放大势

近年来,中国在能源领域开放的步伐没有放慢。

曹阳也感受到中国在能源领域的这一大趋势。他尤其关注国家油气管网公司成立的这一重大举措,“这相当于国家把油气行业中游板块独立以后,实际上给了上游和下游一个自由开放的时间表。”

他认为,就贝克休斯而言,不会直接去开发或者投资区块,但是这种趋势是给了国内很多能源公司机会,在这一大趋势下,贝克休斯愿更积极地配合中国的能源企业进行油气区块的开发,“这个开放趋势显然是越来越好了。”

此外,曹阳表示,贝克休斯也得益于中国“增储上产”的国家战略。从2018年该战略提出以来以来,贝克休斯的上游勘探开发以及客户的投资都在剧增,直接带动了公司相关业务呈两位数的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贝克休斯参与的多个合作项目均涉及国际社会的分工与合作。曹阳表示,尽管疫情对整个供应链有所影响,但贝克休斯所处的行业是和能源相关的,在各个国家都被定义为首先要力保的行业,因此当时给中国项目支持和交付的时候没有受到影响,反而是抢在疫情严重之前就加工制造交付,确保国内项目按时按量保证交付。

责任编辑:薛永玮

0001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