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80981

如何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民政部:划出三个救助圈层

每日经济新闻2020-11-24 00:41:265

原标题:如何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民政部答每经问:划出三个救助圈层,建立主动发现机制

每经记者 周程程 每经编辑 陈星

11月23日,国新办就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

民政部副部长唐承沛在发布会上表示,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是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也是最后一道防线。全国共有200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了低保或者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其中老年人、未成年人、重病患者、重度残疾人占67%。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发布会上提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民政部在这方面有何考虑?”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部署的这个任务含金量是很高的,具有深刻含义。”唐承沛回应,分层分类是根据群众的困难程度和致困原因,划分出三个救助圈层。同时还要建立主动发现机制,创新发展急难社会救助制度,提高社会救助的便民、利民水平,方便群众。

以专项救助破“悬崖效应”

对于三个救助圈层,唐承沛回应《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时表示,最核心的内圈是低保对象和特困人员,特困人员简单理解就是过去的五保户,但是有一些区别。这些人要纳入基本生活救助,给予低保,还有医疗、住房、教育、就业专项救助。

向外一圈,即低收入家庭和支出型贫困家庭。“他们的家庭收入核算后不符合低保范围,但确实也比较困难,这部分群众可以称之为低收入家庭或者支出型贫困家庭。根据他们的实际困难程度,相应给予基本生活救助,主要是专项救助。”唐承沛说。

他举例说,有的群众家里收入是高于当地低保水平的,所以不能享受低保。但是他的住房是危房或者家里有重病人、有重度残疾人,刚性支出肯定超过同等收入水平的其他群众,所以他存在的困难是客观的。对这些低收入家庭和支出型贫困家庭,根据他们的贫困情况,缺什么帮什么,给予相应的生活救助或者专项救助。

“过去有一个‘悬崖效应’。”唐承沛说,就是在瞄准困难群众的时候,各个部门只能瞄准低保群众,其他群众的困难很多部门没有力量去核实,所以就导致了一些地方只要享受了低保,教育、医疗、住房、就业也都能享受到;没有享受低保,就什么都没有。这就可能会造成“悬崖效应”,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对此,唐承沛表示,把低收入家庭和支出型贫困家庭识别出来以后,政府各个部门根据他们的困难情况,相应地给予专项救助。

唐承沛表示,最外圈层是社会公民,他们因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等,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时候,要给予急难社会救助。“人吃五谷杂粮,谁能没有三病六灾呢。另外,有些意外事故、突发灾难,还有些创业失败者,很可能基本生活陷入困境,也应给予急难社会救助,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唐承沛说。

救助理念从被动转向主动

在建立主动发现机制方面,唐承沛表示,过去社会救助实行“依申请救助”,遇到困难了,向相关部门提出申请,相关部门经过调查核实以后,符合条件就给予社会救助。但是在实践中发现,有些群众有的受自身能力所限,有的是不了解相关帮扶政策,想不到或者无力去主动求助,这部分是不声不响的困难群众,“依申请救助”这个政策可能会把他们漏掉。

“所以,我们要以主动发现为切入口,推动社会救助理念从被动救助向主动救助转变,困难群众没有来求助,也要及时发现、及时介入、即时救助。”唐承沛说。

具体举措包括明确基层组织及其工作人员,要把走访、发现困难群众列为重要工作内容;推动以县为单位开通“12349”社会救助服务热线;建立健全监测预警机制,利用大数据比对等方式,及时发现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

唐承沛表示,比如通过部门信息库比对,发现有的群众生了大病,出现大额医疗费,他的刚性支出可能比一般群众多,也可能因为这个原因,生活陷入困境。所以要主动监测预警,其中大数据比对是一个重要方式。

“主动发现是救助理念的重大转变或者叫重大提升,将深刻地改变社会救助的方式以及基层救助工作的行为模式。”唐承沛说。

在创新发展急难社会救助制度方面,唐承沛表示,对于群众遇到的紧急性生活困难,实行小金额先行救助,事后补充说明情况。有些灾难性的、灾害性的、临时性的、紧急性的困难,不管是群众主动求助还是经办人员发现了后,都要及时先行救助,事后补充说明情况。

同时,逐步取消户籍地的申请限制,探索在急难发生地实施救助。唐承沛指出,过去在户籍地救助,现在要逐步推进在急难发生地实施救助,比如交通事故,可能不在户籍地发生的事故,这种就要在事故发生地实施救助。针对大额医疗费用等刚性支出较大的困难情形,实施支出性的临时救助。

责任编辑:戚琦琦

0005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