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90949

浙大社会调查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志军:面对面互动为何难以被取代

环球时报2020-11-30 07:28:350

原标题:刘志军:面对面互动为何难以被取代

作者:刘志军(浙江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副主任)

移动互联的快速发展以及新冠疫情的突发,使得网络授课及网络办公成为全球许多机构和个人在2020年普遍采用的方式,其节省时间、打破时空障碍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具有颠覆性的影响。但对其过度使用和过度依赖可能带来的负面后果,我们需要进行深度审视。

目前,欧美一些国家正面临第二波疫情的困扰。受到各州政府的规定限制,美国各地许多学校过去几个月来都关闭校门,改以线上教学方式授课。其他疫情严重的国家也大抵如此。但最新调查显示,线上教学导致美国学生成绩大幅滑落,连以往表现优异的亚裔学生也存在类似情况,这引发教育专家和家长的担忧。

就中国的大中小学而言,尽管现在学生已经重回课堂,但也至少经历了近五个月的全面网课阶段,至今仍有部分学生因各种原因还在通过网络上课。从目前的反馈来看,美国上述调查反映出的问题在中国也同样存在,网络授课往往使得教学效果不佳,学生成绩出现下降。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古人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重在言传身教。以笔者的大学网络授课体验和观察来看:首先,由于缺乏全息交流,老师不可能像现场教学那样及时获得学生通过语言、眼神、体态等做出的信息反馈,从而难以及时调整教学方向及策略,使得知识传递不畅。

其次,老师也因缺乏即时反馈而容易产生无趣、乏味之感,进而影响其教学激情和情感投入,对后续的教学效果产生消极影响。

此外,对于中小学生尤其是小学生来说,还因为不得不长时间使用电脑、Pad、手机等智能终端完成网络学习,导致视力下降、网络依赖、游戏沉迷等意外后果。

根据相关调查,网络办公的利弊相对比较复杂,因所在行业及工作性质而异,但不少公司企业的整体办公效率下滑却是不争的事实。

从本质上来讲,无论网络授课还是网络办公,人和人之间是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进行的互动。虽然我们能听到他人的声音,看到他人的形体动作,但我们的互动对象毕竟只是存在于二维的屏幕之中,在三维形体知觉,全息动作感知、交流及场景触动方面具有天然的局限性,而后者恰恰是人与人之间实现更为有效的表情达意、情感交流、形成合力的重要因素。

在人类长时间的演化历史中,语言和音像是后期才发生的现象,最古老的人际沟通和交流工具是呼叫、肢体动作、体态和气味等自然性手段。时至今日,这些手段在人际之间的沟通交流中依然发挥着关键作用。更为重要的是,人作为社会性动物,具有社会情感,且在学习与工作等社会性活动中离不开社会情感的联结、驱动和激励作用。因此,学生们往往需要带着情感去学习,一旦失去立体性的环境刺激,包括老师及同学在场的鼓励和鞭策等,他们的学习动力、学习效率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随着人工智能及赛博格(Cyborg,即人类与电子机械的融合系统)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无论网络授课还是网络工作都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并可能克服现有的部分不良影响。但基于人作为社会性动物的本质,现场面对面互动和交流仍具有最为根本和基础性的作用。网络为人类突破时空障碍进行互动交流提供了条件,但它只是补充,而非替代。

责任编辑:薛永玮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