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22559

联席CEO辞职:中芯战略方向或有变?空降新高管能否救火引发争议

证券市场红周刊2020-12-17 19:54:270

记者 | 周月明

中芯国际高层“地震”,16日当天市值蒸发百亿!

15日晚间有消息透露,中芯联席CEO梁孟松在中芯国际当日董事会上提出辞职,认为其已不被尊重和信任,公司已经不再需要他。也就在12月15日深夜至12月16日早晨,中芯国际连发6个公告,就相关事项给出说明。

{image=1}16日晚,监管层也火速向中芯国际下发了监管工作函,要求公司就联席CEO辞职事件做出解释。

联席CEO的辞职,引发了中芯国际股价的大幅震动。12月16日,港股短暂停牌,而A股股价跌幅则一度超过了7%,总市值蒸发过百亿,这显然让上市以来股价下跌超过40%的中芯国际雪上加霜。

{image=2}梁蒋之间或早有战略分歧之争

网上传言,梁孟松的此次辞职或与蒋尚义空降出任中芯国际副董事长一事有关,两人之间早有“嫌隙”。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蒋尚义的到来,梁孟松早先在投票时就已经弃过权,这一情况或说明其并不欢迎蒋的到来。

那么,空降的蒋尚义究竟是何许人也?

在中国的芯片行业,蒋尚义也是引领人物之一。现年74岁的他,1968年获得台湾大学的电子工程学学士学位,1974年获得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学博士学位,曾在台积电任研发总裁和共同首席运营官。

其实早在2016年12月-2019年6月,蒋尚义就曾加入过中芯国际,当时任第三类独立非执行董事。据36氪报道称,“蒋尚义此前在中芯国际期间并无实权,也不敢讲话,原因是与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达成了口头的君子协议,即蒋尚义在中芯国际期间不做先进工艺、不可以和台积电起竞争冲突。”或许因为此原因,在三年期满之后,中芯国际并未与蒋尚义续签。

如今,蒋尚义再次回归,又会有哪些新的变化呢?

关于蒋尚义注重的发展方向,《红周刊》记者注意到,早在2018年一次公开演讲里,其就提到,对于大陆半导体产业,由于起步较晚,所以一直追赶得很辛苦。要想有“弯道超车”的机会,不能只把眼光局限在芯片本身上,而是要从系统全面改良,提前布局一些能将芯片供应链整合在一起的产业,比如封装技术。

蒋尚义之所以有此考虑,是因为对于芯片行业来说,要想突破芯片工艺技术本身,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还需要长时间的资金积累。中芯国际自身在招股说明书就有提到,“根据IBS统计,随着技术节点的不断缩小,集成电路制造的设备投入呈大幅上升的趋势。以5纳米技术节点为例,其投资成本高达数百亿美元,是14纳米的两倍以上,28纳米的四倍左右。”

{image=3}从这一点看出,每推进芯片技术的一次看似很小的进步,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而且,即使工艺有所突破,像台积电等芯片龙头,却早已生产出5nm甚至3nm等更加高端的产品,而且若局限在芯片技术本身,或许就要一直处于追赶状态。所以,要想有所赶超,还不如干脆换一个赛道,在封装技术上下下功夫。

所谓的封装技术,就是将内存芯片包裹起来,但这一技术方向改变与此次提交辞呈的梁孟松的想法貌似是并不十分一致的。

梁孟松,现年68岁,中芯国际联席CEO。

梁是一个“技术狂人”,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获电机工程及电脑科学系博士学位。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突破芯片技术发展,早在其于三星任职期间,就很快带领三星将芯片从28nm突破至14nm。而在中芯国际任职时期,据梁孟松自己表示,其已带领中芯国际从28nm技术推进到14nm技术,而且7nm技术开发也已完成,四月就已进入风险量产。

不过,对于梁孟松在中芯国际的表现,却有声音认为,梁所称的14nm技术和7nm技术的进步在中芯的营收上体现的并不明显,其中一个依据就是从今年二季度开始,中芯国际财报不再把14nm芯片收入单独披露,而是合并在一起披露。

除了这一异议外,若从研发角度来看,梁孟松以及中芯国际要想突破芯片工艺技术,似乎也存在一些“卡壳”。因为随着国外对中国芯片行业打压越来越严重,重要设备都受到管控。目前最先进的EUV光刻机全世界却只有荷兰的ASML这一家公司生产,而2019年中芯国际曾向其购买一台EUV光刻机,但却因种种原因未能交付。

芯片制程发展各种受挫,或许导致了中芯国际萌生“改变赛道”的念头,也或许因此选择空降另一个战略方向不同的技术大牛——蒋尚义。

那么,对于蒋的到来,中芯国际接下来的战略侧重会否有新的变化呢?就目前看,似乎还没有什么新消息传出。

不过,《红周刊》记者还是注意到,就在此事爆出的几天前的12月7日,中芯国际与北京亦庄国际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二期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控股了一家叫做中芯京城集成电路制造的公司,注册资本高达50亿美元,经营范围就包括蒋尚义关注的集成电路封装技术。这一新动态似乎意味着中芯国际准备在封装技术上发力了。

蒋尚义过往履历让投资人有所担忧

对于梁孟松来说,其离职原因除了在辞呈中提到的没有沟通感到不被尊重之外,这种战略分歧是否是隐藏在这场“内斗”深层的根本原因是值得推敲的。但不管如何,最终的答案还得看中芯国际接下来的动作。

其实,对于二级市场投资人来说,最关心的还是蒋尚义顺利任职后,能否带领中芯国际有所突破,从而令中芯国际持续下行的股价有所回升。

不过,从蒋尚义此前履历来看,其曾担任“烂尾”的武汉弘芯项目的CEO,这一履历令不少投资人有着很多疑问和担忧。

资料显示,武汉弘芯当时可是号称投资额高达1280亿元,拥有“国内首个能生产7nmASML高端光刻机”的,可就在其成立不到3年就资金告急,甚至连厂房都没建设完成,至于那台大肆宣传的光刻机,干脆也没有启用,而是直接全新原封送去了银行换取抵押贷款。

除此之外,武汉弘芯当时还被业内人士爆出“无证开工、设立空壳公司,一无技术、二无团队、三无商业背景”。对于这样的一个项目,蒋尚义为何参与?目前,连很多业内人士都感到不解。

如此情况下,蒋尚义这一经历是否意味着其判断能力有所局限,是否会影响中芯国际的发展,对此,就需要其和中芯国际做更多澄清。

中芯国际基本面仍很“尴尬”

无论中芯管理层如何变化,中芯国际之后的股价走势归根究底还是要回归到其基本面上。但查看中芯国际的具体经营情况,可发现其目前仍然面临不少难题。

首先,从整个行业情况来看,芯片行业是一个高度集中的行业,截至 2018年,台积电还占据着60%的全球市场份额,而中芯国际只占6%。而且从芯片制程来看,中芯国际虽然2019年已突破14nm技术,但早在2018年,台积电就进入了7nm技术,而且目前5nm芯片也已量产,连3nm芯片也已被台积电提上日程,计划于2021年开始风险试产,2022年下半年大规模投产。

{image=4}这对于中芯国际来说,就意味着一直要处于追赶之中,而这就会产生相应的市场风险,若当其好不容易生产出更先进的芯片,但那时的市场主流芯片已经更新换代时,就容易陷入“尴尬”境地。

{image=5}中芯国际在招股书中也曾提到这一风险,其称“在行业技术快速迭代的背景下,如公司在先进制程领域不能及时根据市场需求实现更先进节点的量产,或在成熟制程领域不能及时根据市场需求开发相应的特色工艺平台,均有可能使得公司错失相应的市场空间,进而对公司的竞争力与持续盈利能力产生影响。”

这同时也会影响中芯国际的大客户稳定情况。虽然中芯国际在公开资料中并未披露大客户都有谁,但是其大客户集中程度相对较高,在2017年至2019年三年中,其前五大客户销售贡献占营收比例的50%、45%和43%。若届时大客户根据市场变化,需要更先进的芯片来应对销售趋势,中芯国际是否就会失去相应的收入来源,这也是一个较大风险点。

除此之外,单从目前中芯国际芯片销售情况来看,其14nm及以下的芯片收入占比还非常低,2019年14nm芯片收入占比仅为0.26%,2020年中报,中芯国际不再把14nm芯片收入占比分开计算,而是合并披露。至2020年第三季度财报,14/28nm的收入仅占中芯国际的14.6%,但并不知道14nm的营收是多少。对于此,中芯国际就曾在招股书中提到这一风险,称“目前公司14nm及28nm制程产品收入占比较低,且由于目前28nm全球纯晶圆代工厂商的产能布局较多,造成28nm制程产品产能过剩。”

{image=6}而在2019年之后,中芯国际就干脆不再披露14nm以下芯片占比比例了,其所称2020年4月开始风险量产的7nm芯片具体情况,目前更是无法得知。若从此情况看,中芯国际的高端芯片仍显薄弱,其能否适应目前市场对高端芯片的需求情况,令人生疑。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一家芯片公司来说,研发能力和技术人才储备当然是重中之重。但在这一点上,中芯国际与其他龙头公司仍存在不小差距。

首先从研发投入来看,中芯国际虽然近年来研发投入比例越来越高,但从资金总量来看,还是与龙头差距明显。

据其招股书披露,2017年至2019年,台积电研发费用分别为184亿元、186亿元和211亿元,但同期中芯国际研发费用分别为36亿元、45亿元和47亿元,虽然已占到营收比例的22%,但台积电仍是其研发费用的近5倍。

{image=7}除资金情况之外,从人才方面来看,据《红周刊》记者查看,2017年至2019年,中芯国际研发人员分别为1941人、2096人和2530人,截至2019年,博士一共有281人,占员工总比例仅为1.77%。而在今年台积电副总裁侯永清的一次访谈中,他就提到目前台积电研发人员约5000-6000人,现在正在盖研发大楼,未来可容纳8000人左右,而且这其中,博士就有2000多人。从这一系列数据就可以看出,中芯国际若想追赶上龙头公司,不仅是资金的问题,人才的吸引也是一大难关。

{image=8}(文中提及个股仅做举例分析,不做投资建议。)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