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25432

为何解决种子问题上中央日程?专家:这是“芯片”

中国新闻网2020-12-19 10:06:280

原标题:为何解决种子问题上中央日程? 专家:这是“芯片”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2月19日电 (记者 谢艺观)12月16日至18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成为明年中国经济八大重点任务之一。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南方洪涝、东北台风、草地贪夜蛾等影响,国家粮食安全话题已被屡屡提及。会议提出,“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

{image=1}

如何藏粮于技?

——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

会议提出,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强种子库建设。要尊重科学、严格监管,有序推进生物育种产业化应用。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

解决种子问题为何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罕见地重点强调?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对中新网记者表示,种子可以说是农业的芯片,严重依赖进口对我国自身的粮食安全是不利的,必须未雨绸缪,这样才能牢牢把饭碗端在中国人自己手里。

“种子技术对农业特别重要,对增产的贡献比较大。”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向中新网记者表示,现在国际上种子垄断性比较强,这意味着价格上是供应方说了算。中国本身是一个农业大国,良种培育是基础性的技术,自己掌握也是应该的。

农业农村部披露数据显示,近十年,我国已审定、登记农作物品种3.9万个;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超过四成。尤其是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作物品种实现完全自给,杂交水稻亩产潜力突破1000公斤并保持国际领先。

“目前中国良种覆盖率其实挺高,特别是粮食方面,主要是我们国家自己培育的,但确实也存在一些种源需要进口,这部分需要进行技术攻关。”党国英说。

据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介绍,虽然我国种业科技进步明显,但距离国际先进仍有差距。包括蔬菜、生猪、奶牛品种选育,满足自身没有问题,但品种水平上有差距。从种业科技创新水平看,我国畜禽遗传资源占全球1/6,但鉴定选育工作这一块,还是明显的跟不上,甚至可以说还处在起步阶段,技术创新应用差距较大。

“中国有很多种源还被‘卡脖子’,要加大种业技术的研发和重大产品的研发,培育高产、优质、抗病虫、耐盐碱、适应性强的重大动植物新品种,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对中新网记者表示,“毕竟粮食安全是我国重大战略需求,也是国家安全稳定的基石。”

“未来必须持续推进农作物、畜禽良种攻关”,农业农村部明确,力争到2025年,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品种,重点作物和畜禽育种创新能力接近或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image=2}

如何藏粮于地?

——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藏粮于技,还要藏粮于地,因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根基。

会议明确,要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规范耕地占补平衡。要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

为何要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万建民说,“耕地资源是有限、不可再生的资源,如果打破耕地红线,中国的粮食安全无从谈起,因此要强调耕地‘非农化’。”

据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介绍,部分地区出现耕地“非粮化”倾向,一些地方把农业结构调整简单理解为压减粮食生产,一些经营主体违规在永久基本农田上种树挖塘,一些工商资本大规模流转耕地改种非粮作物等,这些问题如果任其发展,将影响国家粮食安全。

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

《意见》明确提出,永久基本农田要重点用于发展粮食生产,特别是保障稻谷、小麦、玉米三大谷物的种植面积。一般耕地应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在优先满足粮食和食用农产品生产基础上,适度用于非食用农产品生产。对市场明显过剩的非食用农产品,要加以引导,防止无序发展。(完)

责任编辑:朱学森 SN240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