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27291

林毅夫:以往对中国的认识都是"出口导向",现在要重新面对事实了

新浪财经2020-12-20 20:54:440

{image=1}

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主办的“国家发展论坛”第五届年会于2020年12月20日举行。北大国发院名誉院长、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出席并演讲。

林毅夫表示,“新发展格局”是今年提出的一个重要国家发展定位。过去一般的说法是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而“新发展格局”是要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格局。在此政策定位当中,“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过去不曾有过的。

林毅夫分析称,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有短期的原因,如新冠肺炎疫情造成每个国家经济都受到很大的冲击,收入水平降低了,国际贸易受到抑制了。因此,国内复苏的生产,国际上的消化能力小,必须在国内多消化、多靠国内循环。

但更重要的是,其顺应了中国如此大体量的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他解释称,出口占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最高的年份是2006年,达到GDP的35.4%。自此一路下滑,到2019年,出口占GDP的比重是17.4%,“在2019年的时候,国内循环的比重已经达到GDP的82.6%了”。

林毅夫认为,其中有两个主要的经济原因:一是经济体量的扩大,一是服务业在经济当中所占的比重提高。“大经济体,国内的消化能力就大,那国际市场的比重就会相对比较小”。

“往前看,中国还要继续发展,收入水平还要继续提高。经济体量占世界的比重同样会继续上升,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服务业占比也会一样的提高。所以在这种状况下,国内循环的部分就会从2019年的82.6%增加到85%,增加到90%,出口占我们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就会从17.4%,下降到15%、12%、10%。这种情况下,那么我们当然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林毅夫说。

林毅夫强调,以往对中国的认识都是“出口导向的”。因此,如果国际市场出现了波动,出口减少了,就难免影响人们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而现在需要重新认识一个事实,即中国作为一个大型经济体,经济主要是靠国内市场的。“在这种状况下,不管国际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只要我们能够把国内的经济稳定好,外部的风雨、外部的不确定性,对我们的发展影响基本上不会改变整体发展的格局”,他说。

此外,林毅夫也强调,虽然说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但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发展思路仍然重要。他引述新结构经济学的论述称,一定要充分利用国家的比较优势。具

要充分利用比较优势的含义是什么?林毅夫解释称,经济发展要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就应该更多的利用国际市场能够提供的资源。“除了一些可能会卡我们脖子的高科技产品外,能在国际上买的,只要比国内便宜,那我们还是必须利用国际资源、国际市场”,他说,对那些被“卡脖子”的高科技的领域,则应该用举国体制将其发展起来。

如何够进一步让国内大循环畅通呢?林毅夫认为,第一,要用结构性改革来挖掘发展的潜力,拉长长板,补足短板,提高发展质量。

第二,要深化改革,打通在国内循环的一些赌点。他认为,在国内循环上受到影响更多的是在要素市场。他以金融市场为例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共识。但是国内的金融市场难以服务于农户、微型、小型、中型企业。

此外,劳动力市场的赌点也非常清楚。一个是户籍制度阻碍了劳动力的流动。一个是房价。“房价太高也不利于劳动力的流动”。“我们应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并且在房地产上面回归‘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样的政策导向”,他说。

在土地市场上,最大的赌点是落实让农村集体土地入市,增加土地的供给。

在产权体制上,林毅夫强调,应该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毫不动摇的巩固加强国有经济,但也要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的发展。“在市场当中,不应该出现产权歧视”。

第三,需要扩大开放。林毅夫指出,扩大开放能够使得我国更好的利用国际资源、技术、资本。除了试点自贸区,总结经验在全国推广外,也应该更积极的推动世贸组织改革,参加一些区域性的经济合作协议。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责任编辑:梁斌 SF055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