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27635

新发地扶贫馆倒闭调查:开馆不足一年 80多个国家级贫困县遭毁约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2020-12-21 07:38:196

来源:中国慈善家杂志

作者:温如军

一个看似多方受益的“好项目”,最终闹得不欢而散,各方都自称是“受害者”。

清场后,国家贫困地区特色食品食材精品馆一片冷清。

2020年10月16日,位于北京新发地的一家大型扶贫馆被房东贴上告示,告示内容为:因主办方拖欠租金,这个场馆将被清场。

至此,开馆不足一年、实际经营仅两个月、曾被80多个国家级贫困县寄于厚望的扶贫馆轰然倒闭。

扶贫馆的突然关闭,进驻企业在装修、物流、人力、产品方面损失惨重。

是什么出了问题?

80多个国家级贫困县遭毁约

国家贫困地区特色食品食材精品馆(下称精品馆)馆址位于北京丰台区京良路5号,新发地联玉农产品交易区商厦二楼北侧。

据北京电视台报道,精品馆建成展馆50个,总面积约1.6万平方米,并和全国七十多个贫困县签订了入驻协议,于2019年11月10日正式开业。主办方为中国名优食品推广中心,属于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旗下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中国食品工业杂志社、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食品物流专委会、北京新发地联玉商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玉公司”)等单位也参与了精品馆的创建。

主办方对外宣传称,精品馆采取一对一与国家级贫困县签订合作协议,确保精准服务于国家级贫困县,将贫困县的特色优质食品(食材)推介给广大消费者,从而达到真正的消费扶贫,精准扶贫。

开业之前,精品馆就引起地方领导重视,多地市、县委一把手前来这里考察。《中国慈善家》得到的一封政府公函信息显示,即使在开馆之后,还有贫困县政府致函主办方,请求进驻。

西部一贫困县入驻企业负责人向《中国慈善家》透露,在筹备阶段,主办方向大部分国家级贫困县发函,表示要在北京设立扶贫馆,邀请地方政府前来入驻,免三年房租。对贫困县政府来说,在国家扶贫攻坚的大背景下,一般都不会拒绝这样的机会。

2019年11月10日,开馆仪式上,除了相关部委、行业领导、贫困地区市县领导以外,贫困地区食品食材厂家、食品食材流通行业企业、经销商代表等500多人参加了这个仪式。中国名优食品推广中心执行主任白晓泳和首家签约入馆的贫困县领导—环县县委常委等共同敲响了精品馆的开馆金锣。

最终有80多个国家级贫困县进驻这里,由县长或商务局局长与主办方签定合同,县里委托一家企业代管。

但就在开馆不足一年的2020年10月16日,新发地公司突然发出告示,称因主办方拖欠房租将清场,只留给商户一天的收尾时间,要求把商户把物品全部搬出,“否则后果自负”。

受疫情影响,精品馆实际经营仅两个月,入驻企业的扶贫产品虽然普遍销量低迷,但出于对装修等方面投入的考量,并没有打算搬走。但是,他们最终遭到强拆撵人。

{image=1}

联玉公司发出的清场告示。(图/受访者提供)

原本声势浩大的精品馆草草谢幕,只留下了商户、主办方、新发地公司之间的经济纠纷。多位商户告诉《中国慈善家》,主办方之前的很多承诺均没有兑现。

“当时主办方承诺,对每个县他们会包销一种农产品,但这些都没有兑现。还说搞团购大礼包,让商户自行垫付货款进了大量的农产品,也没有卖出去,导致产品都过期了。”甘肃省某县一位陆姓企业代表说,大家连成本都拿不回来,合同被强行终结。

一位徐姓企业负责人告诉《中国慈善家》,他的企业对场馆进行精装修,花了十多万,加上物流、产品、人力方面的投入,一共损失约40万元。新发地发出清场告示后,装修全被强制拆除了。

有商户向记者反映,房东和主办方也是合作关系,60%的利润分成中也有房东的份额,“但最后几方看到经营不善,见不到利润,大家都不认了。”

12月17日,《中国慈善家》走访现场发现,“特产馆”“绿色农特产品”“乡味”等和农产品有关的店名还保留着,但已经“人去店空”;有些店铺已经搬进新的商户,但经营内容和农产品或扶贫均无关系。

新发地联玉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沈玉东告诉《中国慈善家》,目前扶贫馆的大部分商户都已搬走,只留下一两家商户,“新发地市场已对他们进行接纳并妥善安排了”。

按照原来的设计,农民的农产品有了出路,企业和主办方有了利润分成,房东收了“保底租金”后还有经营提成,一个看似多方受益的“好项目”,最终不仅没有赚到钱,还闹得不欢而散,各方都自称是“受害者”。

各方自称“受害者”

据中国名优食品推广中心执行主任白晓泳介绍,主办方在2019年5月23日才决定要做精品馆,用半年时间就把这个事情做起来了,“特别不容易”。

《中国慈善家》调查得知,精品馆开业后,为了烘托气氛,主办方曾租三辆大巴车,每车日租金1500元,每天都去社区拉人到精品馆购买东西。

白晓泳向《中国慈善家》抱怨说,部分商户不按照规定的支付渠道收钱,导致平台遭受损失,不能从中提成。

“开业当天,我们在现场盯着看着他们(商户),但他们还是把货款直接收到自己微信里,全是私下交易,不走平台,就搞得我们很被动。”白晓泳说,“开业两个多月,平台收入只有4万多块钱,而开馆当天的实际情况是销售量超过百万。”

{image=2}

清场后的精品馆偶尔有新的商家前来考察。

但商户并不认同这种说法。“之前主办方跟银行合作,给商户发了POS机,钱全部进了平台,到现在还有部分货款没有提出来。”

进驻之前,商户向主办方交纳了5至10万元不等的保证金,截至记者发稿的12月20日,部分商户的保证金还没有退还。

玉联公司作为房东,也认为自己是“受害者”。按照沈玉东的说法,主办方付其“保底租金”(每平米为2元),等赚到钱再“补齐房租”。

“实际上我们是赔钱的,新发地每平米的运营费用大概在3.5元至4元,当时名优推广中心把项目拿下来,这种好事能帮忙我们肯定帮忙,我们是出于这个目的才做的。”沈玉东说,即使按“保底租金”算,主办方还欠新发地260多万元的房租。

不过,对于这笔欠款,新发地方面表现得相当豁达,“我们也没有追要,主办方有钱了尽量得还我们,没钱也没关系。”

《中国慈善家》采访其他新发地商户得知,正常情况下,新发地的租金为每平方米5元。多位商户反映,新发地在这件事中不光是房东的角色,也是经营参与者。对此,沈玉东表示,“入驻企业跟我们没有任何关系,大家(入驻企业、地方政府)和我们都有损失,我们的损失更大,我们也想做一些好事,没想到会这样。”沈玉东叹一口气说。

白晓泳称,精品馆倒闭后,主办方便开始寻求新的场所。他们和新华联集团联系,确定精品馆集体搬迁到新华联总部,依旧按照原来的免租金模式,由名优推广中心和新华联共同经营管理,并且统一代管模式,线上线下销售。

主办方还和大兴北京雪花集团总部接触,欲将其原有五万平米的旧厂房改造成“乡村振兴产业孵化园”,由名优食品推广中心向大兴区政府申请立项并且投资改造,“但时间估计还得一年”。

白晓泳自称对经商不太在行,但有一定的组织能力。此前,他从扶贫攻坚中看到“商机”:经过筛选进入到国家名录里的才能叫“扶贫产品”,所有的贫困县的农产品不可能全进目录,就想着把没进名录的农副产品通过呼吁和市场行为推广出去。他说,这也是做这件事的“初衷”。

精品馆倒闭,白晓泳因此也对“扶贫”二字变得敏感起来,他重新将精品馆定义为“乡村振兴特产精品馆”。

但对于新场馆,商户并不买账。“原来,精品馆每个馆小则30多平米,大则50?60平米,现在就给一个一米长的柜台,贫困县并不是某一个产品要销售,而是有很多的农产品要卖。”宁夏某贫困县企业代表表示,有些商户看过新址后,觉得地段荒凉,没有人流,没什么前景。

{image=3}

精品馆位于新发地,“国家贫困地区特色食品食材精品馆”的大名尚未拆除。

备受争议的分成模式

王涛(化名)是甘肃某国家贫困县一家农副产品负责人。他告诉《中国慈善家》,2019年年初,在当地驻京办的介绍下,县政府和名优推广中心签了《服务协议书》,自己作为企业代表进驻精品馆。

王涛给《中国慈善家》提供的服务协议显示,甲方为中国名优食品推广中心,乙方为贫困县人民政府。根据合同内容,甲方给乙方提供展位,展区内甲方统一安排装修,但全部改装费用由乙方承担。每个标准展位年使用费用为20万元,前50家入驻的国家级贫困县(以名优食品推广中心复函为准)免三年租金、初装费。

不难看出,展馆的“所有权”属于贫困县政府,企业代管销售当地产品。按照合同内容,装修等费用应由政府来出钱,但最终都变成企业垫付。

在服务协议中,并没有规定利润分成模式,但多位商家向记者表示,对于农产品的销售利润,名优推广中心和企业按照四六分成,企业占40%,其他的归该中心。这种说法得到白晓泳的证实。而在该中心60%的利润分成中,也有新发地的份额。

“确实原来的模式有些问题。”白晓泳坦言,但他说的“问题”并不是指“分红模式”,而是“没有为贫困县考虑周全”。

白晓泳说,按照原有模式,每个展馆相应的入驻贫困县政府要派一位负责人看管,每年的工资加上差旅费、吃住费用开支大约十多万,这给贫困县增加了负担。

关于经营两个月里的收入问题,主办方和商户说法不一。多位商户告诉《中国慈善家》,开馆后产品卖得并不好,销售出去的多数产品,其购买者还是原来对口帮扶单位的老客户,主办方并没有提供更多的新渠道。

“如果大家都觉得这样的经营模式不好,赚不到钱,可以讨论修改经营模式,包括调整合同、补充新的条款,这是正常的途径。”中部某贫困县企业代表告诉《中国慈善家》,合同被单方面毁约,就是法律问题。对当地的扶贫也是一种挫败,因为当地政府投入了行政资源和经费,却完全没有起到扶贫的作用。

对于精品馆倒闭的原因,白晓泳否认是因为“交不起房租”。而新发地方面明确告诉商户,清场的原因就是因为“主办方拖欠房租”。

另外,商户得到的市场反馈是农产品价格太高。

“价格高低是市场行为,各馆来的都是当地最好的东西,不可能比一般菜摊上的便宜。”一位王姓负责人告诉《中国慈善家》,“经营好不好是市场说了算,现在矛盾的焦点是我们有效的合同被单方面撕毁了。不能把损失全让贫困县商户承担。”

被质疑骗取国家补贴

“我们一分钱的货没有卖出去,装修花了8万元,差旅费、包括拿农民的产品,人员成本损失好几十万。”西部某贫困县一入驻企业代表向《中国慈善家》表示,“每个县几十万的损失,从商业的角度并不是一个大的数字,但对于贫困县来说,以扶贫的名义最后搞成这样,对农民、企业、政府影响都特别不好。”

这位负责人还表示,目前很多产品都过期了,他们无法向农民交待,最终损失却全由企业承担。

许多商户认为,精品馆名义上是“扶贫”,实质为“招商引资”。

今年8月份,上述代表来到北京和白晓泳见面,得到的回复是“放心、我们好得很,你们赶紧给我们供产品,马上就销售了”。

一位驻京办主任后来向这位企业代表承认,当时确实没有了解清楚情况,“总认为是个好事,但没想到事情最后变成这样。”

按照服务协议规定,商户对场馆的使用可以免租三年。一个展馆年使用费20万元,三年为60万元,49个馆就是近3000万。那么,这3000万元从何而来?

“是个明白人都能看得出来他们做这件事情的目的,就是为了国家补贴。”商户们如此议论。

面对“骗补”质疑,白晓泳表示不希望事情继续发酵,“有人怀疑我们骗取国家的补贴,这一次北京市里面的工作组也进行了调查。第一,主办方没有拿国家一分钱的补贴;第二,我们没有收县里面的一分钱房租和费用。”

据了解,有关部门已经对此事开展了相关调查。

“我们已经把相关情况向国务院扶贫办做了汇报。首先,这个事情跟北京市政府没有什么关系。我们也在进一步了解相关问题,已经在妥善处理。”北京市扶贫支援办工作人员告诉《中国慈善家》。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李思阳

0006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