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链产品如何从海关到餐桌?
原标题:冷链产品如何从海关到餐桌?
11月1日起,“北京市冷链食品追溯平台”(下称“北京冷链”)正式运行,根据相关要求,凡是进入北京市存储、加工、销售的进口冷藏冷冻肉类、水产品,均需在“北京冷链”如实上传其来源、流向等追溯数据,做到“来源可追,去向可查”。“北京冷链”实施“首站赋码、进出扫码、一码到底、扫码查询”,对产品流通开展追溯管理。
据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应急管理处处长周小丰介绍,“北京冷链”运行至今近两个月,已注册进口冷藏冷冻肉类、水产品的生产经营企业3700家;累计记录进口冷藏冷冻肉类、水产品品种约1.7万个、产品批次约2.8万个,涉及88个国家和地区、国内29个省份,累计流通进口冷藏冷冻肉类、水产品18.1万吨,日流通量2000余吨。
一件进口冷链产品从海关到市民餐桌,需要经过哪些步骤?记者走进企业,跟踪进口冷链产品的运输、检验全流程。
■ 释疑
外包装原产地是“越南”追溯信息为何变“中国”?
一些市民反映,有些二维码信息“名不副实”,比如在丰台区一家超市销售的“盛达海洋”牌巴沙鱼片,外包装上写着原产地为越南,但二维码信息显示原产国是中国。
对此,海淀区市场监管局食品流通安全监督管理科副科长张凯介绍,这种情况一般是商品原材料为越南进口,但在国内进行加工,而非整个商品是由境外直接进口,属于国内加工生产的预包装食品。“这种产品属于国产商品,但我们也要求纳入‘北京冷链’追溯平台进行管理。”
张凯表示,他们在检查中,也发现了二维码与产品信息不符的情况。“首先我们会要求企业立即将产品下架,然后对产品进行调查。后来发现基本都是人为原因,比如一些超市产品销售比较快,工作人员对二维码更换不及时。”张凯说,如果出现这种流程错误,查清后,企业要对二维码更新确认后,才能再次上架销售。
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应急管理处处长周小丰表示,“北京冷链”作为新冠病毒输入风险的“物防”措施,通过“首站赋码、依序扫码、终端查询、一码到底”,确保进口冷链食品“来源可查、去向可追”,在线上排查、精准管控、现场处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于没有检验检疫证明、没有核酸检测报告、没有消毒证明、没有追溯信息的进口冷冻冷藏肉类、水产品,食品生产经营者应做到不采购、不入库、不经营、不使用。
1 从港口到首站入库
出入库均进行消杀 入库需上传追溯数据
北京二商肉类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是承担北京市储备肉任务的重点企业。其贸易分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疫情防控下进口货物有严格的进出库流程和消毒要求。
进口货物到港口后,由海关率先负责组织核酸抽检取样、消毒,合格后通知放行。进入中国境内,由货主或代理商负责运输至国内冷库。货物入库前,要进行消杀,初步进行货物检查和拍照,同时,存储冷库或代理商要再次组织核酸检测与预防性消毒。
上述负责人介绍,冷链货物到达各主港后,如果要运输至北京地区进行存储或者销售,均需在“北京冷链”进行货物出入库操作,首站冷库或经营企业在追溯平台进行操作的同时完成赋码。首站定义主要为货物入京的第一经营者或者承储单位。
“在京存储的进口冷链产品要全部赋码,货物未粘贴二维码之前,禁止业务销售。”该负责人说。
出库时,还要对货物进行出库消杀,出具核酸检测报告、消毒证明,并随车同行。出库装货车辆则要求携带车辆消毒证明。
据介绍,二商肉类贸易分公司成立了疫情防控小组。按照要求,需确保采购供应商和进口产品,均为海关允许的输华名录中的国家或地区的厂号。进口货物四证齐全后才允许出入库、赋码,这四证为:报关单、检疫证明、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以及货物消毒杀菌证明。
上述四证件齐全时,登录以企业名义注册的账户,在北京冷链追溯平台上创建商品,新增批次,并录入货柜详细信息,如原产国、入境港口、产品名称、重量、上游供应商等。提交相关证件,最终生成二维码。
2 冷库出库发货
出库时贴二维码 更新货物流向信息
12月22日下午,记者跟随海淀区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来到辖区内某外贸公司外设冷库,检查进口冷链产品存储、消毒、工作人员管理,以及产品的赋码、贴码情况。
该公司冷库内,存储的有进口牛肉、猪肉、羊肉等,来自新西兰、美国等地,主要供应北京的一些酒店和餐饮企业。“我们在今年的11月18日,请了第三方专业机构对整个冷库和现有库存产品进行全面消杀,在这之后,每批次进口冷链产品在进入冷库前,都会进行自行消杀。”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进口冷链产品在入库时,就会将产品批次、原产国、各种证明等上传至“北京冷链”平台,并生成二维码;产品出库时,再将二维码贴到包装箱上。“一方面为了成本考虑,另一方面也防止二维码在冷冻、装运过程中损坏。”
上述负责人现场演示了贴码过程,发货前还要在“北京冷链”平台上进行发货单操作,更新货物流向信息。他调出一件阿根廷牛肉肋条,将产品包装上的批次录入发货单,添加送货车辆、司机信息;此时,在收货客户的“北京冷链”平台上,就会生成一张收货单,客户点击确认“收货入库”,这批货就进入了客户的产品信息中。
海淀区市场监管局食品流通安全监督管理科副科长张凯说,监管部门在“北京冷链”平台上可以查验到这批货的流向信息,进入流通环节后,二维码始终是可以追溯货物的基本凭证,货物流通的各个环节,相关下游企业均可继续更新后续路径信息,以实现对产品的全流程追溯。
3 物流中转到门店
流通企业收货前对应纸质报告和二维码
在物美集团位于大兴区旧宫的冷库,记者看到,在总面积两万多平方米的冷库里,进口冷链产品有一个独立的库房,大约500平方米,存储了进口的牛肉、猪肉和巴沙鱼等产品。
一辆冷链厢式货车开到库区门口,司机先下车出示证件登记信息。“疫情期间,负责进口冷链运输的车辆和司机都是固定的。”物美旧宫冷库负责人李冬志说,疫情期间,车辆进入库区要提前预约。
司机完成测温、扫码登记后,将随车的纸质报告交给冷库工作人员,报告包括产品的检验检疫证明、核酸检测报告、消毒证明等。车辆进入库区,在门口进行喷淋消杀,再到指定专用的月台门卸货。车辆倒车到指定位置后,工作人员先对门区再次消杀,然后打开厢门,对照产品信息表,每一种产品搬一件到推车上,由质量安全管理部工作人员将货物带到专门的区域验货。
李冬志介绍,冷库主要是两种形式作业,一种是直流,即供应商收到订单按量送货,冷库从收货、分拣、发货,在24小时内发到门店;另一种是在库,即大宗商品送到冷库里储存,门店产生订单后,再配货发往门店。
冷库对作业人员管理也非常严格。按照北京市的要求,在京冷库作业人员等直接接触进口冷链食品的人员,一周做一次核酸检测,确保作业人员绿码上岗,并将冷库作业人员登记造册,每天监测体温;需要公务外出人员需批准后方可离京。
4 门店售卖
超市设专人管理二维码张贴公示
在销售终端,市民购买进口冷链产品前,可以扫描相应的产品二维码进行查验。记者近日走访北京多家超市,发现销售进口冷链产品的冷柜旁,都出示了“北京冷链”的二维码。
在一家超市,记者拿起一盒从澳大利亚进口的澳洲和牛M4+牛肉卷,打开微信扫码,手机中出现商品编码、批次号等信息,显示产品原产国/地区为澳大利亚,与包装盒上的信息相符。
超市工作人员介绍,产品生产批次号具有“唯一性”。“北京冷链”二维码实施后,现在不少市民购买商品前都会主动掏出手机扫一扫了解相关信息。
物美新街口店店长段辉东介绍,每天店里会根据当天的销售情况,向大库发出订单,一次订一到两天的货,保证门店库存稍微积压,避免断货。一般早上6点前,订的货就会送到门店,货到达门店前,相关产品的二维码等信息就提前发到群里了,负责收货的部门有专人管理进口冷链产品二维码,对其进行张贴公示。
据介绍,在收货时,除了专车专筐运送、消毒,还要对货品进行再次“查验正身”:核对产品二维码是否与包装相符、检验产品的进口检疫证明、核酸检测报告等。在门店库房内,进口冷链产品也是专区存放,货物上架后,还必须对转运工具进行二次消毒。
在门店日常运营中,除了每日多次的全方位消毒外,在冻品和冷藏品货架旁,还配备有一次性手套和消毒凝胶,方便消费者自行取用。
新京报记者 陈琳
责任编辑:朱学森 SN240
茂名新增1例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
5月25日,茂名市在对广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追踪管理筛查中,发现新增1例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姚某,女,47岁,家住在电白区那霍镇马路旧屋村,为广州市荔湾区“又一间茶点轩”服务员。5月21日18时50分,广州市荔湾区发函通报茂名市,姚某曾于5月19日上午为广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郭某所在餐桌送餐,期间未佩戴口罩,判定为确诊病例郭某的密切接触者。0001教育部:春季学期学生对在线教学满意率达85%
8月27日上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2020年秋季学期学校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学工作有关情况。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会上表示,总结春季学期大规模在线教学,可以用“稳、改、赢、爱”四个关键字概括。在“稳”方面,吴岩指出,全国所有普通本科高校全部实施了在线教学,108万教师开出110万门课程,合计1719万门次;参加在线学习的大学生达2259万人,合计35亿人次。0000新加坡开打中国疫苗 供不应求
[文/观察者网赵挪亚]世界卫生组织(WHO)紧急批准中国科兴疫苗后,新加坡于6月18日起开放24间私营医疗机构接种科兴疫苗,接种一剂科兴疫苗的总费用介于10新元至25新元(约合人民币48元至120元),保险机构也为接种民众提供了保险保障。胡锡进:喀什疏附县的这个通报速度够快
新疆自治区卫健委最新通报,10月24日喀什地区疏附县对“应检尽检”人员定期检测中,发现1例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这个通报速度应当说非常快了。疏附县的无症状感染者是今天刚检测出来的,喀什迅速作出反应,政府通报也及时跟上了。疏附县是民族地区,新疆不易,支持新疆。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