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2689

靴子落地 2021年如何构建理财净值计量新体系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2021-01-05 09:03:260

【未来银行】靴子落地,2021年如何构建理财净值计量新体系

原创 毕马威中国

来源:毕马威KPMG

2020年12月30日, 财政部和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新金融工具相关会计准则的通知》(财会〔2020〕22 号),明确资产管理产品执行新金融工具相关会计准则的日期可以推迟至2022年1月1日。目前,资管新规过渡期安排和新金融工具准则实施安排保持一致,2021年将迎来中国理财业务净值化转型的关键年,建议商业银行及理财子公司围绕净值化转型,构建净值计量新体系,满足资管新规和新金融工具准则的双重要求,相关工作需要提前规划,制定平稳的切换策略,设置3-6个月平行运行期,避免“硬”切换。

理财业务进入整改转型深水区

2018年4月27日,人民银行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开启了资管转型新征程。资管新规发布两年多以来,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进入整改转型深水区,主要表现为:一是保本理财的发行数量和存续规模持续压降;二是同业类理财产品存续规模及其占比逐步下降;三是非保本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相对稳定,但非保本理财发行数量有所下降,非保本理财持有的部分资产于过渡期内自行化解的难度大,商业银行将承担较大的回表压力,主要为风险资产及流动性较差的资产;四是净值型产品占比逐步上升,理财子公司也于2019年开始发行新产品;五是监管体系日臻完善,理财产品核算、估值、减值以及信息披露等行业指引已具雏形。

商业银行发行理财产品数量*

*注:商业银行发行理财产品数量不包含理财子公司的理财产品

数据来源:Wind/中国理财网,毕马威整理(下同)

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非保本理财存续情况

——同业类理财产品情况

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非保本理财产品情况

——净值型理财产品情况

净值化转型任重道远

资管新规的核心是要求实施净值化转型

净值化转型通过合理设计风险承担机制实现“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理念,打破刚性兑付。在净值型产品中,风险承担机制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底层资产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及流动性风险,通过净值化管理转移给投资人。二是产品的流动性风险,通过规范资金池及统一负债要求进行控制。三是产品运营过程中的操作风险,通过管理人表内计提风险准备金予以吸收。

净值化转型的基础是准确的净值计量

按照资管新规第十八条规定,金融机构对资产管理产品应当实行净值化管理,净值生成应当符合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及时反映基础金融资产的收益和风险。资管新规明确要求资管产品实行净值化管理,金融资产坚持使用公允价值的原则,符合条件的可以按照摊余成本计量,但主体方向仍然是鼓励使用市值计量。2020年12月30日, 财政部和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新金融工具相关会计准则的通知》(财会〔2020〕22 号),允许资产管理产品执行新金融工具相关会计准则的日期可以推迟至2022年1月1日。新金融工具准则对于理财产品现有净值计量体系将产生颠覆性影响,距离最终生效日不足1年,因此建议商业银行及理财子公司2021年的一项重点工作是围绕净值化转型,构建净值计量体系,满足资管新规和新金融工具准则的双重要求,实现“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理念,真正打破刚性兑付。

按照运作模式来看,开放式理财产品规模最大,2019年末占比为72.36%,封闭式理财产品占比为27.64%。由于资管新规对开放式产品使用摊余成本计量的条件较高,且开放式产品运作很难满足新金融工具准则的业务模式规定,因此需要重点关注开放式产品的净值计量。

按照投资品来看,理财产品投资类型主要以固定收益为主,2019年末占比为78.06%;混合类理财产品占比为21.59%;权益类及其他占比为0.35%。固定收益类中的非标产品和违约债券,混合类,权益类及其他产品的净值计量难度较高,这些产品的底层投资资产需要逐笔进行估值建模,折扣率、波动率、违约率、融资人经营前景判断等参数往往是估值难点,在净值化转型之前,管理人往往使用成本进行计量,但是净值化转型之后,必须建立估值模型,这对于管理人的建模能力、信息系统以及净值管理能力都是巨大挑战。

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非保本理财存续情况

——按不同运作模式划分

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非保本理财存续情况

——按产品投资性质划分

净值管理需要做好六项工作

资管新规叠加新金融工具准则,使净值计量变得更为复杂,需要引入大量定量模型和专业判断,商业银行及理财子公司需要在全面梳理业务的基础上,制定整体合规计划,从产品设计和业务模式、估值和减值模型、风险管理体系、数据和计量信息系统、以及切换策略等方面设计可落地的实施方案 。在具体实践中,净值计量需要做好六项工作:

一是产品设计和业务模式选择影响计量模式和净值结果,净值计量可能倒逼业务战略调整、产品改造,并影响投资行为。

二是估值技术选择不是简单采取“拿来主义”,而是一个复杂的建模过程,需要梳理产品结构、确定备选估值技术、评估并选定估值技术。在此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4个常见问题,即:非标资产估值、违约债估值、第三方估值管理以及什么情况下使用成本进行估值等技术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是穿透至底层资产,了解底层资产的风险情况和退出安排。

三是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工具需要计提预期损失。尽管资管新规允许特定情况下实施摊余成本计量,但是不能够简单理解实施摊余成本计量就能够确保净值稳定,实际上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工具需要计提预期损失,预期信用损失对净值计量以及净值管理仍然会带来挑战,比如:参数选择、前瞻性调整等。

四是建立净值计量信息系统,实现自动化净值计量以及风险监控。

五是建立配套管理体系,包括搭建估值委员会、模型管理、压力测试等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六是制定平稳的切换策略,设置3-6个月平行运行期,避免“硬”切换。通过平行运行期,确保产品设计、投资管理、风险管理、运营管理等各个环节适应新金融工具准则下的净值变动,提前制定净值管理应对方案。

我们可以提供的支持

案例:毕马威帮助商业银行及理财子公司设计净值计量及净值化转型方案

资管新规以来,商业银行及理财子公司一直在推动净值化转型,将提升净值计量及净值管理能力作为核心竞争力,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困难重重,技术方面主要存在三个薄弱环节,即缺少模型支撑、缺少数据基础以及缺少系统支持,管理方面也缺少管理共识,主要存在三组分歧,即前台业务判断和后台会计计量存在分歧;管理人和托管人的计量规则和专业判断存在分歧;行业实践操作和会计准则原文可能存在分歧等。

部分商业银行或理财子公司委托毕马威协助其开展净值计量及净值化转型工作,在全面梳理业务的基础上,制定净值计量整体方案,从产品设计和业务模式,估值和减值模型,风险管理体系,数据和计量信息系统,以及切换策略等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实施方案。

{image=7}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陈鑫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