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61886

迎接2021: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进入关键十年

《财经》杂志2021-01-08 21:46:151

人类进入了21世纪第三个十年,也是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关键十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ESG投资热度不降反升,上市公司和金融机构逐渐成为担当可持续发展的主力。

{image=1}

2021年伊始,新冠疫情仍横肆全球,叠加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加剧了全球经济的停滞和衰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的报告指出,2020年全球经济预计萎缩4.4%。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变局。

世界“百年变局”之下,也亟待进行“百年布局”。在配置要素资源时,价值判定需要从“单维经济”转向“多维价值”,即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价值。如果在上个一百年,发展是硬道理;在下个一百年,可持续发展才是强逻辑。

正是在这个历史节点,中国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并强调 “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在2020年9月举办的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承诺,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可以看到,碳中和、可持续发展将会成为当前和今后重要的经济发展议题。

1月8日,由《财经》杂志主办、以“百年变局中的义利共创”为主题的2021《财经》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

会议聚集了业界、学界、政界专家,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驻华代表白雅婷(Beate Trankmann)、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投资和企业司司长詹晓宁、PRI理事会主席Martin Skancke、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陈文辉、社会价值投资联盟主席马蔚华、华夏基金总经理李一梅、野村控股中国委员会主席饭山俊康、富时罗素全球可持续投资负责人Helena Fung、华兴资本控股集团总裁丛林、《财经》杂志社副社长刘霄等行业领先的专家学者、商界领袖、企业家代表等参会,共同探讨百年变局背景下中国可持续发展金融的未来。

可持续发展金融可以归纳成一句话:站在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角度,约束微观企业的现实行为。无论多么宏观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最终仍要落实到企业微观主体层面,比如一家上市公司的创新发展、一家资产管理机构的投资决策等。企业,才是可持续发展量化并落地的关键。

可持续发展、ESG投资越来越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并在2020年得到市场的验证。

新冠疫情冲击下,ESG投资热度不降反升。数据显示,新冠疫情期间ESG投资组合表现比其他投资组合更富有弹性,更具抗压能力。2020年上半年,美国交易的可持续投资ETFs成交额占ETFs总成交额中的比例超过50%。

从国内来看,资管机构也纷纷入局,ESG主题基金取得了蓬勃发展。据社投盟统计,截至2020年11月30日,国内可持续投资基金总规模达1172.36亿元,较2019年12月31日增长58.40%。

但与此同时,部分企业对ESG的重视和认知还主要停留在政策层面,ESG信息披露仍然难以在中国企业中推广开来。数据显示,2009年-2020年6月,全A股的ESG报告从371份增长到1021份,增长了175%。但截至2020年6月15日,发布ESG报告的上市公司也仅约占全部A股上市公司数量的27%。

展望2021年,虽面临巨大挑战,但绿色经济加速、ESG投资广受关注、影响力投资规模增长等趋势,反映出可持续发展的方兴未艾。

可持续发展理念,将带来一场认知革新:无论是国家、企业还是公民,价值锚点应从“经济”单维视角转向“经济-社会-环境”综合贡献;一场理念革新:“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一次机制革新:资本等要素资源应大规模向可持续发展领域配置,上市公司和金融机构也应担当可持续发展的主力。

以下为嘉宾主要观点集锦: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驻华代表白雅婷(Beate Trankmann)

{image=2}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简称“开发署”)如何支持各国实现可持续融资?在全球范围内,作为联合国发展筹资议程的五个利益相关机构之一,开发署与各国合作,制定了一个与可持续发展目标一致的共同筹资框架,并将其转化为针对不同行为者的具体行动。开发署支持各国为可持续发展目标调动私人资本,并通过制定金融部门战略、监管和激励资本流动来应对气候变化。

PRI理事会主席Martin Skancke

{image=3}

中国刚刚宣布了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即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无疑是意义深远的一项声明。由于中国现在的碳排放量几乎占全球总排放量的30%,也就意味着,中国可以成为全球向净零排放转型的领导者。这同时也是一个挑战,因为这意味着中国需要使其产业战略适应这一目标。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陈文辉

{image=4}

可持续发展是未来世界发展的主旋律,在中国开展ESG投资,支持像新能源汽车这样的绿色产业发展,既能获得丰厚的投资回报,又能借助资本力量,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这对于稳定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增强在国际大循环中带动能力至关重要。新能源汽车已呈现出明显的中美领跑态势,美国依靠一家特斯拉,引领行业发展,而中国培育出三家造车新势力,吸引资本不断进入,并推动比亚迪、长城汽车等传统车企电动化转型,带动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部件快速发展,形成较为完整且自主可控的产业链。

社会价值投资联盟主席、招商银行原行长马蔚华

{image=5}

通过这几年的研究,我们发现,上市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增强,特别重视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贡献。下面我讲三个新的突出表现:三个我们资本市场价值创造的新表现:一是沪深300非财务性信息披露状况是逐年改进,2018-2020年有专项报告披露非财务性信息披露状况的占比从81%提高到85%。二是沪深300公司和义利99公司的发展质量持续提高。三是新商业文明正在形成,作为全球首个与可持续发展挂钩的ETF,2019年底推出的可持续发展100ETF,市场认购踊跃。

华夏基金总经理李一梅

{image=6}

ESG投资是投资领域的“新尺子”,它能够从传统框架中跳脱出来,从“非财务”的角度挖掘好公司。ESG投资是“探测仪”,能够帮助投资者找出谁是“烂苹果”,选出A股中真正的“三好生”。同时,ESG更是“避雷针”,投资者通过拥抱ESG,能够较好地远离黑天鹅。碳达峰、碳中和等远景目标的提出,说明ESG投资在中国发展有了更有力的顶层设计支持。外资加配中国、A股的机构化和养老金入市等结构性因素使得ESG投资策略的有效性愈发增强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UNCTAD)投资和企业司司长詹晓宁

{image=7}

展望未来,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支持将会进一步提升。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投融资峰会上,各国领导人承诺调动资金,提高国家行动力,增强机构能力,实现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这些努力将进一步推动可持续发展投资的爆发性增长。此外,ESG领域在未来5-10年将实现商业模式,披露标准和合规达标方面三大转变。这将对全球产业链及国际贸易和投资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中国而言,可持续发展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对实现开放共享具有重要意义。中国要实现绿色发展,向低碳经济转型,需要吸引投资,确保融资畅通。对中国企业而言,无论作为投资者、还是投资接受方,只要参与到可持续发展投资带来的巨大市场中,都会大有可为。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责任编辑:王蒙

0001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