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79959

王传福的忧虑:比亚迪汽车销量连续两年下滑 与特斯拉竞争处于弱势

新浪财经综合2021-01-25 09:37:450

原标题:王传福26年精准捕捉“时代风口”制胜 比亚迪三次跨越市值已达6627亿 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记者 沈右荣

家境贫寒,白手起家,创业26年,55岁的王传福挣得了约1248亿元财富。

长江商报记者观察发现,从老本行起步,电池、汽车、半导体,王传福实现了精准的三次大跨越。比亚迪(002594.SZ)相继在电池、新能源汽车、半导体领域做到了中国乃至全球领先。

截至2021年1月22日,比亚迪总市值达6627亿元,成为市值仅次于特斯拉、丰田的全球第三大上市车企。

王传福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动力电池,比亚迪已被宁德时代和LG化学超越退居全球第三。新能源汽车,与特斯拉竞争已显出吃力之势。

不过,比亚迪“不得已而为之”的子公司比亚迪半导体,已经成为国内自主的车规级IGBT半导体产品领导厂商。在IGBT半导体市场供应相对紧缺形势下,比亚迪半导体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从白手起家到千亿富豪

王传福的发家致富之路,堪称“草根”成功逆袭的范本。

早年的王传福,成长道路充满了艰辛。1966年2月15日,王传福出生于安徽芜湖市无为县的普通农民家庭。五个姐姐、一个哥哥和一个妹妹,加上父母,一家十口人,家大口阔,日子过得紧巴可想而知。13岁时,以木工手艺支撑全家生活的父亲因病去世,哥哥王传方被迫退学赚钱养家。

苦难,磨炼了王传福的坚韧意志,并支撑着他完成学业,开启逆袭之路。

公开信息显示,1992年,26岁的硕士王传福成为有色金属研究总院301研究室负责人,主攻电池开发。1993年,王传福被派到深圳,成立比格电池公司并担任总经理。

上世纪九十年代,要花2万元-3万元才能买到一部的“大哥大”流行。“嗅觉”灵敏的王传福意识到,电池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1994年,有了一定经验技术积累后,王传福选择辞职下海创业。“身无分文”的王传福多方融资未果,无奈之下求助于表兄吕向阳,获得250万启动资金,创办了比亚迪,成为中国第一家电池生产商。当时,比亚迪注册资本450万元,其中200万元是王传福的技术作价入股。

技术出身的王传福坚持自主研发,并注意成本控制。1995年下半年,台湾最大无绳电话制造商大霸将给三洋的订单转给了王传福,比亚迪由此开始鹊起。

1997年,比亚迪年销售额接近亿元。在金融危机时,全球电池产品价格暴跌,比亚迪的低成本优势表现得更为明显。飞利浦、松下、索尼甚至通用先后向比亚迪发出了大额采购订单。

在镍镉电池市场,王传福只用了3年,便抢占了全球近40%的市场份额,跻身全球第一。自此,比亚迪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2002年,比亚迪成功在香港上市。2011年,比亚迪登陆A股市场。

如今的比亚迪,不仅仅是电池产业,还有包含新能源汽车及传统燃油汽车在内的汽车业务、手机部件及组装业务、光伏业务等,公司还在积极拓展城市轨道交通业务领域。

在传统燃油车领域,比亚迪曾是中国自主品牌汽车领军厂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比亚迪也处于全球领导地位。比亚迪还是全球智能产品开发及生产和组装的领先厂商。

多项业务、多个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比亚迪实现了高速发展。

2010年底,比亚迪总资产529.63亿元,2020年9月底达1967.99亿元,不到10年增长了1438.36亿元。

比亚迪的高速发展也得到投资者认可,股神巴菲特曾大举入股。二级市场上,比亚迪股价从去年初的47.67元/股一路上涨至今年1月22日的242.92元/股,涨幅达409.59%。其总市值达6627.20亿元,位居全球车企第三。

作为创始人、实控人,王传福直接持有比亚迪18.83%股权,不包括此前的减持及现金分红,其仅持股财富就达1247.90亿元。

从电池到半导体的三次转身

创业26年,从白手起家到超千亿身家,王传福的财富急剧增长,与三次前瞻性战略布局直接相关。

2002年,比亚迪在港股上市募资20亿元,这在当时绝对是一笔足以令王传福心跳的巨款。电池已经做到了全球第一,王传福意识到,电池产业很容易触及天花板,必须换一个新的行业。

带着振兴民族产业的梦想,王传福杀进了汽车行业,成为吉利之后第二家民营轿车生产企业。当时,中国汽车市场基本上被外资品牌垄断。

“中国企业普遍面临的技术恐惧症,这种恐惧正是对手给后来者营造的一种产业恐吓,他们不断地告诉你做不成,投入很大,研发很难,直到你放弃。”王传福说,“能让飞船上天的民族,难道就只能干些鸡零狗碎的低端加工业!”,“汽车,说穿了不过就是‘一堆钢铁’!”

王传福拥有自己的解决之道,那就是自主研发,包括生产制造设备,都由自己研发制造。

从传统燃油汽车到新能源汽车,比亚迪顺势进取,实现了中国汽车工业民族品牌崛起。尤其是新能源汽车,比亚迪更是走在了全球前列。

2016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为9.6万辆,蝉连全球第一。其中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近8.6万辆,增速达65.41%,纯电动大巴销量超1万辆,同比增长120.68%,市场份额大幅提升。

当然,针对起家的电池业务,比亚迪也在不断跨越升级,如今的二次充电电池主要包括锂离子电池和铁电池产品。2016年,公司动力电池业务稳居全球第二。

电池、汽车之后,半导体是比亚迪第二次跨越。

其实,早在2002年,比亚迪在H股上市后,王传福就有进军汽车和半导体的想法,受资金所限,只好先进入汽车行业。不过,尽管没有大规模进军半导体领域,但王传福留了后手。

2005年,比亚迪成立IGBT团队,2008年,花费1.71亿元收购破产的宁波中玮(即宁波比亚迪半导体前身)。

比亚迪这一异常举动一度遭人耻笑,质疑之声不绝入耳,引发股价暴跌。当时,宁波中纬生产设备严重老化,包括方正微电子、上海贝岭微电子等国内多家IT厂商在考察宁波中纬的情况后,均接连摆头。

然而,这个乱摊子寄托了“不信邪”的王传福芯片梦想。

让市场没有想到的是,10年后的2018年12月,比亚迪推出IGBT4.0,打破了欧美、日韩等外资芯片巨头垄断,还在电流输出、综合损耗及温度循环寿命等关键指标上实现了对部分国外巨头产品的超越,成为中国第一,全球第二大车规级IGBT厂商。

如今,比亚迪半导体正在接受中金公司上市辅导,计划在A股市场上市。

值得一提的是,比亚迪半导体受到了资本追捧。2020年上半年,比亚迪半导体在短短20天内完成了两轮融资,合计融资27亿元,红杉资本、中金公司、国投创新、小米、联想、招银国际、中芯国际、上汽、北汽、碧桂园、韩国SK集团等全球知名机构纷纷参与认购。

比亚迪的第三次转身,或许是进军光伏和轨道交通领域。目前,在这两个领域,尚处于布局阶段。

王传福的光环与忧虑

光芒万丈下,伴随市场瞬息万变、资本围猎,王传福也有自己的忧虑。

分析人士称,王传福创业成功,源于其精准站在了时代风口,加上其坚持“技术创新至上”,使得比亚迪持续高速增长。在该人士看来,电池、新能源汽车、车规级IGBT,都是国内市场短板甚至是空白,随着时代发展、科学技术进步,这些空白正是社会发展继续解决的难点、痛点,王传福的精明在于,早已前瞻性布局。不仅仅是电池,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王传福都是提前10年进行布局。

如今,比亚迪的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等三大业务领域均走在了全球前列。

2020年,更是比亚迪大爆发的一年。2020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50.23亿元,同比增长11.94%,净利润34.14亿元、扣非净利润24.93亿元,同比增长116.83%、324.50%,均大幅超过上年全年。

公司预计,全年净利润为42亿元至46亿元,将是上年的两至三倍。

与之对应的是,比亚迪总市值已达6627.20亿元,去年以来增长约5326亿元。超6000亿元的市值,成为仅次于特斯拉、丰田位居全球第三大市值车企。

不过,一众光环加身的王传福也有焦虑。

2020年,比亚迪销售汽车约42.70万辆,同比下降7.46%,其中,新能源汽车销售18.97万辆,同比下降17.35%。这已是比亚迪汽车、包括新能源汽车销量连续两年下滑。

与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接连下滑相对应的是,特斯拉快速崛起。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11月,特斯拉Model 3销量21604辆,比亚迪汉EV销量为7482辆。比亚迪汉和Model 3竞争处于弱势。随着特斯拉Model 3降价,比亚迪面临的竞争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在动力电池领域,宁德时代已经快速崛起,曾经的“电池大王”宝座也被迫让出。2017年,比亚迪被宁德时代赶超,2020年,又被LG化学赶超,屈居至行业第三。

比亚迪也在积极应对。去年3月,公司推出刀片电池,新款电池可循环充放电3000次以上,单次充电可续航600公里。

比亚迪的车规级IGBT或是其最大的核心竞争力。比亚迪半导体背靠比亚迪整车业务,在产品应用方面具备优势,并将借此迅速打开市场,提高市占率。

不过,在新一轮产业浪潮下,资本争相涌入半导体领域,展开了产业升级竞赛。机遇与危机携手而来,比亚迪将面临新一轮挑战。

责任编辑:邓健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