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消保委网约车计程计时测试半数偏高,神州专车等多次不符规范
原标题:真相来了 网约车计时计费准吗?上海消保委在10家平台做了110次测试发现...
针对部分消费者反映
网约车计费不准现象
近日上海市消保委
对上海网约车平台计程计时
开展比较试验
将平台结算结果
与标准检测设备测试结果进行对比
据最新公布的结果显示
110次计程计时中
57次计程偏高
40次计时偏高
据悉,此次测试的网约车平台包括AA出行、斑马快跑、曹操出行、滴滴出行、美团打车、神马专车、神州专车、首汽约车、享道出行、悦道出行等共十家。
试验依据了《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计程计时技术要求(试行)》,模拟消费者在网约车平台下单,每个平台进行11次测试,覆盖高峰期和非高峰期两种时间段,并包括机场线、城市峡谷、林荫路、高架上、高架下、隧道等6种典型场景。
计程:超半数订单多算路程
在计程测试方面,本次比较试验中,110次测试的计程误差范围在-11.3%至18.6%之间,而规范要求计程误差-4%~+1%。
据测试,在城市峡谷和隧道等场景中容易出现较大偏差。
有30次计程误差不符合规范要求,不符合规范要求次数最多的三家平台为:首汽约车(5次)、曹操出行(5次)和神马专车(5次)。
{image=3}
而无论是否处于规范要求范围内,正偏差都会导致消费者被多收费。
在110次测试中,计程正偏差有57次,次数最多的三家平台为神马专车(9次)、滴滴出行(8次)和曹操出行(8次)。
{image=4}
其中,本次计程正偏差最大的8次测试,会导致消费者被多收费0.5-4.8元,占订单总金额的比例大致在1-6.5%。
计时:神州专车多收费概率高
在计时方面,110次测试的计时误差范围在-57s至58s之间。规范要求计时误差≤1.5s,有35次计时误差不符合要求。
{image=6}
具体来看,计时误差不符合规范要求次数最多的四家平台为:神州专车(11次)、斑马快跑(7次)、首汽约车(6次)和曹操出行(6次)。
在110次测试中,导致消费者被多收费的计时正偏差有40次,正偏差次数最多的五家平台为:神州专车(11次)、斑马快跑(7次)、首汽约车(6次)、曹操出行(6次)和悦道出行(6次)。
而美团打车、AA出行、神马专车、享道出行和滴滴出行每家平台的11次计时误差都符合规范要求。
去年1/4投诉涉计费纠纷
据了解,2020年,上海市消保委共受理网约车相关消费投诉586件,其中1/4涉及到计费纠纷。
对于消费者个体而言,单笔订单计费不准的经济损失可能并不直观,但由于上海市网约车订单体量巨大,长此以往将引起消费者群体的巨大损失。
{image=7}
对此,消保委提出三条建议。首先,建议相关监管部门应该加强对网约车企业的培训,定期对系统进行校准,推动行业相关标准和规程、规范的修订与优化。
其次,建议网约车企业加强技术研究,优化升级算法,特别是针对隧道、城市峡谷等特殊场景,提高计程计时准确性,不仅要做到符合标准要求,还应以不侵害消费者的利益为目标。
同时,消保委也建议消费者,选择有网约车运营资质的正规企业服务,如遇消费纠纷,记得保留截图、录音、消费凭证等证据,以供后期维权。
你在乘坐网约车时
有遇到过类似问题吗?
来源 | 东方网
责任编辑:钟娴
王一博在海南成立文化科技公司 经营范围含演出经纪
据天眼查APP显示,1月28日,海南博远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200万人民币,法定代表人为王正兴,经营范围包括营业性演出;演出经纪;出版物零售;互联网信息服务;组织文化艺术交流活动;项目策划与公关服务等。股权穿透图显示,王一博为该公司最大股东及疑似实际控制人,持股60%。{image=1}责任编辑:王翔0000资本密集布局新冠药物研发 谁将首个获批上市
资本密集布局新冠药物研发谁将首个获批上市作者:吴绵强[实验用猴的身价从2016年下半年的1.5万元/只飙升到了现在超过10万元/只,往往有时候还有市无价。]“全球在新冠疫苗研发上,可以说是史无前例地做了‘饱和式’研发,现在全球人民已经有足够的疫苗可以使用,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新冠病毒还没有(完全)控制,下一步的关键是药物。”0001国货航混改落定:菜鸟、国新、深圳国际等48亿入股
从2018年开始启动的中国航空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航集团”)旗下的中国国际货运航空有限公司(下称“国货航”)混改项目终于落定。根据深圳国际(00152.HK)最新发布的公告,包括深圳国际、菜鸟网络、国改双百发展基金和国货航员工持股平台在内的投资者,共出资48.52亿元,向国货航增资,合计占股31%。0000储能概念股站上风口 多家上市公司撇清绯闻
本报记者张敏李春莲近日,储能已经成为资本市场的最强“扛把子”。同花顺数据显示,一周以来截至8月12日,储能概念股已经增至116家,20家上市公司累计涨幅超20%。值得一提的是,在储能概念持续受追捧之际,8月12日多家公司澄清“储能”绯闻,提醒投资者注意风险。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