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4175

“三农”工作重心即将实现历史性转移

半月谈2021-02-01 14:54:020

原标题:“三农”工作重心即将实现历史性转移

半月谈评论员钱文荣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打响了一场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广大贫困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取得历史性成就。在脱贫大计收官这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转折点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部署,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这也是回应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擘画两个百年目标历史交汇期,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

要顺利实现“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基础。

当前,我们正处在工作重心转移的起点阶段,着力防止返贫和发生新的贫困,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为此,需要建立健全防止返贫的机制,形成常态化监测预警体系,进一步确保和深化“两不愁三保障”。要围绕乡村建设行动的各项任务,统筹安排脱贫地区与非贫困地区同步推进,尤其要补齐脱贫地区“三农”领域突出短板,重点关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方面可能存在的根基不稳、可持续性不足等风险。在这一过程中,对于易地扶贫搬迁迁入地区的乡亲们要特别关照,让他们能与生活新天地充分相融,安居更能乐业。

乡村产业的转型发展,对于推进“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image=1}

产业扶贫是我国扶贫工作的重要特色,在脱贫攻坚实践中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但毋庸讳言的是,不少扶贫产业以就业门槛低、增收见效快为标志,在脱贫攻坚的非常时刻易于发挥作用。从脱贫迈向振兴,关键的一件事就是谋划乡村产业要改短期“拉一把”为长期“有盼头”,耐心做好技能培训,维护好物流通路,进而培育产业集群,实行产业联动,促进产业提档升级。尤其要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发展特色,鼓励多元化、差异化发展,推进一村一品、丰富农业业态,形成有特色有质量的产业链和供应链。

不能忘记,“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的主体是农民。

脱贫攻坚过程中,就存在少数贫困农户“等要靠”思想严重、内生动力难激发的问题。在乡村振兴新阶段,应努力变“输血”为“造血”,促使简单的“拉扯”转化为系统的“赋权”。可以采取典型引领、扶志教育、创新自助、村庄文化活动等形式,创造多样化的参与机会,千方百计引导农户改变观念,激活村民们的参与意识。从一些地方的经验来看,农村生产性社会化服务的推广,合作社、供销社等组织的完善,都能起到凝聚农民、带动农民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历史性转移要开好局,还要继续加大培育新农人的力度,千方百计为农村招揽人才,让更多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

推进“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还需要实现社会动员机制的转型和乡村治理效率的提升。

我国脱贫攻坚成就的取得,很大程度上在于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形成了一种“超常规”的社会动员机制。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更加需要依赖村级组织的集体行动能力。因此,要以强化党组织功能为抓手,以人力资本开发为切入点,重构农村基层社会动员机制。要推动乡村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尤其要构建有效的规则和程序,保障乡村振兴各项工作走向公开透明。在自治法治德治互相增益,理性人情共塑新风的基础上,追求一个乡里乡亲人人可感,农业农村根基牢固的乡土中国美好未来。(作者系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贾楠 SN245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