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份新增贷款创同期新高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增强
原标题:1月份新增贷款创同期新高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增强 来源:金融时报
人民银行2月9日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21.3万亿元,同比增长9.4%,增速比上月末低0.7个百分点;1月,人民币贷款增加3.58万亿元,同比多增2252亿元;1月,社会融资(以下简称“社融”)规模增量为5.1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1207亿元。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新增社融和新增人民币贷款均创历年1月历史新高,说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增强。同时,M2增速和社融存量增速回落,也表明相关数据正逐渐回归常态,货币、社融增速逐渐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
新增社融超市场预期
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5.17万亿元,创历史上1月新增社融新高,比上年同期多1207亿元。1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89.74万亿元,同比增长13%。
温彬分析称,1月新增社融明显超出市场预期,主要受表内和表外贷款影响。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3.82万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增加1098亿元,各家银行力争开门红,推动贷款规模增长。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信托贷款同比多减1274亿元,与近日召开的2021年度信托监管工作会议明确的“2021年将继续开展‘两压一降’,即继续压降信托通道业务规模,逐步压缩违规融资类业务规模,加大对表内外风险资产的处置”的监管基调相一致。
温彬还谈道,直接融资新增呈回落趋势,信用债违约影响逐渐消退,1月企业债券融资3751亿元,同比少216亿元。股票融资新增991亿元,同比多382亿元。政府债券融资有所减少,1月新增2437亿元,同比少5176亿元。
信贷结构持续优化
1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176.32万亿元,同比增长12.7%,增速比上月末低0.1个百分点。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3.58万亿元,基本符合市场预期,创历史上1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新高。
从新增贷款结构上看,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2.55万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增加2.04万亿元,分别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多增1.49万亿元和3800亿元。王青分析称,除因企业贷款需求较强外,也反映政策面对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的支持效果持续显现。
住户贷款增加1.27万亿元,其中,居民短期贷款新增3278亿元,分别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多增2136亿元和4427亿元。居民中长期贷款新增9448亿元,分别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多增5056亿元和1957亿元。温彬认为,这说明虽然部分城市房地产调控政策从严,但居民购房需求仍然较为旺盛,年初银行按揭额度较为充足,投放规模有所增加。
货币政策坚持“稳字当头”
1月末,M2同比增长9.4%,增速比上月末低0.7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1个百分点。温彬分析称,1月是传统缴税大月,当月新增财政存款11700亿元,比上月多增21240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7698亿元,季节效应加速了货币回笼。
1月末,流通中货币(M0)余额8.96万亿元,同比下降3.9%。对此,温彬分析称,这一方面与春节错位的影响有关,去年春节时间较早,位于1月,现金需求提前导致M0形成了较高基数,今年春节位于2月,现金需求相对延后,错位效应使M0出现负增长;另一方面,今年1月央行流动性投放较少,降低了流通中的现金,同时,国家倡导本地过年,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现金的使用需求。
1月末,狭义货币(M1)同比增长14.7%,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6.1个和14.7个百分点。对此,王青认为,低基数推高了1月的增速,另外,近期经济仍处于修复过程,企业投资、经营活动加快,带动企业活期存款增长。最后,近期房地产市场仍然保持较高热度,对1月M1增速起到推动作用。
对于下一步货币政策走向,温彬认为,货币政策仍将保持“稳字当头”。总量上,将继续把好货币供应总闸门,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结构上,将根据形势变化灵活调整政策力度、节奏和重点,继续运用结构性工具加大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等领域的支持力度。
央行近日发布的《2020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也提到,稳健的货币政策要坚持“稳字当头”,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的关系,保持好正常货币政策空间的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