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届年轻人不愿多生娃 养娃成本太高或是根原
原标题:为什么这届年轻人不愿多生娃
唐煜 陈畅 马微冰
因东北生育率排名垫底,“东北探索率先开放生育限制”的观点一度登上热搜,成为舆论焦点。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出生人口1465万人,比前一年减少58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48‰,是2000年以来的最低值。其中东三省(辽宁、吉林、黑龙江)出生率分别为6.45‰、6.05‰、5.73‰,在全国排名垫底。
东北生育率低有其独特的历史地理原因,比如整体城镇化水平高、“重男轻女”观念不强等,正如国家卫健委也在此后的回复中解释称,“东北地区人口总量减少,折射出的是区域经济体制、产业结构、社会政策等综合性、系统性问题”,“人口长期减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是简单放开生育政策就能解决的”。
事实上,生育率降低并不是东三省的个例现象,只不过东北表现得尤为明显。
自2016年开放“全面二孩”政策以来,全国人口出生率反而从2016年的12.95‰降到2019年的10.48‰。全国除了广东、四川、贵州、宁夏、浙江5个省份外,其他省份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
据公安部户政管理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新生儿数量为1003.5万,相比2019年减少461.5万,生育率下降趋势依然明显。
除了各地的特殊原因,有专家将生育率低的主要原因总结为“不敢生、不想生、不能生”。
有多位采访对象告诉AI财经社,“养娃贵在全国都是一样的”,“一个孩子的养育成本几乎占到家庭总收入的一半左右”,“不想有了孩子之后,只能做妈妈这一个角色,我还想做我自己”。养育成本过高、更注重自我价值等因素成为当下适龄人群“不敢生、不想生”的主要原因。
至于“不能生”,据此前发布的《中国不孕不育现状调研报告》显示,中国育龄人群的不孕不育率从20年前的2.5%~3%攀升到12.5%~15%左右,累计人数超过6000万,平均每8对夫妇中就有1对存在不孕不育问题。咨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调研预计,到2023年我国不孕不育率或将增长到18.2%。
“生孩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不单纯是经济原因,一对适婚适育的夫妻背后面临很多东西,除了孩子,还有父母的养老问题,以及35岁以后自己的社会竞争力能不能保持住。”一位采访对象的观点或许代表了生育率低背后的普遍原因。
新一代父母的生育理念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我们采访了几位处于不同人生阶段的东北人和北漂,了解他们对生育率低的看法。
01
牛骁,男,45岁,东北,石油工人
“花的多,挣的少,谁敢生小孩”
在我看来,东北生育率低的根本原因是养娃成本太高。
养娃贵在全国都是一样的,不是说东北就便宜。不同的是,东北不像北京等一线城市,工资高,而且东北很多家庭都是一胎家庭,所以对子女教育方面特别舍得投入。
说起来别人可能不信,我的月工资只有1000多元,不是我这么穷,是大伙都这点工资!东北虽然教育住房医疗支出与全国基本持平,可工资却迟迟上不去。现在光是托儿费就要2000元,以后上学后免不了还要报各种补习班、兴趣班……此外我还背着房贷,一想到这些我就头大。
我身边的一个朋友,家庭算是小康水平,只要是为了孩子学习补课花起钱来眼都不眨,但凡对学习有用的东西就绝不犹豫,名校老师一对一补习一节课1000到1500元,力求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之前我看到网上流传一个说法,将孩子养到大学毕业,大概要花上200W+,这对于一个普通的工薪阶层来说,可能一辈子也才只能赚这么多。不光物质上投入的成本高,精力上投入的成本也不低,一个孩子经常要动员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轮班照顾,我们这里五六十岁退休的老人甚至专门去考驾照,就是为了开车接送孩子上下学。
所以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资金,很多人其实是担心生孩子的。
有人问我,为什么不换一个工作,石油工人能说换就换吗?还有人觉得,什么经济水平就给小孩什么教育,这么低的工资就不要去补课班兴趣班了,送去家附近的公立学校就可以了。但只有养了娃才知道,孩子有爱好就得拼命去培养,况且公立学校补课比私立还贵……人到中年,不得不低头,谁家都是这么过来的。
02
陶燃,80后,黑龙江哈尔滨
“比起养儿防老多子多福我们更重视自己的保险”
虽然二胎政策推行一段时间了,但是我周围生二胎的人还是少数,因为大部分年轻妈妈还是秉持自己生自己养的态度,亲力亲为的话,养两个孩子真的是分身乏术。
经济压力确实也是很多人避不开的问题,比如我的儿子现在三年级,要学跆拳道、架子鼓、英语、奥数、书法,课外班兴趣班加起来一年差不多要花费五六万元,占到我们家庭年收入一半左右,更别提周围朋友还有学编程、钢琴、小提琴、古筝、舞蹈等等,反正每周末我俩一定有一个在送孩子去课外班的路上。要是孩子到初高中,课外补文化课的压力可能会更大一些。
东北现在人口外流也导致了年轻人锐减,我大学也是在本地,因为父母原因不想走远所以没有选择去外地,当时工作确实不好找 ,因为我是中文专业学的师范,学校又很有限,所以就业面确实挺窄的。我的两个发小也是因为没有在这边找到好工作离开了东北。
现在有观点一直呼吁多生,就算给补贴、减少税收,但是和教育经费相比都实在太少了,这也是大部分人不生二胎的主要原因。现在时代变了,当父母可不是能养活就完成任务了,管生不管养不教育,那真不如别生了。
开不开放政策对我们大部分人来说可能没有那么重要,对那些家庭条件特别好和特别喜欢大家族的人算是好消息吧。
我父母是属于老国有企业职工,当时实行计划生育是真的很严格,极个别非要生二胎就真的下岗了,没有人情没有例外。所以我们这一代都是独生子女,从小能享受父母全部的爱,也不会有争端,所以我还比较喜欢家中只有一个孩子的状态,我和我爱人在这一点是很一致,不会要二胎。
比起养儿防老多子多福我们更重视自己的保险够不够、全不全面,财富自由比多子女家族更让人羡慕。我和我爱人都有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还有其他一些险种,毕竟以后不能给孩子太大压力。
03
小班,男,28岁,东北人在北京
“没有几个东北年轻人想留在东北生孩子”
东北生育率低,很大程度是因为年轻人外流。年轻人外流的原因,我认为是“天不时地不利人不和”。
天不时。黑龙江的冬季太长,哈尔滨国庆以后工地就会停工,第二年四五月份才会开工,半年工期是完全荒废的,可以想象这会对生产效率有多大影响。
地不利。东北地理位置偏远,连累贸易。老工业曾经让东北有多辉煌,之后就会对它有多限制。东北的产业比重严重失衡,第一、二产业占比过大,文旅科创等第三产业、小制造业又非常薄弱,几乎没有。很多人祖祖辈辈都是在工厂办公,没有经商思维,离开企事业单位都不知道该怎么活。
人不和。东北做老工业的大厂子里,动辄几万人,几乎都是亲属裙带关系,大家形成了找关系办事的风俗习惯,过年相互送几千块的好酒好烟都很正常,这是我从小看到大的。一直待在人情办事的环境里,不是靠一两代就能有所改观,而一旦走出东北去过大城市,回去就会变得很不适应。
我大学室友有五个是黑龙江人,只有一个人最终留在了家里。当年毕业时,很多人在当地找工作,工资相当低,如果没有家里经济支援,根本撑不过去。我当时做销售又苦又累,还没面子,能挣到六千块钱,这在哈尔滨完全算是高收入水平。
我认识的几个目前在东北的同龄人,要么家庭条件比较好,要么是在外面混得不好被迫返乡的。那些人要么进事业单位,要么当公务员,没有其他更好的出路。
如果你去哈尔滨早上上班挤公交地铁的人看一圈,大部分是三四十岁的中年人,年轻人很少。生育群体的主力都流失了,出生人口自然跟着减少。
如果说再有别的原因,我觉得是东北人“不重男轻女”。拿沈阳的男女人口比例来讲,最新统计女的比男的多出13万多人,和全国平均相反。东北最早是外来人口组成,没有太强的家族观念,有姑娘就不错了。
我最近看到网上一个视频,一位黑龙江86岁的爷爷劝孙女不要生孩子,引发热议,孙女是1982年生人,今年39岁,视频中爷爷苦口婆心地劝她别生孩子,“生了也指望不上”。我只能说,这真是一位想明白的老人。
04
伊禾,80后,沈阳人在北京
“东北只是全国的缩影”
因为人大代表是针对东北出生率低提出的建议,所有的关注点都聚集在东北,但我觉得东北只是全国的一个缩影,未来5-10年中国其他地区可能都会是东北这样。
要说东北的特别之处,就是整体城镇化水平比较高,我们父母那辈人大都在国企和事业单位上班,为了不丢掉工作只能生一个孩子,势必东北的计划生育就执行得相对彻底,这个政策就让少生成为了一种文化惯性。而且东北属于移民文化,也不太重男轻女,不像一些南方省份有根深蒂固的传宗接代的想法。
经济水平是一方面原因,我比较认同辽宁大学人口研究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宋丽敏说的,2015年前是历史遗留的问题,2015年之后就更多是经济上的问题。在东北,传统意义上的好工作就是公务员、医生和老师,如果进不了这些单位就只能去民企和国企。但现在东北的机床厂或者制造厂也是一个比较衰弱的状态,管理体制也比较刻板,这都造成一些人口的外流。
但是我很想澄清一点,东北绝对没有穷到生不起孩子,管理层至少都能拿5000块以上的月薪,东北物价比较低,在我接触的圈层,很多同学比我在北京混得好多了。很多人都把东北想象成一个蛮荒之地,就拿2019年人均GDP来说,除了黑龙江,辽宁和吉林都处在中等水平。
愿不愿意生孩子这个问题其实跟是不是东北人没有什么关系,难道北上广就没有这种压力吗?北上广它是让你不进则退,逆流而上,我们到了35岁以后,各项身体机能可能都是比不上年轻人的,但是你必须去提高自己,才能继续跟他们竞争。但老家的同学不一样,大不了升个副处长就上不去了,但是不至于失业,北上广没有人给你喘气的机会。
所以我觉得北上广可能是个更好的研究样本。你问问那些一个月挣5万块的大厂员工愿意生孩子吗?可能有的忙得对象都没时间找。
生孩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不单纯是经济原因,一对适婚适育的夫妻背后面临很多东西,除了孩子,还有父母的养老问题,以及35岁以后自己的社会竞争力能不能保持住。经济好了只能让那些原本没条件的人生孩子,但是原本就不想生的人再有钱他也不会去生。
就拿我现在在北京来说,我们夫妻俩月收入在四五万块,为了孩子的上学问题,几年前我卖了一套小房子,添了很多钱又贷了款,才把房子换到了相对好的地区。而且如果生两个孩子,以后是不是还要给他准备一套房子,家里要是没有积累的话,我觉得是不敢想的。更别提北京教育资源那么紧张,我不想像顺义或者海淀妈妈那么痛苦地活着。
而且到孩子上学的时候,父母身体又快不好了,人到中年,育儿和养老的问题就全都扑面而来了,如果再生一个,两个人扛着两个小孩四个老人,相比之下不生更省事,所以我是不会要二胎的。
关于养儿防老,我还和我老公争执过,我觉得这是一个该被淘汰的观念了,以前小农经济的时候,因为人们没有退休金所以只能养儿防老,现在经济结构也变了,观念也应该改变。而且将来孩子到了30-40岁一样要跟我们面对上有老下有小,他的压力也很大。
之所以要当妈妈,就是我准备好迎接一个新的生命,把他培养成才,尽力让他将来能够独立去面对这个世界,等到他能够独立生活的时候,我的任务其实就结束了。生5个也不见得老有所依,老有所养,万一以后他出国呢,万一教育失败他就是个狼心狗肺的孩子呢?我觉得靠谁都不如靠自己,你自己活明白了,才是最有安全感的。
05
陈婷,35岁,律师,河南新乡人,现居北京
“我还想做我自己”
我不想有了孩子之后,只能做妈妈这一个角色,我还想做我自己。
我来自河南一个县城,由于地域的原因,从小就渴望通过教育改变人生,当时我就想过,一定不能让我的孩子也因为教育资源不均衡而受苦。人大硕士毕业后,我就留在了北京,开始了新的人生规划。
2015年,我和我的师兄走进婚姻殿堂,当时他在一处法院任公职,我也在一处检察院,小日子过得还算舒适。两年后,我们有了自己的小孩,这时我们就必须要面对一个问题——谁来带娃。公公婆婆年岁高,身体状况不好,一直在内蒙古老家,没办法来北京帮我,只能让我妈妈来北京帮我们照顾孩子。
养孩子的琐碎支出超出了我们的预期,我们只能选择从体制内离职,老公进入了一家薪水高的互联网大厂,我进了一家律所。这个工作最让我看中的是,如果不出差我能下午3-4点下班,能够有回家陪伴孩子的时间。
我不想错过孩子的每一个成长瞬间,但我也无法接受自己做全职妈妈带孩子。我旁边有些同事起初是把孩子放在老家,由老人照看。但是最后发现到了上学的年纪,还是要回来的。我深知教育对孩子人生阶段的重要性,刚开始给他报了一些早教课,2岁之后才开始上一些兴趣班和英语班。
每个周末我和我老公还有妈妈,都会一起去家附近的商场里,送小孩上课。除了平时上班,我们的生活已经被小孩完全占据,几乎没有个人空间。在我看来,现在已经是自己能够做出的最大让步,工作和家庭,已经兼顾。
我不是独生子女,还有一个弟弟,知道妈妈没办法一直给我看孩子。就在去年,我弟弟也结了婚,我妈妈和我说,等弟媳有了孩子,她是必须要回去带孙子的。那一刻我内心有点慌,我知道妈妈回家带孙子,意味着以后不再能给我带孩子。在弟媳临近生产前,妈妈回了家,换成了爸爸来帮我们接送小孩。
但就因为要带两方小孩的缘故,爸爸和妈妈两个人现在也只能一年见几次。我无法想象,如果真的再有一个小孩,谁能够来抚养呢?多了一个孩子,增加的是所有人的负担。
有次我看到短视频里有女宝宝的视频,特别可爱,随口就问老公,还想不想再要一个孩子,老公立马回绝,说别想了。我想了一秒,如果真的要再养一个孩子,只能是我妥协,我至少要在家全职带孩子三年,想到这里,我也赶紧打消了这个念头。虽然自己事业心没有那么重,但放弃工作与世隔绝,我是真的做不到。
你觉得是什么让生育失速?
责任编辑:邓健
特斯拉仍难以进军印度市场 马斯克称面临大量挑战
财联社(上海,编辑夏军雄)讯,当地时间周三(1月12日),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表示,特斯拉仍在与印度政府一同应对大量挑战。一名推特用户询问特斯拉进军印度市场的进展时,马斯克做出了上述回应。{image=1}关于特斯拉进军印度市场的议程,马斯克已经和印度莫迪政府谈判了数年之久,但双方在进口关税和建立工厂的谈判上陷入了僵局。0000超八成消费者选择公益商品,爱心也成为网购决策的考虑因素
【超八成消费者选择公益商品,爱心也成为网购决策的考虑因素】双十一期间,不少商家热衷公益,公益宝贝捐赠笔数Top100中,#国货新品牌捐赠占比超八成#。10月29日,一项在线调查显示,83%的网友对此认可,购物时会优先考虑公益商品,“买东西就能帮到别人,不知不觉就做了好事。”你会购买公益商品吗?责任编辑:李思阳0001茅台热下酱酒"飞天":部分中低端酒涨价近五成 消费者买单吗?
{image=1}老崔原本以为今年酒价不会涨,甚至还会降。可他失算了。近日,在坊间流传的一张酱酒涨价图显示,今年以来,茅台系列酒(茅台王子酒、茅台迎宾酒等)、郎酒、习酒、国台酒、钓鱼台等酱酒涨价明显,涨幅动辄达到20%~50%。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多方了解,尽管图中部分品牌的具体涨幅可能并不确切,但今年酱酒确实上演了涨价潮。0001前7个月多家房企拿地销售比踩红线
{image=1}经济观察报记者田国宝8月10日晚间,金科股份发布7月经营简报,1-7月销售额1187亿元,成为前7个月第23家销售额过千亿的房企。虽然7月单月多家房企销售金额同比有所下滑,但得益于上半年良好的销售业绩,今年前7个月,房企的销售业绩好于去年同期。根据克而瑞数据,2020年同期,销售额过千亿的房企为14家。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