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好:建议通过补贴和配套条件建设 实施“农业人才下乡”计划
关于乡村振兴绿领人才培育的提案
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 刘永好
乡村振兴需要人才,人才匮乏和年轻人的流失是制约农村农业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因素。刚刚颁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培育高素质农民,组织参加技能评价、学历教育,设立专门面向农民的技能大赛。吸引城市各方面人才到农村创业创新,参与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建设。”
近几年,不少农牧企业已经做了很多公益性的乡村人才培训和创业项目扶持,在新型农民培育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像新希望的“十万绿领新农人培训计划”等不断探索不同的培育模式。新希望从2018年起开展“十万绿领新农民培训计划”,计划五年内公益培训十万绿领新农人。截至2020年底,已经完成线下培训1500多场,精准培训技术农民近7万人;2020年受到疫情影响,升级推出线上“绿领公益大讲堂”,面向公众开展培训135场,观看人次近1400万。
在乡村振兴的新格局下,对人才的需求从技术农民向更加多元的新农人方向发展,原有的乡村人才的培育模式需要拓展和升级。如何吸引更多人才投身乡村振兴,如何培养更多元、更高级的乡村振兴人才成为当务之急。为此,我建议:
一、通过补贴和配套条件建设,实施“农业人才下乡”计划,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目前我国有不少农业大专院校,但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城里的收入远高过农村,很多人把跳出“农门”作为主要奋斗目标,近70%的农业类毕业生转行从事非农产业,这对乡村振兴战略来讲是巨大的损失。怎么样让涉农的学生毕业后愿意去农村并留在农村工作,同时吸引其他更多人才到农村就业或创业是个大问题。我建议:(1)实施“农业人才下乡”计划,国家拿出一部分经费支持应届毕业生到农村就业,可采用每年每人补贴1万元、连续补贴3年的办法,实实在在缩小与在城就业的收入差距,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农业建设、扎根农村;(2)从产业、融资等方面给在乡、返乡创业的年轻人以帮扶,鼓励大学生和其他年轻人愿意在三农领域就业或创业;(3)着力提升农村的教育、医疗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关注人才的核心关注,逐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二、实行“引企入教”改革,降低企业参与办学难度,推动新农民职业教育的学历化,吸引更多的年轻人选择三农专业。构建“地方财政补贴+校企联合培养+龙头企业安置”相结合的高素质农民培育、对口就业体系,引导职业学校与涉农企业发挥渠道和产业优势,在示范园区、种养殖基地实训教学,引导传统农民学习进修数字化、智能化的专业技能,尽快转变为现代化的“职业农民”、产业工人,实现稳定就业。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绿领新农人的培育,发挥产业优势,构建政企校合作的高素质农民培育体系。建议教育部门出台专项政策,支持企业办学准入条件透明化、审批范围最小化;给予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一定的资金、土地等方面的支持,帮助产教顺利融合;增加农业相关专业的教学补贴和就业政策倾斜,支持企业和学校一同解决招生问题,储备更多愿意学习并从事“三农”领域的“绿领”人才。
三、加强对农村致富带头人、家庭农场主的培育,引导涉农企业输出成熟的农业人才培养方法和产业管理经验,关注乡村人才梯队建设。绿领新农人的培育不仅要让一线务农人员普惠性地获得技能水平的提升,也要在农村中培养出更多的“土专家”、“田秀才”和能工巧匠。建议乡村振兴部门大力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把农业规模经营户培育成有活力的家庭农场。加大对运行规范的农民合作社扶持力度,从资金、用地、政策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支持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各类主体高质量发展,将扶持政策与联农、带农的效果挂钩,重点培养一批高端的农业职业经理人,孵化更多新生代农民企业家,更好地带动脱贫户、小农户掌握技能,转变为适应农业发展现代化所需要的“绿领新农人”。
四、增强投身乡村振兴人才的荣誉感,引导社会对“绿领”新农人的身份认同。“跳出农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中国几代人观念里的目标方向,造成了我国乡村人才空心化问题非常严重。现在应从国家的层面综合施策,一方面要从实际上进一步提升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从国家层面来宣传引导全社会对新时代农民的“身份认同”,比如用“绿领”来称呼三农从业者等,评选、奖励一批新型农民、农业技术人员和家庭农场主,完成对这一群体的新的认知和印象,使得更多人以成为乡村振兴人才而骄傲。
责任编辑:蒋晓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