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62065

彩礼也能贷款了:最高30万 还需要一方有“编制”?

21世纪经济报道2021-03-17 19:55:092

原标题:彩礼也能贷款了,最高30万!需要一方有“编制”!新华网发声:这种玩意儿,宣都不要宣!

近期,网上流传着一张江西九江银行“彩礼贷”的宣传海报,引发网友热议,有人直呼“活久见”。

网传海报显示,该“彩礼贷”最高可贷30万元,最长可贷一年,年利率低至4.9%。贷款用途为新婚旅行、购车、购家电、购首饰等。

{image=1}

值得注意的是,九江银行贷款情侣一方需为行政事业单位正式员工。可见,“彩礼贷”是面向特定人群的产品。

目前有消息称,引发网络热议后,九江银行已将“彩礼贷”相关信息撤回,后续可能会有变动。

{image=2}

业内人士:“彩礼贷”并不稀奇,但要掌握资金流向

对于网友的“诧异”,业内人士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彩礼贷”的出现并不稀奇,之前就有类似的贷款产品。

记者查阅公开资料发现,早在2015年5月,江苏银行无锡分行就推出了“婚庆贷”,凡在该行指定婚庆公司定婚庆2万元以上的新人,可向该行行进行婚贷,婚庆贷款可分为6个月、12个月还贷,新人可享受婚贷零首付、零利率,其利率及开票税率由婚庆公司承担。

2016年5月,南京银行还携手某婚礼管家服务平台推出一款“结婚贷”,新人最高可贷30万元,结婚费用分期付款,最多可分36期。彼时,江苏银行、农业银行也有参与。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向记者表示,网友对“彩礼贷”的讨论更多是基于名字,但其本身是一款金融产品,可以满足部分群体的信贷需求。“也算是一种金融创新的方式,无可厚非。”

至于九江银行要求贷款情侣一方是行政事业单位正式员工,董希淼认为这是银行从风控的角度出发,要求借贷人具备稳定的还款能力。

但他同时也指出,银行应该严格把控“彩礼贷”的资金用途,加强资金流向的监控。“目前监管正严查、围堵经营贷、消费贷违规流入楼市,银行也要防止‘彩礼贷’资金用于买房炒房,做好贷后审查”。

当然也有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九江银行此举意在营销推广该行的贷款产品,招来客户。

记者通过扫描宣传海报的二维码,进入的是名为“零花钱”的页面。根据产品介绍,“零花钱”借款金额最高为30万元,借款期限最长为一年,年利率最低为6.3%。

彩礼贷引发热议

网友:变相鼓励高彩礼

根据公开资料,九江银行原名九江市商业银行,由当时的八家城市信用社组建而成,于2000年11月18日经中国人民银行武汉分行批准正式开业。它是江西省第一家、中部地区第一家、全国第二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的地级城市商业银行。

有关该行“彩礼贷”的消息一经爆出便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有网友表示“这是想老百姓之所想,急老百姓之所急”,但亦有部分网友直言“变相鼓励高彩礼”“没必要上线了”,更有评论脑洞大开称“下次会不会推出‘葬礼贷’?”

{image=3}

综合各方报道,银行客服人员表示,九江银行并未推出“彩礼贷”产品,日后也没有上线的安排,(网传)图片只是宣传部门做的宣传。另有该行客户经理表示,“彩礼贷”实际上就是“快活贷-零花钱”产品,“贷了款,你可以用它买车,也能够用来做彩礼。”

一位银行人士表示,如果证实彩礼贷仅是噱头,根本不存在相应产品,那么这类借“彩礼”碰瓷,营销个人消费贷的行为,或涉及虚假宣传、不正当竞争。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彩礼贷”产品本身不涉及合规问题,只是基于覆盖某一特定客群信贷需求而推出的消费贷产品,舆论上或许存在争议,但法律层面没有越界。

新华网评:“彩礼贷”这种玩意儿

连宣都不要宣

针对此事,新华网评论指出,彩礼本身就因各种民风旧俗的问题而屡受诟病,多少欢喜姻缘因为这种钱而喜中生怨,种种生活剧情就不多提了,大家在短视频平台想必没少见。

{image=4}

而这“情侣一方需为行政事业单位正式员工”又是什么逻辑呢?为“天生一对”专属定制,还是为“一方编制”专属定制?此地竟有这么精准的金融服务需求吗?

一张海报,寥寥几句……品,你细品。

评论称,虽然该银行对媒体回应此海报仅限宣传,不会真的推出类似贷款。但在这里真的奉劝一句,这种玩意儿,宣都不要宣。

央视网评论指出,彩礼贷”是对社会陋习的煽风点火。

评论称,把彩礼作为噱头来营销,可谓“剑走偏锋”,不啻为对民间陋习的“煽风点火”。彩礼特别是天价彩礼,是很多家庭不可承受之重,将感情关系俗化为金钱关系,抬高婚姻门槛,一度带来不少矛盾。遏制天价彩礼陋习、反对大操大办,已经成为普遍共识,各地也在促进移风易俗。

评论指出,“彩礼贷”看似解决了个人“结不起婚”的痛点,但撩拨了社会的痛点。“30万”显然具有强烈的暗示意义,不少地方确实有30万左右彩礼的“约定俗成”,这应该遏制,而不是引导。“彩礼贷”看似解决了婚前问题,但婚后的债谁来背负?这难免带来婚姻矛盾。该银行的做法,有悖于公序良俗,也不符合银行严肃经营的商业准则。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作者:家俊辉 编辑:马春园)、新华网、央视新闻

责任编辑:张亚楠

0002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