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71152

澎湃社论:向App过度收集个人信息说不

澎湃新闻2021-03-22 18:06:550

{image=1}

智能手机时代,我们免不了要和各类App打交道。但是,打开App,又是刷脸又是授权。广大用户最担心的事,就是个人信息的泄露。那么,常见App到底能收集哪些个人信息?

日前,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近日联合印发《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规定》(下简称《规定》),明确了39种常见类型App的必要个人信息范围,将自今年5月1日起施行。

《规定》的出台,解答了公众的疑问。比如,订一部网约车,App只能获取用户的电话、姓名、出发地和目的地之类的必要信息,而不能获取用户照片、性别等非必要信息。

这就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用户的个人信息,App不能再想要就要、想拿就拿,也不能想要多少就要多少。过度收集个人信息进行商业变现,将“此路不通”。

2018年,中消协曾发布《100款App个人信息收集与隐私政策测评报告》,显示超九成App涉嫌“越界”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很多用户在互联网上变成了毫无防备的“透明人”,这样的情况必须改变。

如今,保护个人信息的纵横网格正日渐完善。2019年,四部门曾联合印发《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认定方法》,主要是规范App调取个人信息的方法,如明确告知、经用户同意等;而近日公布的新规定,则主要着眼于定义基本功能和必要个人信息,非常细致地将当前的主流APP市场扫描了一遍。

必须不断规范、细化个人信息的搜集范围,就是因为面对App个人信息过度收集问题,用户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为了享受服务几乎没有多少话语权。所谓“隐私保护条款”,也常常连篇累牍、形同虚设,对用户的意义极为有限。

《规定》的出台,不仅给出了细致的界定,也给了广大用户维权的依据。诸如“就看个天气预报为什么还要刷脸”之类的疑问都得到了解答:这就是过度收集,可举报。面对那些“霸道”的App,用户的底气更足了。

公众乐见个人信息保护更有力,相关规定不断出台,同时也要看到当前App市场十分复杂,在有效监管方面依然面临一些挑战。比如,现在不少App功能多元,横跨多个种类,要防止它们有意打擦边球,越界收集信息。总之,有法可依之后,执行环节更显重要。

由于手机应用的发展日新月异,有了《规定》也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有关部门仍需密切关注互联网产业的新变化尤其是手机App的开发新动向,做到与时俱进,让广大用户更安心、放心。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