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热得烫手:翻倍股频出 机构抢着去调研
炒股就看锤子财富,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碳中和”热得烫手!翻倍股频出,机构抢着去调研,基金经理教你挖掘投资机会
万宇 徐金忠
3月22日,碳中和相关的环境保护、电力、特高压等板块表现活跃。
近日,市场持续震荡,但碳中和板块逆势大涨,受到基金机构追捧。2020年股基冠军、汇丰晋信基金经理陆彬认为,结构性牛市的主线可能是碳中和。
那么,在基金机构眼里,碳中和的投资机会在哪里?市场追捧碳中和,会不会透支预期?
碳中和概念热得烫手
近期碳中和题材表现强势,3月22日,碳中和指数涨6.01%。3月以来,碳中和指数上涨近25%,在概念指数涨幅中排名靠前。
多只碳中和指数成分股逆势大涨,3月1日-3月22日,华银电力和开尔新材股价涨幅超100%,分别达158.93%和123.20%,南网能源股价涨幅达102.00%,中材节能股价涨幅达94.38%。
碳中和指数近期市场表现
{image=1}
(图片来源:Wind)
随着碳中和主题的走热,多家上市公司开始向这一概念靠拢。例如,长江电力3月22日在互动平台表示,公司正在积极研究“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政策以及适合公司的实施路径,力争发挥公司优势,为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贡献力量。
{image=2}
(图片来源:上证e互动)
此外,多家碳中和相关上市公司也被调研机构“踏破了门槛”。
上周,多只碳中和概念股出现在了机构调研的名单中。三钢闽光、宝丰能源、南华仪器、首钢股份、科融环境(维权)等公司都得到了机构的调研,碳中和也成为机构调研中的一个重要话题。
根据Wind统计,三钢闽光上周被94家机构调研,调研的机构数量居前。公司在调研中表示,碳中和对钢铁行业影响深远重大,钢铁行业在未来的碳减排领域承担的责任很重、压力很大。碳达峰是共识,国家对粗钢需求达到一定水平,通过工艺优化改造等措施一定会实现。碳中和有难度,需要深度思考,科学谋划。
科融环境也在调研中表示,国家积极倡导碳达峰、碳中和的技术应用,公司在节能减排技术领域,将继续深耕发力,继续做好节能燃烧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升级换代,在工业生产、居民生活的危废处置环节也尽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同时引进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在难降解、难处理污水治理中有所作为。
基金机构划重点
对于投资者来讲,碳中和主题涵盖的范围广、包含的内容多,应该怎么布局?
陆彬指出,“碳中和”主要分为两块,一类属于改变能源结构的新能源行业,另一类是控制供给和产能来减少碳排放的周期行业,包括能源和资源的回收。
具体来讲,陆彬认为,在碳中和的大方向下,找到了两类有望风格对冲的资产:第一类是新能源的资产,第二类是顺周期的资产,这两类资产的组合有较大概率会让波动率有所下降。
平安基金研究总监张晓泉认为,主要有三类机会:一是传统行业的机会,碳达峰和碳中和有可能会承担起“供给侧改革2.0”的职责,推动行业出清,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钢铁、有色、化工等传统行业有望带来显著影响,叠加他们本身就受益于顺周期经济复苏的趋势,这些中上游周期制造板块相关行业的龙头公司有望迎来较好的投资机会,尤其是这些板块中具备成本优势、产能布局优势和成长能力的优质标的。二是能源结构转型带来的新能源行业机遇,包括了光伏、风电、储能等产业,本身景气度就很高,有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政策保障,未来成长的确定性更高,都将迎来广阔的增长空间。三是能源结构转型对电网信息化、智能化、市场化的要求将变得更高,因此,随着新能源行业发电占比提升,电网的升级改造,也将带来相关产业链公司的投资机会。
警惕概念炒作
不过,对于风风火火的碳中和概念,也有基金机构提醒投资者留一分清醒。
“不认同简单地从供给侧改革的角度去看待碳中和,所以在碳中和主题下,炒作落后产能、炒作短期的产品涨价逻辑,都会产生风险。特别是一些个股在短时间内大幅上涨,已经脱离基本面。”深圳一家基金公司基金经理表示。
在他看来,碳中和并不是此前的关停并转模式,而需要在动态中寻找低碳经济之道。“指望着碳中和关停产能,让一些公司一家独大,这样的想法很有风险。我相信,在顶层设计上,碳中和绝不是简单地削减产能,而是更加科学和环保地运用产能,包括现存的和新增的产能”。
这位基金经理在接受中证君采访时还指出,目前,行业中不少卖方和买方,都在有意无意地误导投资者,“碳中和几乎成了什么都能往里面装的筐!”
确实如此,仅在Wind终端上检索“碳中和”,能够看到各种研究报告和文章,主题千差万别、内容多种多样。
{image=3}
(图片来源:Wind)
另外,对于买方机构提示的具体投资机会,也有基金经理表达了不同意见。“碳中和有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标准是化石能源的使用。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需要充电的新能源汽车,现在的电力能源结构怎么能算碳中和标的?除非是氢能源汽车,或者这些车的电能来源是光伏等非化石能源。”一位基金经理表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责任编辑:杨红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