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75606

上海中考改革背后:特大城市才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中国新闻周刊2021-03-25 18:30:312

原标题:上海中考改革背后:特大城市才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上海中考改革释放的信号,连日来持续引发社会大讨论。

日前,上海市教委发布重磅文件,改革的最大亮点在于“名额分配”,加大了各类初中学校毕业生升学优质高中的机会。

名额分配招生,有利于缓解升学的择校焦虑。外界关注,如何保证综合素质评分中的科学、客观和公平公正性?以及,如何防止名额分配中的“走后门”现象?

改革

3月16日,上海市教委发布《上海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改革实施办法》,适用于2022年起参加本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的考生。

录取方式仍是自主招生、名额分配、综合评价录取三种,不过比例有调整:自主招生比例由40%降至15%,名额分配则从15%提高至42%。

毋庸置疑,名额分配招生比例的大调整,一时间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名额分配录取,具体包括名额分配到区招生录取、名额分配到校招生录取两类,合计占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招生总计划的50%-65%。

简而言之,名额分配到区是为了促进均衡,名额分配到校是为了避免扎堆择校。优质高中的大部分招生名额,将直接分配到初中学校。

分配生比例的提高,结合公民同招、全民摇号等政策,将更加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也是在去年3月,江浙沪三地同时发布2020年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入学新政,在幼升小、小升初阶段全面落地公民同招、民办超额摇号。

中小学办学成功的秘诀,更多在于掐尖,对此人们心知肚明。所谓好学校、好老师,都不如好学生。学校有好生源,就出好成绩;出好成绩,学校就有更多好生源。

然而靠集聚生源取得学校的发展,并不利于学校之间良性的竞争。在马太效应下,越来越突出的重点中学们,中国家长趋之若鹜。

推广

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大趋势下,上海被视为改革的先锋阵地。

不过,21世纪教育研究院理事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杨东平指出,上海市教委扩大指标下放的举措,是在正确的方向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现在上海实行的下放比例还是偏少。

另一特大城市北京,这一比例也在50%以上。2016年北京市中考招生新增校额到校招生方式,之后几年校额到校比例稳步上升,2019年达到50%以上。2022年,全市优质高中仍将50%以上的招生名额分配到一般初中校。

相比之下,上海的名额分配比例更高;在名额分配上,上海没有限区,而北京不跨区。海淀、西城、东城,是北京众所周知的三个教育强区。

事实上,一些国内其他省市这一比例已经达到70%以上。3月2日,《浙江省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发布,提到优质高中70%以上的招生名额要按学生比例分配到初中。

山西晋中这一改革更加靠前,比例甚至达到100%。晋中市从2001年起开始探索实行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到校政策,比例从最初的5%逐步提高,2010年提高到60%,2011年和2012年分别为80%,2013年达到100%。

在优质高中名额分配改革的推广中,特大城市应引领全国风气之先。但似乎越是教育资源丰富的特大城市,越是块难啃的硬骨头。

升学规划专家梁挺福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从一般县市来看,优质中学也就集中在一两所示范性中学,名额分配方式就比较简单明了。而名额接收方的初中学校,整体上实力相当,学生能力一致,生源来源方式也相对单纯,所以名额分配方式公众也愿意接受和认可。

然而,越是教育资源丰富的大城市,情况愈加复杂,好的示范性中学数量多,城乡中学办学实力相差悬殊,生源来源方式复杂,招生录取方式多元化,涉及学区房、共建校、子弟学校、附属中学、政保生、关系户等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和既得利益,牵一发而动全身。

同济大学教育评估研究中心主任樊秀娣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在优质高中名额分配改革的推广中,越是教育资源丰富的大城市,其实越强调学生能力、水平的公平竞争。

客观上,凭中考成绩决定进入相应高中的招生录取制度,是教育市场各方长期磨合的结果,有其积极意义和相当的群众基础,所以上海这方面改革的力度反而不如其他省市。

樊秀娣在调研中发现,不少学生和家长对名额分配政策心有顾虑,担心没有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客观标准,可能出现的招生猫腻,会让孩子得不到公平公正竞争的机会。学生和家长认为中高考和人生都要靠奋斗而不能靠分配得来,虽然想法可能有些绝对,但有一定的代表性。

落地

上海发布的这项实施办法,其实是对2018年文件的细化,却被不少人理解为“新政”。

2018年《上海市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出台,就已明确提出完善高中阶段学校自主招生、名额分配综合评价录取、统一招生录取的改革任务和基本框架。

不过,杨东平指出,上海的动作太迟、太晚。这一政策要求是国务院在2010年文件中就提出的,2016年教育部又专门发文部署。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发布,提出实行优质普通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2016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发布,再次提及。

由此可见,落地一项改革会有多大阻力。梁挺福指出,改革的主要阻力,在于改革需要打破学位名额分配背后错综复杂的既得利益。比如就近直升重点中学的学区房,表面上看是教育问题,其实早就发展演变升级为社会问题、民生问题,已经到了不改革不行的地步。

示范性高中招生名额分配,是冲着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和提高教育公平目标而去的,这在理论上没有问题,但在实践中如何把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落到实处,还是有许多现实问题需要解决。

樊秀娣认为,把示范性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各区各校,也会存在一系列问题。哪些学生能获得这样的机会?各公办初中会不会生出冲着名额分配而来的“精英班”?如何保证综合素质评分中的科学、客观和公平公正性?以及,如何防止名额分配中的“走后门”现象?

毋庸置疑,要让改革方案落地,势必要保证分配过程的公平、合理、透明。这需要管理部门对名额分配的意义加大宣传,同时在政策落实上把标准、程序和规则等要素充分考虑周全。

樊秀娣指出,示范高中名额分配到区到校,按照成绩+综合素质评定排序录取,只要保证综合素质评定的公平性,就能保证分配方案的公平。综合素质评定细则等待发布,但希望是“录像、双盲、全程监督”,由初中做还是高中做需要探讨。

基础教育主要承担两个任务,一是努力确保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化,二是为国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前做储备。因此,梁挺福认为,学校不能光走切蛋糕的思路,而要走做大蛋糕的思路。

对下,一同与对口初中提高教学质量;对上,与大学合作,在基础教育阶段通过课程与教学改革,探索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新模式,这更是未来改革发展的方向。

责任编辑:张亚楠

0002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