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76011

中美两地涨价潮起 特斯拉今年的交付目标还能实现吗?

新京报2021-03-25 22:03:251

原标题:中美两地涨价潮起,特斯拉今年的交付目标还能实现吗?

向来因降价而被老车主吐槽的特斯拉,近来却一反常态,开始将旗下车型进行涨价。

3月24日,特斯拉中国官网显示,中国制造Model Y起售价提高至34.79万元,涨幅8000元,这是中国制造Model Y在今年1月1日推出以来的首次价格调整。特斯拉中国对此回应称,调价主要是受公司生产制造成本上升的影响。

其后在同一天,特斯拉美国将Model 3标准续航升级版和长续航全驱动版的价格同时上调了500美元,这距离Model 3上一次调价仅过去两星期——3月11特斯拉美国同样对Model 3的售价上调了500美元,这意味着3月份特斯拉在美国已对Model 3涨价1000美元。

导致这一轮涨价的“元凶”或是汽车零部件的集体调价。除了芯片短缺外,橡胶、铜、铝等零部件原材料出现价格飞涨,华创证券的研报指出,去年第三季度以来至今年3月20日,橡胶、铜、铝的涨幅分别高达49%、42%和24%。

过往特斯拉主张降低生产成本后给消费者让利,实则是以降价换取市场份额,带动公司的交付量逐年递增。去年特斯拉完成了接近50万辆的交付量,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则表示,今年特斯拉交付量增长将明显高于50%,而且交付量将更多地集中在今年年末。但如今Model 3和Model Y两款销量主力先后提价,无疑对完成今年的交付目标蒙上阴影。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在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特斯拉的订单出现不足,相信公司会对价格重新进行调整。

原材料飞涨,车企存涨价动力

由于汽车生产需求旺盛,叠加全球通胀预期升温,近期大宗商品价格有抬头迹象,这成为特斯拉将Model 3和Model Y提价的主要原因。

华创证券的一份研报指出,汽车行业的主要原材料为钢铝铜等金属件、橡胶、塑料、织物等,去年第三季度至今年3月20日以来,橡胶、铜、铝、冷轧板(钢)、PP粉的涨幅分别为49%、42%、24%、18%和13%,基本每个季度价格均有上涨。

大众汽车和通用汽车分别就原材料涨价对盈利的影响进行了预估,大众汽车估计,材料涨价为2021年带来15亿-20亿美元的负面影响,而通用汽车估计有15亿至20亿欧元的负面影响。

不过华创证券亦指出,零部件厂商往往与下游客户存在价格调整机制,原材料涨价压力一般会在1个季度后开始部分传递到下游客户,比例视各自议价能力而定,这种时滞与分摊可以进一步削弱原材料涨价对零部件的影响峰值。“整车能否向消费者传导价格压力,主要取决于供需状态,当前由于芯片供给短缺,行业渠道库存处于低位,提价是可能的事情。”

特斯拉中国表示,对包括国产Model 3在内的其他中国在售车型,公司暂无涨价计划,不过考虑到Model 3和Model Y之间存在大量的零部件共用,Model 3涨价似乎将不可避免。当年为了降低Model Y的研发难度,特斯拉决定在基于Model 3的基础上研发Model Y,因此二者共用的零部件比例高达75%。

除了原材料外,车用芯片短缺也在短期内难以解决,这或将抬高车企的生产成本。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李邵华表示,短期来看,车用芯片短缺是市场供需不平衡的问题,短期内无法通过非市场手段调节,预计车用芯片供需不平衡将持续到今年三季度。“受芯片影响,我们判断今年中国的汽车产销呈现前紧后松的态势,下半年随着汽车芯片供应紧张的缓解将会有所提升。”

年度交付目标难实现?中国市场成关键

特斯拉在中美两地都对Model 3和Model Y进行了提价,这无疑将影响公司今年的交付目标。去年受新冠疫情影响, 特斯拉未能顺利突破50万辆交付门槛,但公司依然实现了首次全年盈利,其中中国市场和上海超级工厂功不可没,为特斯拉带来巨额贡献。文件显示,2020年特斯拉在中国市场收入达66.62亿美元,同比大增123.6%,中国继续成为特斯拉在美国之外的最大市场。

在去年推出国产Model 3并大获成功后,特斯拉对中国市场的期待值更高,除了在今年年初正式推出国产Model Y外,上海超级工厂的产能正快速提高,今年的目标将年产能从原来的20万提升至45万辆,并正研发售价更低的新车型。马斯克近期在接受央视采访时亦表示,从长远来看,中国将成为特斯拉最大的市场,也是特斯拉生产最多车辆、拥有最多客户的地方。

但特斯拉面临的挑战和压力日趋加大。今年年初华尔街的分析师认为,特斯拉今年的交付量目标将在82.5万至87.5万辆之间,同比增长65%至75%,这一增幅与马斯克在财报电话上披露的“明显”高于50%相比显得略为保守。事实上,特斯拉面临着多家车企的挑战,除了国内的造车新势力外,大众等传统车企也在发力新能源汽车,大众集团早前就表示,公司今年计划交付100万辆电动车,并有望最迟在2025年成为全球电动汽车市场的领导者。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林子 编辑 赵泽 校对 李项玲

责任编辑:张亚楠

0001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